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昫」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中國人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行 1: 行 1:
'''刘昫''' (xù)(887-946年),字耀远,五代时期政治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明宗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后晋高祖时,以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超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人入侵京师时,刘昫因为目疾改任太保。是年去世,享年60岁。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刘昫   
 
| 姓名    = 刘昫   
| 图像    =[[File:刘昫.jpg|缩略图|居中|250px|]]
+
| 图像    =[[File:刘昫.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pic.wenwen.soso.com/pqpic/wenwenpic/0/20180715221803-1854493502_jpeg_300_399_24726/0/0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C1%F5%95%64&mode=1&did=2#did1  图片 ]]]   
[https://pic.wenwen.soso.com/pqpic/wenwenpic/0/20180715221803-1854493502_jpeg_300_399_24726/0/0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C1%F5%95%64&mode=1&did=2#did1 来 自360网]    
 
 
| 出生日期 = 887年1月1日
 
| 出生日期 = 887年1月1日
 
| 出生地点 = 涿州   
 
| 出生地点 = 涿州   
行 17: 行 13:
 
| 知名于  = 《旧唐书》(监修)    <br>
 
| 知名于  = 《旧唐书》(监修)    <br>
 
}}
 
}}
 +
<p style="text-indent:2em;">'''刘昫''' (xù)(887-946年),字耀远,五代时期政治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明宗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晋[[高祖]]时,以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超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人入侵京师时,刘昫因为目疾改任太保。是年去世,享年60岁。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刘昫风度仪容优美,和他的哥哥刘暄、弟弟刘皞,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带。后来,刘昫的哥哥刘暄被仇家杀死,刘昫于是避难到沧州。唐庄宗即位,拜任刘昫为太常博士,任命为翰林学士。唐明宗时,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任职。唐明宗素来看重刘昫而喜爱他的风韵,升任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以获得这些为荣耀。
+
<p style="text-indent:2em;"> 刘昫风度仪容优美,和他的哥哥刘暄、弟弟[[ 刘皞]] ,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带。后来,刘昫的哥哥[[ 刘暄]] 被仇家杀死,刘昫于是避难到沧州。唐庄宗即位,拜任刘昫为太常博士,任命为翰林学士。唐明宗时,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任职。唐明宗素来看重刘昫而喜爱他的风韵,升任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以获得这些为荣耀。
  
唐庄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为翰林学士,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昫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昫诣中兴殿门谢,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谢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学士拜相,当时以此为荣。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
<p style="text-indent:2em;"> 唐庄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为翰林学士,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昫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昫诣中兴殿门谢,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谢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学士拜相,当时以此为荣。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初,废帝入,问三司使王玫:"帑廪之数几何?"玫言:"其数百万。"及责以赏军而无十一,废帝大怒,罢玫,命昫兼判三司。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句计文簿,核其虚实,残租积负悉蠲除之。往时吏幸积年之负盖而不发,因以把持州县求贿赂,及昫一切蠲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冯道与昫为姻家而同为相,道罢,李愚代之。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昫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昫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相府史吏恶此两人刚直,因共扬言,其事闻,废帝并罢之,以昫为右仆射。是时,三司诸吏提印聚立月华门外,闻宣麻罢昫相,皆欢呼相贺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
<p style="text-indent:2em;"> 初,废帝入,问三司使王玫:"帑廪之数几何?"玫言:"其数百万。"及责以赏军而无十一,废帝大怒,罢玫,命昫兼判三司。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句计文簿,核其虚实,残租积负悉蠲除之。往时吏幸积年之负盖而不发,因以把持州县求贿赂,及昫一切蠲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冯道与昫为姻家而同为相,道罢,李愚代之。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昫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昫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相府史吏恶此两人刚直,因共扬言,其事闻,废帝并罢之,以昫为右仆射。是时,三司诸吏提印聚立月华门外,闻宣麻罢昫相,皆欢呼相贺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昫在相位,不习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俭以故事当为礼仪使,居俭辞以祖讳蠡。冯道改居俭秘书监,居俭怏怏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居俭诰词,有"闻名心惧"之语,昫辄易曰"有耻且格"。居俭诉曰:"名讳有令式,予何罪也?"当时闻者皆传以为笑。及为仆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台吏引仆射立中丞御史下,昫诘吏以故事,自宰相至台省皆不能知。是时,冯道罢相为司空。自隋、唐以来,三公无职事,不特置,及道为司空,问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台官、两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则随而出。至昫为仆射,自以由宰相罢,与道同,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
+
<p style="text-indent:2em;"> 昫在相位,不习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俭以故事当为礼仪使,居俭辞以祖讳蠡。冯道改居俭秘书监,居俭怏怏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居俭诰词,有"闻名心惧"之语,昫辄易曰"有耻且格"。居俭诉曰:"名讳有令式,予何罪也?"当时闻者皆传以为笑。及为仆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台吏引仆射立中丞御史下,昫诘吏以故事,自宰相至台省皆不能知。是时,冯道罢相为司空。自隋、唐以来,三公无职事,不特置,及道为司空,问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台官、两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则随而出。至昫为仆射,自以由宰相罢,与道同,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ref>[https://www.docin.com/p-2101410810.html  《新五代史·刘昫传》原文及翻译] ,豆丁网(时间不详) </ref>
  
