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鄉人 (電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鄉人
圖片來自writers

原鄉人》是一部1980年出品的台灣電影,根據台灣客家作家鍾理和的短篇小說《原鄉人》及其本人經歷改編。導演李行,主演秦漢林鳳嬌[1]

影片獲得1981年第18屆金馬獎的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翁清溪作曲、鄧麗君演唱)、童星(鄭傳文),並獲最佳音樂、音效的提名。

劇情介紹

電影「原鄉人」描寫美濃作家鍾理和在1940-1960年的二十年間的故事。1940年,26歲的鍾理和鍾平妹相愛,不見容於當時的禮俗是同姓不通婚,他們兩位私奔,離開家鄉美濃尖山,踏上人生未知的旅途;二十年後的1960年,鍾理和病逝,那年他才46歲。

1940年,台灣仍屬於日治時期,當時的中國東北,名義上為滿州國,其實溥儀僅是個傀儡,勢力完全控制在日本人手上,因此之故,鍾理和夫婦從溫暖炎熱的美濃,來到冰天雪地、舉目無親滿州國奉天(今之瀋陽),在一處大雜院中租屋住了下來,第一次嚐到出外人的溫暖,裴老先生與裴老夫人適時給了他們生活上的關懷,而最最重要的:在那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人來人往的大雜院裏,誰又管你鍾理和與鍾台妹是否同姓!

他們在寒冷的瀋陽住了一年左右,鍾理和靠開車過日子,偶而也寫寫文章,生活固然清苦,但是大兒子鐵民的誕生,帶來最大的喜悅與慰藉!隔年裴老鼓勵他們到關內去。

鍾理和常說要認識「原鄉」,關內應該更接近他心中的「原鄉」,鍾理和夫婦前往關內的北京。但那時的北京,也是處於被日本侵略的動盪時期!在北京五年左右的光景,是鍾理和寫作的黃金時期,第一本小說集「夾竹桃」出版,包含「夾竹桃」在內的四篇小說,薄薄的一本,是心血的凝集!鍾理和一拿到書,他就費心地想寄給那些親友,當然遠在台灣的父親是一定要的!

正如當初許許多多被日本人奴隸下的台灣子民,對模糊的「祖國」「原鄉」的一種憧憬、孺慕的情結,從另一個角度看,鍾理和並不是要去「原鄉」,而是要在「原鄉」,回過頭來看自己、認識自己,他要重新定位「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的三角 關係,其實數十年來,即使時至今日,「中國結」仍然是剪不斷理還亂。

台灣光復 ,鍾理和夫婦帶著兒子歸心似箭的回到台灣,近鄉情卻,父親已於年前過世,他過去輝煌的事業-磚廠、布行…等等事業相繼解體。鍾理和回到台灣與家人團聚,特別是闊別多年的母親,鄉人好像已經不再提起他與台妹的私奔,老爸也為他留下六分之一的田產!

鍾理和靠著他在北京學的「國語」,在屏東內埔國小謀到一個代用教員的工作。可是沒多久,他就發現得了肺結核,那個時代,肺結核是個相當普遍的貧窮病,而對於肺結核病,沒有什麼特別的療法,唯一的方法就是離群靜養。由於不斷的咳嗽,以及身體的虛弱,讓他不得不辭掉教職,回到尖山養病。

在尖山的養病期間,前後15年左右,曾經有3年住進台北松山肺結核療養院,還施行外科手術療法,砍掉6根肋骨,幾乎讓他的身體矮了一截,傾向一邊,也因此步履闌珊,無法快步行走。鍾理和在這段與頑疾搏鬥的無情歲月裡,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一切養家過活的重擔全落在妻子台妹身上,台妹養豬、養雞、下田、幫傭、上山砍柴…吃盡所有的苦楚,雖然她還是依然善哭,但卻活得充實,活得堅強!此期間最大的傷痛,不是生活的清苦,而是失去了養了九歲的次子立民,夫妻倆傷心悲痛,加上自責日深,幾至崩潰!

鍾理和在這段與頑疾搏鬥的無情歲月裡,最讓人敬佩的是:為數不算少的創作量,包括份量最大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 」,「笠山農場 」雖然帶來獎項與鼓勵,但那僅是寒夜中一個短暫的火炬,整體而言,他幾乎被退稿所打敗!鍾理和的身體日漸虛弱,終於在46歲時病倒了。

影片評價

「原鄉人」是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台灣同胞對中國大陸祖籍同胞的稱呼,原鄉原本叫做"中國",原鄉人叫做"中國人" 。影片以此作為片名,正是作者刻意描寫主角對原鄉的眷戀、懷念的自我認同,帶有追根溯源的強烈寓意,達成了探討中國台灣情結的目的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