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慈天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埔慈天宫 创建于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宫中的主祀神祇为观音菩萨,相传为北埔乡开垦先民姜秀銮自大陆迎奉,并于西元1874年由姜氏子孙姜荣华增建前殿与左右两廊。慈天宫倚山而建,座落在北埔乡的老街中,相当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也是当地的信仰中心。虽然慈天宫并无华丽的外表建筑,但却与北埔乡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保存价值,是为台闽地区的三级古迹。[1]
北埔慈天宫建庙之初仅为一小公厝,至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垦首姜秀峦扩建使之略具规模,奉祀观音菩萨,祈求番害平息。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建木造庙宇,咸丰三年(西元1853年)迁筑现址。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姜荣华等倡首修,日据时期(光绪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三月十五日创设新竹国语传习所北埔分校场于慈天宫,同年十月一日改称北埔公学校,仍以慈天宫为临时教室,直至民治三十七年(光绪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由北埔垦首家号姜义丰代表人姜振干捐赠校地,学校始迁离慈天宫。民国六十年(西元1971年)慈天宫全面翻修,遂成今日之规模。[2]
慈天宫位于秀峦山麓,历史悠久,建物宏敞,庄严雅致。始由姜秀銮创建,次得姜殿邦、姜荣华父子先后修建,今日香火不绝,为本乡居民唯一信奉之神庙。庙内主祀观音菩萨,配祀妈祖、五谷先帝、文昌帝君、三山国王、三官大帝、注生娘娘、福德正神。东廊祀淡水同知李嗣邺、姜秀銮、姜荣华等之禄位。迩来香烟鼎盛,为地方宗教信仰中心,每年上、中、下元均有举行祭典,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慈天宫素来以传承文化,倡导儒学为宗旨。长久以来不断致力于提升地方文教风气,三乡众信士的人文气象遂渐呈活泼。活动大致可分为:倡导文化活动:定期依祭典行事历举行祭典:不定期结合社区举办文化活动。在政府明定为三级古迹后,更成为全国民众参观旅游之重要据点。自成立管理委员会后,举办社会服务、急难救助、清寒奖助学金、大专成绩优良奖学金等,在保留传统文化之馀,也为社会做了一番公益事业。
目录
沿革
自清康熙中叶,闽人王世杰,率其族人等,开垦竹堑城以还,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数代,经壹百六十馀年,竹堑城及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东各城厢,虽已先后成垦,建立街庄,奠定汉民生聚乐土之基业,而独东南厢横岗之外(指令之北埔、峨眉、宝山三乡境域)尚有生番三十馀社,盘踞其间。
迨至道光十四年(公元一八三四年) ,南庄方面之抚番事业略告就绪,淡水同知李嗣邺,授权予粤籍姜秀銮垦治竹堑东南厢以外之山地,得由官方补助经费,并闽人周邦正,号百万,亦其参与,即向粤闽筹集廿四股,臻成官民联垦,简称“金广福”垦号,以姜周二氏各籍为垦户之首。所谓“金”指官资,“广”指粤,“福”指福建、闽意,从始计划实施,本庙初建仅为一小公厝,至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垦首姜秀銮扩建使之略具规模,奉祀观音菩萨,祈求番害平息(时正值大捞社番突袭麻布树排,杀伤垦民、隘丁八十九名)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一八四六年)建木造庙宇;咸丰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迁筑于现址。