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南京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校园风光)原图链接来自 中国教育在线 的图片

南京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南京电力学校设置的电力系统载波通讯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生;1985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为南京电力专科学校,设立电力系统通信专科专业;2000年6月,南京电力专科学校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南京工程学院,设立通信工程系,开始本科专业教育;2008年,通信工程系更名为通信工程学院;2019年,通信工程学院更名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

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在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方面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已经为通信系统、电力系统、电子工程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通信工程学院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教师队伍。目前,通信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业教师68人,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1]3人,讲师(含实验师)40人,助教(含助理实验师)1人;博士26人,在读博士7人。

专业设置

通信工程学院 现设有通信工程(含电力通信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工程5个本科专业,及“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五个专业均为教育部确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门类的专业,这些专业组成了通信工程学院比较完整的专业门类的专业系统设置,为学生适应专业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信工程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校级品牌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校级品牌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信息工程专业为学校品牌专业;五个专业所在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通信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通信工程专业率先实行学生选课式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擅长,在学好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身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大量的实训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实际应用能力;严肃教学纪律,加强对课堂和考试的管理;大力提倡和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锻炼。经过一系列的措施落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信工程学院学习风气好、学生考研成绩突出、学生就业质量高。

基础建设

通信工程学院具有比较完备的教学、科研设施。从中央到地方,对专业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通信基础实验中心、电子系统设计实验中心、通信技术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共有26个实验室和实训室(其中四个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还建有国内高教系统领先水平的通信网实习实训基地、电子系统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基地等。主要教学设备和资产总价值约2300多万元。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好,教学仪器设备齐全,可以为培养通信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

通信工程学院十分重视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开展通信与信息学科的研究和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在通信网设计和研究(尤其是电力系统通信网)、智能电网信息技术、数据通信网络、智能模式识别、光纤通信网和信息处理、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光谱分析应用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教学研究方面,分别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2]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经多年研究建设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人才培养

通信工程学院在学校“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需求、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构,构建了“优化基础和专业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一条主线指坚持以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两个面向指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三项原则指坚持“应用、实践、优化”的原则,努力办出应用型特色。四个突出是:突出工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过程;突出“产、学、研”结合的育人特色;突出创业和创新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同时,通信工程系不断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和专业建设,显著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从招生来看,在招生量逐年扩大的情况下,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录取线始终比省控二本分数线高10分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率均为100%。毕业生大多在高科技IT领域、电力行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后发展快,收入高。

通信工程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出了“明德修身,厚学造物” 的院训,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本科教学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对学生工程能力、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培养的学生因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能力、创业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视频

南京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相关视频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