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危起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危起伟
教授,研究生博导
出生 1960年
江西省南昌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危起伟,1960年出生,江西南昌市人,理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1]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生博导[2]

人物简介

危起伟,1960年出生, 江西南昌市人,理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农业部淡水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华中农业大学、 西南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 水生生物研究生博导。 1984年6月毕业于江西大学(现 南昌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毕业分配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工作,2000年师从 曹文宣院士及美国 麻省大学B.Kynard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获中科院水生所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为大型濒危鱼类保护,并致力于 鲟鱼类的 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美、日、德、捷克同行建有长期合作关系。承担科技部基础工作重点专项、公益性研究、国家支撑计划、农业及水利行业专项以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学术兼职主要有: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组成员、世界鲟鱼保护学会理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Current Zoology》杂志编委等。发表论文120余篇,获 国家发明专利3项, 实用新型专利2项[3]。研究方向:鱼类生态与濒危水生动物 保护生物学专家类别: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 获奖及荣誉:[4] “ 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 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授予“全国 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有突出贡献专家(2008)[6]

2017年0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学校评价

我校博导危起伟:执著守卫"水中活化石"

"这是日前刚放归长江的两条中华鲟!"危起伟指着图片说,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距今已1.4亿年,与恐龙同时代,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的名字几乎与中华鲟联系在一起。20多年来,他这位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对中华鲟的研究到了痴迷的程度,人称"水中活化石"守卫者!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中华鲟的生存水域越来越窄,属濒危物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今后只能在博物馆见到化石!"危起伟对此忧心忡忡。上世纪80年代初,他大学毕业便加入鲟类物种的保护研究行列。中华鲟是一种在江中产卵,海中生长的特殊物种,由于兴修水利,特别是葛洲坝截流以后,阻隔了中华鲟生殖洄游通道,产卵场受到破坏。为找寻新的产卵场,他带领研究小组对中华鲟产卵群体种群结构和自然繁殖研究等进行了24年跟踪监测,通过大量的样本采集,课题组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对产卵场及其交配区进行精确定位和测量,最终确定长江葛洲坝下中华鲟的产卵场。

然而,危起伟说:"这仅仅是研究保护的开始。"根据监测得来的中华鲟产卵群体数量、群体结构、长江口幼鱼资源的相关数据,他们建立了中华鲟超声波遥测、江底采卵、苗种标志放流技术,实时观测产卵场的水文、地形、地貌及理化条件,并根据中华鲟交配区至播卵区地形的负坡特征,提出了中华鲟产卵场地形的功能分区模型。

多年研究发现,中华鲟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雄鱼的数量严重不足。为提高中华鲟的繁殖能力,危起伟和研究小组经过大量试验,通过精液冷藏、研制授精稀释液、改进授精等方法,彻底解决了中华鲟人工繁殖中精液和卵子难以同步获得的难题,提高了人工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雌鲟催产率达93.1%%,雄鲟催产率达100%%,受精率达80%%以上。

危起伟
危起伟博士

中华鲟人工繁殖得到了进展,如何让其自然繁殖又成了危起伟的一块"心病"。他再次带领研究小组奔赴长江,同时提出建立三峡水库中华鲟自然种群的设想,并进行可行性初步试验。在海洋馆人工条件下,成功突破野生中华鲟产后亲体开口摄食的技术难题。

从实验室到长江,为探索多途径保护中华鲟,危起伟率先在我国建立起中华鲟成鱼多种形式的规模化养殖体系,形成了人工后备亲鱼不同年龄梯队群体,完成鱼的性腺发育研究。并通过分子系统分析,描绘出鲟形目鱼类较全面的系统进化树。由他主持完成的"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环保总局等7部委表彰"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危起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如今,他作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却这样调侃自己:我就是一名"养鱼专业户"!20多年来,危起伟让中华鲟的苗种培育成活率稳定达80%%以上。(王坤)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