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 ,姜荣华等倡首修,经三年而落成。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民国前十四年)三月十五日,日本人创设了新竹国语传习所、北埔分校场于此,但乡人痛恨日本暴政,仇日情绪高涨,宁愿接受私塾之汉文教育,故入学者廖廖无几。是年十月一日改称“北埔公学校” ,学生数八十八名,仍以慈天宫为临时教室。
直至光绪二十七年(民国前十年)北埔垦首家号姜义丰代表人姜振干赠校地,兴建土砖办公室一间,于同年十一月廿九日始迁离此地。民国六十年(公元一九七一年)慈天宫全面翻修工程完成,以迄于今。
建筑形式与配置
平面为二殿二廊二护之平整格局,中间围成一中庭,作为祭拜空间,整栋建筑物之中心正对著秀峦山顶,并与北埔街成一直线。
屋面及屋架系统:
山门成中央高两边低之硬山式屋顶,五垂脊饰以曲线优美之燕尾,使天际富于变化,脊上有龙凤、人物(三官) 、假山装饰,并涂以黄、蓝、绿之涂料,配合橘红色之琉璃瓦,显得生动活泼。
斗拱形式:
前殿步通梁上拱做飞凤座,员光、雀替、吊筒皆饰以彩绘、雕刻。山川殿为“二通,二瓜一座”梁架,色彩鲜艳耀目,并绘有花草、战事。
墙:
山川殿石堵雕以螭虎炉,称“鼎炉堵” ,腰垛以花乌兽饰。外墙以块石叠砌成墙基,壁面以红砖作空斗砌。
门窗:
前殿有三门,皆双开板门,窗为彩色花纹石雕窗,护龙正面用石条窗,背面用绿釉砖窗。
柱础:
山门前的一对龙柱采“升龙式”做法,线条简洁有力,增加门面之气势,龙柱、石狮、石枕及石堵充满装饰趣味。
地面:
庙前大埕石块铺砌,并分为三个阶面进入里面,室内地面以六角红砖铺面为主。[3]
北埔慈天宫文化之旅
慈天宫创建于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宫中的主祀神祇为观音菩萨,相传为北埔乡开垦先民姜秀銮自大陆迎奉,并于西元1874年由姜氏子孙姜荣华增建前殿与左右两廊。慈天宫倚山而建,座落在北埔乡的老街中,相当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也是当地的信仰中心。虽然慈天宫并无华丽的外表建筑,但却与北埔乡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保存价值,是为台闽地区的三级古迹。
慈天宫的主神为观音菩萨,配神为天上圣母、五谷神农皇帝、 文昌帝君、三山国王、三官大帝、注生娘娘、福德正神,其旁从祀淡水同知李嗣邺、姜秀銮、姜荣华等三人。这种诸神合祀,佛道不分的现象在台湾庙宇虽是常见,但对慈天宫而言,却因众神合祀,淡化了闽粤垦民祖籍的籓离。因为,依习俗客籍人士一般以三山国王、三官大帝为主祀神明,而北埔垦拓先民之所以迎祭观音神像为主神,由此可见闽、粤两籍当年合垦的事实。北埔慈天宫不仅是北埔地区最重要的大庙,也是清代道光年之后,新竹山区拓垦史的重要见证;更是闽粤合作,消弭族群对峙的重要见证。
慈天宫是北埔地区最重要的庙宇,也是清代道光年之后,新竹山区垦拓史的重要见证;更是闽粤合作,消弭族群对立的重要见证。慈天宫平面隔局近似广东客家地区典型的“双堂二横”式建筑。由于基地西北方为邱家祖厝所在,慈天宫扩建时,右横屋护龙部份只能建到一半,而成不对称的形态。庙内有数支雕有龙蟠之石柱,甚罕见;庙前有一对狮子亦为石雕,极具特色。三川殿立面以砂岩雕刻为主要特色,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龙柱及中门石狮座极为古朴,尤其左右蟠龙均采升龙造型,为台湾庙宇少有的作法。庙内木作精彩,特别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飞天仙人竖材,颇值玩味。另外,庙内的二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畅而有韵味,亦为全台庙宇所仅见。
