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化及蛮貊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化及蛮貊碣

图片来自xuite

化及蛮貊碣是位于台湾南投县集集镇广明里的石碣,为清廷纪念开山抚番政绩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刻写,今与八通关古道列为国定古迹。[1]

历史

缘由

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陈世烈厦门东渡至台湾,为实施巡抚刘铭传开山抚番政策,于当年十月于云林坪设立云林抚垦局。次年,刘铭传命令统领东台湾军务的张兆连,联合南投的章高元,各率兵卒民伕,分由水尾集集埔,同朝中央山脉,东西对开,辟集集水尾道路,三个月后在关门山会合。同时,陈世烈奉台澎兵备道陈鸣志命令,招募民兵开垦集集埔。同年,陈世烈为汉化布农族,选择在今信义乡罗娜村设立楠仔脚蔓学堂,亲自题字“万兴关”立碑为记。因官府认为楠仔脚等诸社已先后薙发归化,他亲题“化及蛮陌”于集集通往水里陆路必经之地作纪念,其字体为行书阴刻,右侧刻“钦命布政使衔署台澎兵备道陈方伯抚番开垦处”,左侧署名“大清光绪拾叁年春云林抚垦局委员陈世烈题”。

荒废

官方所设的土番社学不到一年,楠仔脚社的原住民孩童纷纷逃学,于是关闭。且古道随著清朝统治力量的衰弱、原住民反抗,再加上几次台风等天灾后,道路荒废。石碣也埋没在荒草间,不易发现。

该碣今属于广明里,位于洞角段产业道路,须从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旁巷道转进约长八百公尺狭路才见到。曾姓地主回忆,1965年家族购得附近果园时,此石碣上就被人用水泥附上水泥门柱。

维护

1984年,内政部审定廿四处国家一级古迹,八通关古道是南投县境惟一入选者,并将化及蛮貊碣地点视该古道集集段入口。

1994年12月29日,集集镇长林明溱向南投县长林源朗、省交通处长锺正行反应,通往此地路途十分狭窄,约只有两公尺,年久失修,会车不便,不但农产运输不便,而且阻碍观光发展,望斥资五百万拓宽。原本计划拓宽,但送到沿路地主反弹,遂终止。林明溱并于镇长期间在旁设有凉亭,但年久失修已不见。

1995年5月1日,内政部官员会同省民政厅、南投县政府民政局人员、教授、集集镇公所秘书向宗义等多人从鹿谷乡八通关出发,前往开辟鸿荒、化及蛮貊碣勘查。2004年11月26日,被一名来此校外教学的台中市小学陈姓教师发现,指标牌居然写成“化及峦貊”。

2016年7月29日下午,因旅客反应化及蛮貊碣被黏上水泥柱,县文化局会同文化部国定古迹委托单位勘查维护状况。次月17日,文资局古迹聚落组科长苏志铭会同集集镇长陈纪衡、南投县文化局人员再度前来,与地主协调栏栅后移事宜,地主吴进昌、曾平武皆乐意配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