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参加高考,一飞冲天(徐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参加高考,一飞冲天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参加高考,一飞冲天》中国当代作家徐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参加高考,一飞冲天

对于徐光学来说,不!对于千千万万的老三届学生来说,1973年的春天是最美丽的春天。因为,在这个春天里,邓小平同志努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恢复了正常办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这样,1973年7月进行的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首次进行的大学招生考试。徐光学有幸参加了这一年高考。

从北街小学出来,徐光学的心情非常好。由于和龙姑的频繁接触,徐光学的生活里自然就会有了龙姑更多的影响。龙姑已不再是中学时代的龙姑了,那时龙姑身量未足,虽然美丽却多少显得有点单薄;如今她个头一米六五,身材苗条,眼睛大大的、漂亮又有神,脸色红润有光泽,中学时代的纯情少女已经变成了一个美丽、迷人、成熟、大方的大姑娘了。她那直爽性格,做事的风格,高尚的品德,在年轻的徐光学看来当今世上难以找到与之相当的第二人;她的聪明伶俐,她的远见卓识,在年轻的徐光学看来也是无人能及的。在中学时代,她是大关中学校花,像一朵纯洁鲜艳的莲花,不能沾一点污迹;现在,对于徐光学来说,她是一朵迷人的牡丹,一朵艳丽的玫瑰,他必须更加努力,认真呵护,用辛勤的汗水换来高考的胜利来回报这朵花。

在回武装部的路上,徐光学一直在考虑:按照桐城的风俗,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或定亲必须经过双方父母同意;现在,他和龙姑只是一般的同学朋友关系,而不是恋爱关系,凭着这种关系就到她的宿舍里住下,合适吗?徐光学深深感到龙姑就是他的红颜知己。一个人在其一生能够遇到自己的知音朋友是多么不容易呀!更何况徐光学的这个知音是个国家正式教师呢?他自己不过就是一个退伍兵,能有幸遇到这样的好姑娘,真是三生有幸呀!愿为知己者生,能为知己者死,是做人的准则。徐光学发誓自己一定要好好复习,争取考取大学,不让龙姑失望。

回到县武装部,徐光学壮着胆子把自己想参加高考之事向武装部长作了汇报。部长也很爽快地表示赞同:“小伙子,应该站出来让祖国挑选。要是你考取大学,你就去念大学;要是没考取,你继续留在武装部干。将来你当个乡武装部长是没有问题的。”这样,徐光学便沉下身子在武装部里边工作边复习。一个星期后,徐光学又请假一周,回到鲁谼山魏家畈。他在自己家的小楼上不分昼夜辛勤地复习着。

徐光学一门心事复习考大学,父亲徐成贤知道后高兴得不得了。母亲方志英也是乐得合不拢嘴,她非常关心儿子的身体,看见儿子拼命学习,而自己有劲用不上,只能干着急。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天三餐尽量改善儿子的伙食,使他身体挺得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徐光学在家里苦读了一个多星期。

考前半个月,徐光学返回县城,到北街小学去见龙姑。龙姑见徐光学来了,心中很高兴,她把自己宿舍的钥匙交给徐光学,还给他留下一些高考复习资料,简单地嘱咐几句就返回吕亭。由于北街小学要被用来做高考考场,学校必须提前放假。这样,徐光学就一个人住下,一心一意地搞复习。由于年轻,徐光学记忆力特强,语文、政治等内容看上一两遍就能记住。数学内容完全自学,徐光学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努力复习,尽量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的数学进步很快。他苦读半个多月。这期间,龙姑来过两趟,送来些复习资料。当时,与高考相关的复习资料特别难找,尽管很难,龙姑还是找到不少,徐光学是幸运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有这么一位红颜知己为他操心。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徐光学应该是满足的。每次龙姑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她生怕待的时间太长会影响徐光学复习。她总是嘱咐徐光学一定要注意身体。

7月来临了,全国高考开始。安徽省桐城县高考前夕,龙姑赶回北街小学,目的是给徐光学加油鼓劲。她亲自动手为徐光学做了几样可口的小菜,算是对即将奔赴“前方”的将士的奖赏。徐光学吃过饭后,回到县武装部自己的房间里,稍事息。大战在即,他不能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的。他已经胸有成竹。

1973年7月7日,徐光学在龙姑陪同下迈着沉稳的步子走向考场。第一场考语文,徐光学的语文成绩很好,部队里他一直坚持写作,笔耕不辍,1973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被轻松拿下。事隔三十多年,徐光学还能清晰地记得当年高考作文题----《给亲友的一封信》。第二场考数学,第三场……三天紧张而激烈的竞争结束了。考完最后一门功课,徐光学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考场。他的心情比较轻松,因为感觉考得不错,所有科目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题目他都答出来了。这种感觉也基本上意味着徐光学将通过1973年高考。徐光学走出考场的禁区,看见龙姑在人群中等自己,心中是一阵感动,脸上露出幸福快乐的笑容。

龙姑又一次请徐光学吃饭,算是对凯旋的战士的犒劳。徐光学也不客气,在吃饭过程中同龙姑谈了高考的感受,告诉龙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能够考取大学。龙姑为徐光学预感的成功感到高兴。饭后,他告别龙姑,去棉织厂的哥哥徐光华处,将自己的考试情况向哥哥作了汇报,然后就返回县武装部。

武装部长看见徐光学从考场回来,一脸笑容地迎上去问:

“小徐,考得怎么样。”

“还可以。”徐光学谦虚地说。

“那好哇。考取大学可得请客哟!”武装部长笑着说。

“一定,一定。”徐光学答应。

接下来,徐光学就是漫长的等待。他一边等待一边工作,查查资料,抄抄文件,看看报纸,特别留心《安徽日报》,因为《安徽日报》上可能有高考阅卷的消息。

一直到8月上旬,1973年安徽省高考分数线公布出来,徐光学不仅榜上有名,而且是名列前茅。徐光学非常喜欢语文,于是他在志愿表上填报了“安徽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他对自己被中文系录取充满信心。可是,9月上旬,通知书来了,徐光学被四川成都地质学院录取,专业为放射性勘探系,学制四年。徐光学当时也闹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更不晓得自己上的是什么专业,但不管怎么样,只要能上学就行。到了成都地质学院,徐光学才弄明白,他上专业是为部队培养铀矿方面的人才,这个专业要求考生政治上过得硬、高考成绩突出、身体素质好。是出身“不好”的人成绩再好也不能录取。论政治,徐光学是中共党员;论出身,徐光学是海军部队退伍兵;论成绩,徐光学各科成绩都不错,所以被四川成都地质学院(现改为“成都轻工大学”)录取。徐光学将来毕业要分配到基建工程兵部队,也就是说,徐光学大学毕业后要再度入伍。

徐光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就向县人民武装部部长作了汇报,部长向他表示热烈祝贺。徐光学考上大学,全家人都高兴得不得了,用当时最为流行的话来说,考取大学就意味着徐光学从此“就是公家人”,“吃的是皇粮,住得是公房,睡得是公床”。当魏家畈人听说徐光学考取了大学,都很高兴,当时鲁谼乡大学生很少。有村民夸赞道:“魏家畈徐家要出人才了。”

魏家畈自解放以来还没有出过大学生,整个鲁谼山区也只有几个大学生。这次徐光学考取了大学,而且高考成绩还跻身桐城县前十名。对于徐氏宗族来说,这是无尚的光荣;对于鲁谼山来说,也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徐光学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1]

作者简介

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