慈天宫鼎盛的香火,也加速了北埔聚落的商业发展。直至清咸丰、同治年间(西元1851年至西元1874年),垦民生活充裕之后,北埔的移垦家族才有馀力著手改筑庙宇、兴学设塾、关心文教;另一方面,宗教活动亦在此时益显蓬勃,北埔慈天宫这个信仰中心亦即在此一时期开始重修。依据文献可征之记录,其间经过数阶段的翻修增建,其中以第三垦户首姜荣华(姜秀銮的长孙)于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倡议重新扩建慈天宫,募集大隘各庄庄民的捐银为最具壮观,此次扩建于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竣工。增筑两廊与前殿,成为“两殿两廊两横屋”之格局,即成今日北埔慈天宫主要规模。
慈天宫是北埔地区民间信仰与社群活动整合的具体表现,每年7月14日,庆祝中元,燃放水灯,热闹非凡。中元普渡又各庄轮流,以姜义丰家族担任总炉主,每年炉主则固定由姜义丰、何合昌等七家族轮流担任,六年一轮。庆祝规模之盛大,为其他地区少见。[4]
历史沿革
台湾在十七世纪中叶开始有大量的汉人进入垦殖。自汉人入垦后,步步向内陆丘陵及山区前进,至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后,竹堑城东南的北埔、峨眉与宝山三乡仍为原住民所居。顾名思义,北埔与南埔对应,意指进入竹堑后山的北部未垦地。因此道光14年(1834)淡水同知李嗣业邺为退展抚“番”事业,乃促成时任九芎林庄总理的粤人姜秀銮,与竹堑城的闽人周邦正合组“金广福”垦号,朝向东南山区开垦,此为著名金广福公馆的由来。
金广福垦号先从三角城(今竹东三重)及宝斗仁(今宝山乡宝斗村)方面入“大隘联庄”。北埔慈天宫位于北埔街尾,是当地首庙,主祀观音菩萨。该宫创建年代说法不一,该宫的出现与金广福垦拓有关,应是道光15年(1835)之后。据传该宫所祀的观音菩萨,原为粤籍垦首姜秀銮自大陆奉迎而来。当他与闽人周邦正合组金广福开垦时,将神像携入北埔,建一小寮奉祀。由于开垦之初,与原住民征战屡有伤亡,垦民隘丁都会前往祷祝,祈求平安顺利。其后“番”害渐息,姜秀銮乃于道光20年(1840)改建为木造庙宇供奉,同年底姜秀銮也逝世,享寿63岁。此时的北埔与月眉两庄田园开垦已达千馀甲,人口有千馀户,市街形成,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经完成一座有城门与刺竹围成之聚落。
慈天宫从初创迄今,依据文献可征之记录,迭有兴修,其中以姜秀銮之长孙姜荣华于同治13年(1874)的大改建为主,增筑两廊与前殿,成为“两殿两廊两横屋”之格局。并且约在此年前后,该宫也并祀天上圣母与观音菩萨,以后配祀诸神越来越多。这种诸神合祀,佛道不分现象在台湾庙宇虽是常见,但对慈天宫而言,却因众神合祀,淡化了闽粤垦民祖籍界限。日人据台后,慈天宫部分曾做新竹国语传习所北埔分校场使用,不久又改为北埔公学校教室用,直到数年后,姜义丰垦号另捐赠校地才迁校,才恢复庙宇功能。光复后,续有若干修缮,其中以民国60年全面修建,成为今日的面貌。慈天宫是北埔地区民间信仰与社群活动整合的具体表现,每年7月14日,庆祝中元,燃放水灯,热闹非凡。中元普渡又各庄轮流,以姜义丰家族担任总炉主,每年炉主则固定由姜义丰、何合昌等七家族轮流担任,六年一轮。庆祝规模之盛大,为其他地区少见。总之,北埔是金广福垦隘之重镇,位于北埔市街核心的慈天宫极初创于垦隘成立之时,因此它与金广福首脑人物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北埔地区最重要的大庙,也是清代道光年之后,新竹山区拓垦史的重要见证;更是闽粤合作,消弭族群对峙的重要见证。
建筑风格
北埔是金广福垦隘之重镇,位于北埔市街核心的慈天宫即初创于垦隘成立之时,因此它与金广福首脑人物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北埔地区最重要的大庙,也是清代道光年之后,新竹山区拓垦史的重要见证;更是闽粤合作,消弭族群对峙的重要见证。庙内有数支雕有龙盘之石柱,甚为罕见,庙前有一对狮子,亦为石雕,极具特色。
