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刚果孔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刚果孔雀

刚果孔雀(学名:Afropavo congensis):体型较小,体长60-70厘米,体重约1.2-1.5千克。刚果孔雀有违鸟类世界一般规律的生理特征,雌性比雄性更漂亮。雄性通体呈紫蓝色,颈部裸露出鲜红色的皮肤,雌性则呈红褐色,背部生有发出金属光泽的翡翠色羽毛。

栖息于非洲刚果海拔12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深处,一般在水源附近活动。属杂食性动物,食物包括种子、树叶、果实、蜥蜴、蛙类以及蟋蟀等昆虫。分布于赤道非洲中部,1936年才被发现。

目录

物种学史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专题邮票

物种学史

刚果孔雀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鸟类,由于生活在非洲暗无天日、人畜罕至的热带雨林深处,加之数量稀少,使得人们极少有机会看到它,直到1936年才被著名的美国动物学博士詹姆斯·查宾博士(Dr. James Chapin)正式定名。此前这位博士自1913年起在刚果当地追寻异兽霍加皮的踪迹,在1934年看到当地的刚果布罗族(mbulu)人的头饰上插着红棕色的羽毛,他不知道这是什么鸟类。查宾访问了中非皇家博物馆,看到两根被称为“印度孔雀”的羽毛标本,他发现是刚果孔雀,这与印度孔雀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在1935年,查宾设法找到七个活体标本。刚果孔雀具有孔雀鸟的身体特征,表明刚果孔雀与亚洲孔雀两族之间的联系。

由于刚果孔雀的羽色装饰不如其它孔雀种艳丽,其交配机制为一夫一妻制,而且刚果孔雀的地理分布受限,与其它亚洲孔雀种存在地理隔离。科学界对刚果孔雀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刚果孔雀是孔雀种的姊妹群,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刚果孔雀与鹧鸪种有关。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确定了刚果孔雀属于孔雀种。

形态特征

刚果孔雀体型较小,雄性体长64-70厘米,体重约1.5千克;雌性60-63厘米,体重约1.2千克。

雄性装饰着精美的色彩,通体底色黑色,泛深绿的青铜色光泽,背后有一些较深的羽毛,胸部和尾巴的羽毛紫蓝色;颈部裸露出鲜红色的皮肤,这些充满活力的雄鸟还拥有一个明亮的长长而浓密的白色鬃毛羽冠,没有蓝孔雀和绿孔雀那样漂亮修长的尾羽;但在尾巴打开展示时,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扇面。

雌性比雄鸟略小,只有一个短的凸起的顶冠,则呈红褐色,背部生有发出金属光泽的翡翠色羽毛,杂以黑色斑纹,下体主要为暗褐色,腹部黑色。

虹膜褐色,嘴、腿、脚蓝灰色。有违鸟类世界一般规律的生理特征是雌性好像比雄性更漂亮,而且相貌和它们的亚洲亲戚相去甚远。

栖息环境

刚果孔雀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深处,一般在水源附近活动。

生活习性

刚果孔雀群居生活,每个群体由几个家庭组成。由于其生存环境千万年来一直比较稳定和封闭,所以刚果孔雀的繁殖习性已有所退化,这种鸟并不遵循大多数鸟类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一雄终生只配一雌,这一习性是其种群人工繁育工作的难题,雄鸟和雌鸟之间的坚固爱情关系是绝对打不破的,因为有记录显示雄鸟在丧偶后经常啄死其它雌鸟,这一点显然不同于它喜欢到处滥情的亚洲亲戚。由于对待爱情忠贞不渝,所以雄鸟身上用于招蜂引蝶的孔雀的特色之处。漂亮的尾羽也就相应的退化成一小截短毛了。

属于杂食性动物,食物包括种子、树叶、果实、蜥蜴、蛙类以及蟋蟀等昆虫。

分布范围

刚果孔雀仅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中心地区,分布范围异常狭小而且呈高分散型分布。

繁殖方式

刚果孔雀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何时生儿育女完全取决于当地雨季到来的日期,雄鸟在茂密的灌木丛深处用枯枝败叶搭窝,在雌鸟孵卵期间负责保卫工作;雌鸟每次产卵3-4枚,卵呈漂亮的奶油褐色,孵化期约26-28天,幼雏出壳后由双亲共同抚养,1-2年后性成熟,寿命不详。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1]

种群现状

数量稀少而且繁殖率低,所以该物种的生存前景并不乐观,由于刚果常年内战以及大量卢旺达难民的涌入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得本已危机四伏的刚果孔雀日趋减少,野生数量只有2500只左右,分布范围仅70万平方公里,只有150只左右圈养在世界各国的动物园中。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专题邮票

几内亚(Guinée)2011年8月30日发行:刚果孔雀(Afropavo congensis):

参考资料

  1. 刚果孔雀,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