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苑囿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苑囿台
圖片來自ifeng

南苑囿台,是北京市的皇家园林南苑内的囿台,现存两座,分别为晾鹰台、三台山的南台。

综述

南苑囿台中,历史最悠久的是晾鹰台。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金中都旧城东北方营建大都蒙古族重视骑射,故在大都南郊的湖沼设立多处猎场。这些湖沼多被称为“飞放泊”。“飞放”指在湖沼畔放出鹰、雕、海东青等猛禽捕杀鹅、雁,是元朝盛行的狩猎活动。如今南苑一带的湖沼因为距离大都很近,故名“下马飞放泊”。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立鹰坊为“仁虞院”。又在下马飞放泊筑成“晾鹰台”,建幄殿。[1]

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海中殿,瓦为之。曰幄殿者,猎而幄焉尔,不可以数至而宿处也。殿旁晾鹰台,鹰扑逐以汗,而劳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台临三海子,水泱泱,雨而潦,则旁四淫,筑七十二桥以渡,元旧也。”

元朝灭亡后,下马飞放泊一度被废弃。明朝永乐十二年(1414年),永乐帝下令扩充下马飞放泊,成为南海子。四周筑成土墙,辟有四门:北红门、南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大明一统志》记载:“南海子在京城南十二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南海子。”文中的按鹰台即晾鹰台。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每年在南海子开展大规模狩猎及练兵。明朝诸帝在南海子内兴建了旧衙门提督官署、新衙门提督官署以及灵通庙、关帝庙、镇国观音寺等建筑,还按二十四节气建成“二十四园”,派千余名海户放养并看护苑内的禽兽。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曾作诗描写晾鹰台狩猎:“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

汉朝许慎《五经异义》记载:“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所以南苑内的“台”应当统称为“囿台”。清朝南苑内共有16座台,其中较重要者有10座。这些台都是用黄土堆筑。南苑东北隅、西北隅各有3座台,分别称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东北隅的3座台又合称为“三台山”。西红门东北有杀虎台,南红门以北有晾鹰台,东红门以西凉水河畔有单台子。鹿圈村东有一座台,俗称“土楼子”。清朝在南苑南红门东侧还建有一座“望围楼”。

遗存

南苑囿台大部分在清朝末年逐渐被夷平,不是辟为耕地,就是建成村庄。南苑西北隅的大台子、东北隅的三台山,因为分别建成大台子村、三台山村,故大台子、三台山作为地名沿用至今。如今,在南海子一带还保留下两座台,即南海子东北隅三台山的南台,以及南海子南红门以北的晾鹰台。

晾鹰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南宫西北1.5公里处。1956年9月对晾鹰台进行了实测,晾鹰台占地面积约60亩,顶部略平,约广15亩。后来因为在周边取土、造田,到1982年时,晾鹰台高10多米,占地面积约40亩,比1956年已略缩小。1985年,晾鹰台被列为大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