三川殿立面以砂岩雕刻为主要特色,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龙柱及中门石狮座极为古朴,尤其左右蟠龙均采升龙造型,为台湾庙宇少有的做法。庙内木作精彩,特别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飞天仙人素材,颇值玩味。另外,庙内的二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畅而有韵味,亦为全台庙宇所仅见。[5]
建筑样式:庙宇建筑
一、所具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纪念或其他学术价值:
在历史上,北埔慈天宫位于北埔街尽头,是当地的首庙。此处所供奉的观音菩萨,原为粤籍垦首姜秀銮自大陆迎奉而来,可见北埔慈天宫与地方开垦的重要关连。庙内不仅供奉观世音菩萨,也供奉许多神明,为众神合祀一庙的的情形,此外更奉祀姜秀銮、姜荣华等移垦先驱。 在文化上,慈天宫是北埔地区民间信仰与社群活动整合的具体表现,每年七月十四日,庆赞中元,燃放水灯,热闹非凡。直至今天,北埔慈天宫仍然是该处的地方信仰中心,对于地方文化有极为重要的凝聚力。
二、时代之远近:
慈天宫于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兴建木造庙宇,咸丰三年(西元1853年)在现址重建庙宇,而同治十年至十三年(西元1871年-西元1874年)再度重建。
三、与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之关系:
慈天宫主祀的观音菩萨系由粤籍垦首姜秀銮自大陆迎奉而来,当他与闽人周邦正合组金广福入垦时,将宝像携入北埔,并建一小寮奉祀。由于开垦之初,屡遭番害,垦民隘丁大都前往祷祀,以求平安顺利。其后番害渐息,垦首姜秀銮于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建木造庙宇,咸丰三年(西元1853年)再重建庙字。日据时期,北埔慈天宫曾有部分做为国语传习所,不久又做为北埔公学校教室,直至三年之后,姜义丰垦号捐赠校地,庙宇功能才逐渐恢复。
四、表现各时代之特色、技术、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慈天宫的前殿为五开间硬山翘脊的屋顶,中央三开间墙体退凹,以砂岩石雕为主要特色。开三门的前檐廊,石雕蟠龙柱及中门石狮座极为古朴,尤其左右蟠龙均为升龙形式,造形与他庙迥异,堪称罕见之作。
五、数量之多寡:
台闽地区有一百三十二处祠庙古迹,其中亦有多数为多神同祭之寺庙。
六、保存之情况:
保存情况大致良好。
七、规模之大小:
本古迹为一座两进两廊两护龙的合院式庙宇式建筑。
八、附近之环境﹕
慈天宫位在金广福公馆之前方不远处,后有秀銮公园,前有幽雅的古街与民宅,环境理想。[6]
发展源流
竹堑地区的正式开发,从清康熙年间大量的汉人进入垦殖后从未停歇,到清乾隆初年,拓垦的热潮转向内陆山地丘陵地区。至清道光年间,汉人拓垦转往头前溪、凤山溪中下游一带,逼近内山,垦业开始遭遇原住民族的抵抗,常面临中止而束手无策。于是垦民结合隘防的“隘设垦随”形式,在接近生番界时就会形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号称全台之冠的大隘―金广福垦号就此组成,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邺、九芎林庄总理粤人姜秀銮与竹堑闽人周邦正合组金广福垦号,先从三角城(今竹东镇三重里)及宝斗仁(今宝山乡宝斗村)方面入垦,继而进驻北埔,在此设民隘,并以此为隘务指挥中心。 金广福成立之初曾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加上清道光15年至17年(西元1835-1837年)间,与高山族原住民发生多次激战,垦民死亡人数高达十分之一以上,为安定垦民、守护大隘,拥有一座“护隘庙宇”是民心所趋之事,北埔慈天宫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该宫创建年代说法不一,但应建立于道光15年(西元1835年)之后,起初由粤籍垦首姜秀銮自大陆奉迎而来观音菩萨像,在今秀銮山下搭建一座小公厝为最原始的型态。 北埔是金广福垦隘之重镇,位于北埔市街尾核心的慈天宫,是为北埔聚落中心,为当地首庙,因地理位置佳,庙堂空间除宗教功能外,也具有处理公众事务、商业、休闲娱乐等机能。慈天宫也与金广福首脑人物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北埔地区最重要的大庙,也是清代道光年间之后,新竹山区拓垦史的重要见证;更是闽粤合作,消弭族群对峙的重要见证。
