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岁“双胞胎”花皮榔(郭迪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千岁“双胞胎”花皮榔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千岁“双胞胎”花皮榔》中国当代作家郭迪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千岁“双胞胎”花皮榔

家乡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但却是深藏不露的“天然富矿”之宝地,不信?仅夏天的小溪,就足够让你陶醉的不知所措,溪水被太阳照得波光粼粼,像是点缀着一颗颗星星,而比小溪更加美丽迷人的是两棵千岁“连理”生长的花皮榔树,它是世上极为罕见的植物“活化石”,堪称“宝中之宝”。

榔树学名叫榉树,别名血榉、金丝榔、沙榔树、毛脉榉等,是榆科榉属的落叶乔木树种,榉树系落叶乔木,材质优良,是珍贵的硬叶阔叶树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花皮榔的树皮呈鱼鳞状,在榔树“族中”又是珍品中的珍品。

前不久的一天,我邀请林业部门的朋友,沿着溪水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艰难的行走2个小时后,来到了湖北省竹山县双台乡茅塔寺村名叫王铁沟的郭家湾,目睹了这对像似“双胞胎”一样的花皮榔树,其“尊容”令人如痴如醉。

“姊妹”俩“零距离”的相依相偎在一起,像是连体姐妹一般,其“姐姐”的主根呈“手掌”形,沿石壁向右斜下方伸展,“膀子”和“手臂”全裸露在寸草不生的绝壁上,“手指”紧紧抓住“石凳子”,直到岩缝深处,把坚硬的石头“抓”出了若干个“裂痕”,几乎是无法吸收到营养,却能完好无损的生存一千多年,可谓是“树坚强”。

有人提议在榔树根部的外边,围岸填土加固,将裸露的岩石用土填埋,以确保根部能够正常吸收水份,并用铁塔固定其树干,防止被风雪侵袭,不过,需要一“箩筐”银子才能筑起“保护网”,非一般人可以承受。

这对“姊妹”的“身高”相差悬殊不大,都在23米左右,“胸围”的大小和“肥胖”程度也不相上下。“姐姐”的“胸围”246厘米、“妹妹”的“胸围”242厘米,树冠倒卵状伞形,东西南北冠幅达近30米,两树的树枝交叉相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树皮棕褐色、平滑、薄片状脱落。其“子孙后代”千千万万,可谓是“儿孙满堂”,放眼望去,周围1公里范围内全是榔树的世界,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沟壑之中。

然而,有谁知道?更“亮丽”的不是这儿的自然景色,而是在周围十里八乡流传着耐人寻味和催人奋进的故事,他与我们现代文明建设也相得益彰,是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的“精神食粮”。

那是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对郭姓夫妻思想前卫、脑子灵活,他们不安于祖祖辈辈都都在大山里生活的现状,抱着“世界那么大就想着去看看”愿望,说不一定“东南西北处处是天堂”的梦幻,若一辈子呆在山沟里不是可惜么?

于是,他们就把想“走出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对双胞胎的儿女身上,他们也知道,大山里的孩子没有别的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孩子们发奋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事不易迟,他们就着手安排聘用家庭老师。

就在儿女5岁那年,他们夫妻两个带着儿女亲手在自家门前栽下两棵“榉”树(“榉”和“举”谐音),默默许愿让一双女儿好好读书,争取“中举”,以此来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便捷公路”。

花皮榔根部的“手”紧紧抓住岩石,活生生的把坚固的岩石抓出了若干道“缝”

从此以后,他们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儿女读书和做人上,从外地请来顶级私塾老师,专门从事儿女教育,期间,夫妻两勤爬苦做,省吃俭用,卖田卖地,不惜倾家荡产,把所有的功夫都用在教儿育女上,终于在10年之后,一对可爱的儿女如愿以偿地双双“中举”。 山里飞出了一对“金凤凰”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在昔日这个宁静的山村里炸开了锅,远远近近的人都把这棵花皮榔树当作“神”一样的崇拜和宝贝一样的保护,相传至今千古不变

记得在60年代初期,有几个来头不凡的人,要用50万元的价格砍伐此树做“棺材”,而当时的大米才几分钱一斤,面对如此天价,而我的父辈们却不为所动,紧接着,来了一批又一批,一批的价格比另批价格“水涨船高”,想不到的是,却又一批又一批的吃了“闭门羹”,如果同意就意味全村人可以白吃白喝两到三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有一批一批的商人看中了此树潜在的价值,以各种诱惑的方式和方法,甚至于不择手段的“下圈套”,摆出一幅志在必得的架势,要求得到此树,也有人承诺无偿的为村民修通近5公里的水泥路,都被我的父辈断然拒绝,“榉树”得已毫发无损的活着。

其实,盼望开辟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是山沟里的乡亲们世世代代人的梦想,就像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样,他们却以意想不到的举动而放弃,宁愿受困也不出卖祖宗留下的“国宝”文物、也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来一时的快乐和幸福,尽管他们很多人到死都没有等到通公路的那一天,却无怨无悔,不得不令我佩服五体投地,如今这条曾经住着400多人的山沟沟,还是因交通不便而全部移民,若大一条沟里空无一人

[1]

作者简介

郭迪福,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团南村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