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前身是北京作家协会民间文学小组,1983年3月独立组建协会,当时的名称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北京分会。1987年12月10日,经上级批准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分会。1991年10月20日更名为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是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团体成员。

目录

协会发展

1983年3月召开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北京分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协会章程,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1988年6月16日召开了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1997年4月22日召开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北京民协的宗旨是团结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搜集、挖掘、整理、研究北京地区的民间文学[2]和民间艺术,通过丛书、举办展览、开展学术研讨和艺术交流活动,促进北京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民协成立以来,组织过多次采风活动,搜集了大量民间文学资料,并整理出版了《北京风物传说》、《香山传说》、《颐和园传说》、《八达岭景物传说》、《天坛景物传说》、《中国长城故事集》、《长城脚下的传说》、《颐和园景物传说》等民间文学丛书。

北京民协还担负着国家下达的列入社科发展规划的三套集成(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北京卷》、《中国歌谣集成 北京卷》《中国谚语集成 北京卷》工作。另外,《中国民俗大典 北京卷》的组稿、==工作也已启动。

北京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风筝、而塑、剪纸、泥塑、脸谱、绢人、彩蛋、草编、内画、烙画、根雕、骨雕、微雕、毛猴工艺等近30个门类。近年又增加了卵石画、瓷板画、布贴画、绳编、微书、鱼骨工艺、葫芦工艺、俏色石雕、宝刀工艺等。

北京有不少着名的民间艺术代表人物,如面人汤(汤夙国)、面人郎(郎绍安)、风筝哈(哈魁明)、毛猴曹(曹仪简)、花儿金(金铁铃)等,他们形成了北京民间艺术的特殊优势。

为了弘扬北京民间艺术,民协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一系列展览和民间文艺理论研讨会,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发表于各报刊。

为了保存、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这项文化遗产,协会与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北京民间艺术》8集电视系列片,系统地介绍了传统民间艺术的8个门类。

民协积极开拓,将民间艺术推向世界,先后在新加坡、日本、意大利举办各种民间艺术展览。

民协现有会员493人,其中有33人次在国际上获奖、40人次在全国获奖,50人次曾去国外参加讲学、学术研讨会、举办展览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下设民间艺术委员会、新故事创作委员会、民间文艺理论委员会、北京民俗委员会。

协会领导

名誉主席:赵 书

主席:刘铁梁

驻会副主席:于志海

副主席:包世轩 刘一达 刘绍振 哈亦琦 崔 陟

理事:(以姓氏笔画为序)于 洪 于志海 王玉玺 包世轩 史燕明 刘一达 刘绍振 刘铁梁 刘锦茹 宋艾君 张宏岳 张国良李苍彦 杜 染 杨玉栋 杨福喜 邱贻生 周华斌 周家望 岳永逸 郎志丽 金铁铃 哈亦琦 高 巍 高东升 崔 陟 崔普权 崔墨卿 常 弘 韩春鸣 满国强。

文艺成就

国际风筝比赛纪念奖(刘汉祥)第二届华人艺术大奖赛国际荣誉金奖 (张宝琳)

意大利人类学研究“彼得奖” (段宝林)

中国旅游年纪念品设计大赛优秀奖 (崔欣)

全国民俗民艺电视片优秀奖 (董梦知)

第四届北京国际风筝会一等奖 (张泽玺)

全国风筝比赛龙类小型第一名 (郝德立)

第二届北京国际风筝会优胜奖 (蔡茂椿)

第一届国际风筝会一等奖 (孙连明)。

视频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 相关视频

2020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及自媒体运营培训班
民间文艺家协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