主要特色
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新垦隘的安全趋于稳定,开始有粮食的收益,垦民为答谢观音菩萨的庇护和表虔诚,开启第一次的修建。道光26年(西元1846年)以姜秀銮为首进行第一次重建,改建为木造庙宇供奉,同年底姜秀銮逝世,此时的北埔与月眉两庄田园开垦已达千馀甲,人口有千馀户,市街形成,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经完成一座有城门与刺竹围成之聚落。至此依据文献记录,百年来经历两次重建四次重修,其中以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的大改建为主,奠定慈天宫的面貌,至今庙内仍可见同治年间的大木作品,特别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飞天仙人素材,颇值玩味。 慈天宫在台湾庙宇建筑史上的价值非同小可,为台湾清代中晚期庙宇的代表作,是座闽粤合筑庙宇,平面布局是客家地区典型的“双堂二横式”建筑,也就是由两殿两廊两横屋(护龙)所组成的,大殿与前殿呈现闽南泉州的建筑特色。墙体主要为斗子砌构造,前后殿及两廊均为双面斗子砌工法,横屋则为单面斗子砌,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尊卑区分。 三川殿的屋顶采用三川脊式的做法,步口檐廊左右石雕蟠龙龙柱均采升龙造型、复合式柱础、十八罗汉以附在龙柱上的形式,为台湾少有的作法。另外,庙内的二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畅而有韵味,亦为全台庙宇所仅见。其装饰艺术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论是孔明征南蛮、七擒孟获等带有征服及感化“蛮夷”意味的作品;或是以姜子牙(姜家远祖)为灵魂人物的《封神演义》之装饰作品,都反映当时的背景,从其中可见金广福与慈天宫密切的关系,以及金广福垦民对于垦首及李同知的感戴。 战后,续有若干修缮,其中以民国60年(西元1971年)全面修建,成为今日的面貌。该宫并祀观音佛祖与天上圣母,主神观音佛祖为姜家祖传,这尊观音菩萨后来被垦民称为“护隘观音”,姜家自然而然地以垦首之尊,成为这座护隘庙宇的管理者。后期配祀诸神愈多,诸神合祀、佛道不分现象在台湾庙宇虽是常见,但对慈天宫而言,却因众神合祀,淡化了闽粤垦民祖籍界限。[7]
慈天宫交通资訉
电话:03-5801575
地址:北埔乡北埔街1号
开车:从竹东或峨眉沿3号省道进入北埔,至北埔车站转向秀峦山下的中正路直行。
搭车:竹东搭新竹客运往北埔或珊珠湖,于北埔站下车。
北埔慈天宫[1]
北埔慈天宫[2]
北埔慈天宫[3]
庙内有数支雕有龙蟠之石柱甚罕见;庙前有一对狮子亦为石雕,极具特色。[4]
北埔慈天宫[5]
北埔慈天宫[6]
庙内的二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畅而有韵味,亦为全台庙宇所仅见。[7]
庙内木作精彩,特别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飞天仙人竖材,颇值玩味[8]
北埔慈天宫[9]
视频
【北埔慈天宫】台湾清朝砂岩雕刻的宝库
新竹北埔古迹慈天宫 罕见升龙石柱 | 华视新闻 20190701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