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危起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危起偉
教授,研究生博導
出生 1960年
江西省南昌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危起偉,1960年出生,江西南昌市人,理學博士,二級研究員。農業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1]華中農業大學西南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生博導[2]

人物簡介

危起偉,1960年出生, 江西南昌市人,理學博士,二級研究員。農業部淡水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 華中農業大學、 西南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科學院 水生生物研究生博導。 1984年6月畢業於江西大學(現 南昌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畢業分配至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工作,2000年師從 曹文宣院士及美國 麻省大學B.Kynard教授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獲中科院水生所博士學位。研究興趣為大型瀕危魚類保護,並致力於 鱘魚類的 可持續利用研究,與美、日、德、捷克同行建有長期合作關係。承擔科技部基礎工作重點專項、公益性研究、國家支撐計劃、農業及水利行業專項以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50餘項。學術兼職主要有: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組成員、世界鱘魚保護學會理事、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以及《Current Zoology》雜誌編委等。發表論文120餘篇,獲 國家發明專利3項, 實用新型專利2項[3]。研究方向:魚類生態與瀕危水生動物 保護生物學專家類別:享受 政府特殊津貼 獲獎及榮譽:[4] 「 中華鱘物種保護技術研究」 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國家環保總局等七部委授予「全國 自然保護區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07)[5]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有突出貢獻專家(2008)[6]

2017年0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學校評價

我校博導危起偉:執著守衛"水中活化石"

"這是日前剛放歸長江的兩條中華鱘!"危起偉指着圖片說,中華鱘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距今已1.4億年,與恐龍同時代,被譽為"水中活化石"。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的名字幾乎與中華鱘聯繫在一起。20多年來,他這位農業部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對中華鱘的研究到了痴迷的程度,人稱"水中活化石"守衛者!

"隨着環境污染加劇,中華鱘的生存水域越來越窄,屬瀕危物種,如果不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今後只能在博物館見到化石!"危起偉對此憂心忡忡。上世紀80年代初,他大學畢業便加入鱘類物種的保護研究行列。中華鱘是一種在江中產卵,海中生長的特殊物種,由於興修水利,特別是葛洲壩截流以後,阻隔了中華鱘生殖洄游通道,產卵場受到破壞。為找尋新的產卵場,他帶領研究小組對中華鱘產卵群體種群結構和自然繁殖研究等進行了24年跟蹤監測,通過大量的樣本採集,課題組採用世界先進技術對產卵場及其交配區進行精確定位和測量,最終確定長江葛洲壩下中華鱘的產卵場。

然而,危起偉說:"這僅僅是研究保護的開始。"根據監測得來的中華鱘產卵群體數量、群體結構、長江口幼魚資源的相關數據,他們建立了中華鱘超聲波遙測、江底采卵、苗種標誌放流技術,實時觀測產卵場的水文、地形、地貌及理化條件,並根據中華鱘交配區至播卵區地形的負坡特徵,提出了中華鱘產卵場地形的功能分區模型。

多年研究發現,中華鱘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調,雄魚的數量嚴重不足。為提高中華鱘的繁殖能力,危起偉和研究小組經過大量試驗,通過精液冷藏、研製授精稀釋液、改進授精等方法,徹底解決了中華鱘人工繁殖中精液和卵子難以同步獲得的難題,提高了人工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雌鱘催產率達93.1%%,雄鱘催產率達100%%,受精率達80%%以上。

危起偉
危起偉博士

中華鱘人工繁殖得到了進展,如何讓其自然繁殖又成了危起偉的一塊"心病"。他再次帶領研究小組奔赴長江,同時提出建立三峽水庫中華鱘自然種群的設想,並進行可行性初步試驗。在海洋館人工條件下,成功突破野生中華鱘產後親體開口攝食的技術難題。

從實驗室到長江,為探索多途徑保護中華鱘,危起偉率先在我國建立起中華鱘成魚多種形式的規模化養殖體系,形成了人工後備親魚不同年齡梯隊群體,完成魚的性腺發育研究。並通過分子系統分析,描繪出鱘形目魚類較全面的系統進化樹。由他主持完成的"中華鱘物種保護技術研究"成果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被國家環保總局等7部委表彰"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個人稱號。

危起偉得到了業內專家的認可。如今,他作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一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卻這樣調侃自己:我就是一名"養魚專業戶"!20多年來,危起偉讓中華鱘的苗種培育成活率穩定達80%%以上。(王坤)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