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继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继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
出生 1973年2月
国籍 中国
母校 北京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刘继峰 (1973年2月 -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1]。,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银河系三维结构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2]

刘继峰是一位分别获得北京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2015年11月25日,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公布了中国科学家一项重大科学发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超软X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自然》杂志认为,此项工作是今年本领域内最重要的五大发现之一。

2019年9月20日,荣获"科学探索奖"[3],肯定他在恒星质量黑洞的发现、测量方面的成绩,支持他获取更大黑洞样本并对其统计性质进行探索 。

个人简介

刘继峰,男,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先后在北京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入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爱因斯坦学者(NASA Einstein Fellow),并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研究;2010年,刘继峰研究员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KJCX2-EW-T01)引进回国工作,并担任"银河系三维结构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 这项X射线极亮源的工作为刘继峰研究员回国后率领团队完成,同时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73028,#11333004)资助。

人物履历

1991年,进入北京大学读书,就读于天体物理学专业。

1999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

2005年7月,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5年7月 — 2006年7月,担任哈佛大学史密松天文台博士后。

2006年9月 — 2009年4月,担任哈佛大学史密松天文台美国宇航局爱因斯坦学者。

2009年5月 — 2010年5月,担任哈佛大学史密松天文台 PI研究员。

2010年6月 — , 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2011年9月 — , 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2015年6月 — , 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

2020年10月— ,担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

任免信息

2020年9月30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常进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科发党任字〔2020〕97号)决定刘继峰同志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

个人生涯

2013年 11月28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对漩涡星系中X射线极亮源M101 ULX-1的研究成果,杂志审稿人认为此项成果"夺取了这个领域的圣杯"。

刘继峰
刘继峰研究员做科普报告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刘继峰研究员领导国际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巧妙选取有特色的天体目标,成功申请到位于美国夏威夷的8米大型双子望远镜以及10米凯克望远镜各20小时的观测时间,在三个月的时间跨度上,对漩涡星系中X射线极亮源M101 ULX-1进行了研究,并确认其中心天体为一个质量与恒星可比拟的黑洞。此项工作是国际上对X射线极亮源动力学质量的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一例成功测量,以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发表在11月2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并被该杂志审稿人称赞为"夺取了这个领域的圣杯"。

这项研究为天文学家理解黑洞吸积与喷流形成打开了一面新的窗口。此前,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黑洞吞噬物质后不能产生超软X射线谱态,且只有在X射线低硬谱态或甚高谱态下才会产生相对论性喷流。

"在超软X射线源中发现相对论性喷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改写了我们对超软X射线源的本质和喷流形成的认知。"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瑞马斯·纳拉延评论说,它的观测特征和人们对黑洞处于极高吸积率态的猜想及新近的数值模拟结果相符合,生动展示了黑洞过量吞噬物质时产生高速重子喷流和浓密的吸积盘风的情况。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表示,这项工作是刘继峰团队继2013年11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X射线极亮源的研究成果后,在黑洞研究领域的又一突破性的重大天文发现。近年来我国天文学家不断在《自然》等杂志发表重要科学成果,表明我国天文学整体研究水平正逐步提升。

所获荣誉

曾美国宇航局爱因斯坦学者奖。

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

2015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同年参与筹建国科大天文学院,并作为副院长负责教学等工作。

2019年9月20日,荣获"科学探索奖",肯定他在恒星质量黑洞的发现、测量方面的成绩,支持他获取更大黑洞样本并对其统计性质进行探索 。

发表论文

(1) CHANDRA ACIS Survey of X-Ray Point Sources: The Source Catalog,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2016, 第 2 作者

(2) Thick Accretion Disk Model for Ultraluminous Supersoft Source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16, 第 5 作者

(3) An Extreme Luminous X-ray Source Catalog Based on Chandra ACIS Observation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2016, 通讯作者

(4) Time-variable Aluminum Absorption in the Polar AR Ursae Majoris, and an Updated Estimate for the Mass of the White Dwar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6, 第 3 作者

(5) The Distance Measurement of NGC 1313 with Cepheid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99, Issue 1, article id. 19, 11 pp., 2015, 第 3 作者

(6) A Likely Micro-Quasar in the Shadow of M82 X-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799, Issue 2, article id. L28, 4 pp., 2015, 第 2 作者

(7)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an Ultraluminous Supersoft X-Ray Source in M8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802, Issue 2, article id. L27, 4 pp., 2015, 第 2 作者

(8) Does the 62-day X-Ray Periodicity Come from ULX M82 X-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809, Issue 2, article id. L28, 5 pp., 2015, 第 2 作者

(9) Serendipitous Discovery of a Candidate Debris Disk around the DA White Dwarf SDSS J114404.74+052951.6,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810, Issue 2, article id. L17, 4 pp., 2015, 第 4 作者

(10) Relativistic baryonic jets from an ultra-luminous super-soft X-ray source, Nature, 2015, 528, 108, 2015, 第 1 作者

(11) An Updated Ultraviolet Catalog of GALEX Nearby Galaxies, ApJS, 2015, 220, 6, 2015, 第 3 作者(12) Two Candidate Optical Counterparts of M82 X-1 from HST Observations, ApJL, 2015, 812, 34, 2015, 第 2 作者

(13) Puzzling accretion onto a black hole in the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M 101 ULX-1, Nature, Volume 503, Issue 7477, pp. 500-503, 2013, 第 1 作者

(14) Dynamical Mass Constraints on the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NGC 1313 X-2,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45, Issue 1, article id. 89, 22 pp., 2012, 第 1 作者

刘继峰
刘继峰:从天文爱好者到“黑洞猎手”

(15) On the Nature of the Progenitor of the Type Ia SN2011fe in M10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49, Issue 2, article id. 141, 7 pp., 2012, 第 1 作者

(16) Chandra ACIS Survey of X-ray Point Sources in 383 Nearby Galaxies. I. The Source Catalog,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Volume 192, Issue 1, article id. 10, 2011, 第 1 作者

(17) Formation of the black-hole binary M33 X-7 through mass exchange in a tight massive system, Nature, Volume 468, Issue 7320, pp. 77-79, 2010, 通讯作者

(18) Hubble reveals a 6-day period for an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in NGC1313,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690, L39-L42, 2009, 第 1 作者

(19) Multi-Epoch Multi-Wavelength Study of an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in M101: The Nature of the Secondary,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04, Issue 2, pp. 1628-1639, 2009, 第 1 作者

(20) A Determination of the Spin of the Black Hole Primary in LMC X-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701, Issue 2, pp. 1076-1090, 2009, 第 3 作者

(21) Hubble Space Telescope Monitoring Reveals a 6.1 Day Period for an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in NGC 1313,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Volume 690, Issue 1, pp. L39-L42, 2009, 第 1 作者

(22)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he Spin Parameter of the Stellar-Mass Black Hole M33 X-7,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679, Issue 1, pp. L37-L40, 2008, 第 1 作者

(23) No periodicity revealed for an “eclipsing” ultraluminous supersoft Source in M81,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Volume 177, Issue 1, pp. 181-188., 2008, 第 1 作者

(24) An Ultraluminous Supersoft Source in M81: An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674, Issue 2, pp. L73-L76, 2008, 第 1 作者

视频

天文主题演讲: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讲述发现黑洞的故事 2020年01月12日发布

刘继峰:星海征程 砥砺前行 2017年11月29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