晋高祖时,张从宾反,杀皇子重乂于洛阳,乃以昫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犯京师,昫以目疾罢为太保,是岁卒,年六十。
+
<p style="text-indent:2em;"> 晋高祖时,张从宾反,杀皇子重乂于洛阳,乃以昫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犯京师,昫以目疾罢为太保,是岁卒,年六十。
  
 
==署名撰书==
 
==署名撰书==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 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
<p style="text-indent:2em;">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 《旧唐书》]] , 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唐朝历代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
+
<p style="text-indent:2em;"> 唐朝历代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
  
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
<p style="text-indent:2em;"> 最为有名。吴兢撰成[[ 《唐书》]] 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其一,根据史馆所缺史料,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佑元年"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其二,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佑元年,"为转年长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
+
<p style="text-indent:2em;">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 赵莹]] 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其一,根据史馆所缺史料,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佑元年"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其二,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佑元年,"为转年长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
  
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计划继续进行。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
<p style="text-indent:2em;"> 两年以后,[[ 赵莹]] 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计划继续进行。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
+
<p style="text-indent:2em;">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
 
[[File:刘昫的作品.jpg|缩略图|350px|[http://a4.att.hudong.com/33/53/01300000085669122155533133355_s.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C1%F5%95%64&mode=1&did=7#did6 来自360网]]]
 
[[File:刘昫的作品.jpg|缩略图|350px|[http://a4.att.hudong.com/33/53/01300000085669122155533133355_s.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C1%F5%95%64&mode=1&did=7#did6 来自360网]]]
《旧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北宋朝廷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新唐书》于宋仁宗嘉佑五年写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从此,署名刘昫所编的唐书遂不再流传。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刘昫唐书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后人为区别这两种唐书,把后晋刘昫所著称为《旧唐书》,而将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
+
<p style="text-indent:2em;"> 《旧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北宋朝廷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新唐书》于宋仁宗嘉佑五年写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从此,署名刘昫所编的唐书遂不再流传。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刘昫唐书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后人为区别这两种唐书,把后晋刘昫所著称为《旧唐书》,而将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 《新唐书》]] 行世后,[[ 《旧唐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
  
 
==个人贡献==
 
==个人贡献==
刘昫明宗时为端明殿学士,不久拜相,兼判三司,当政期间,曾改革财政弊端。后晋时,受封为谯国公,后唐、后晋两朝,都奉命监修国史,开运二年(945年)领衔上《唐书》二百卷,即《旧唐书》。
+
<p style="text-indent:2em;"> 刘昫明宗时为端明殿学士,不久拜相,兼判三司,当政期间,曾改革财政弊端。后晋时,受封为谯国公,后唐、后晋两朝,都奉命监修国史,开运二年(945年)领衔上《唐书》二百卷,即《旧唐书》。
 
 刘昫领衔编写的《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
 
 刘昫领衔编写的《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
  
在刘昫领衔编写的《旧唐书》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唐朝三百年历史中,屡经战乱,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军阀混战,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幸而有唐肃宗时韦述编纂的国史,到后晋时,便成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据,肃宗以后,史料留存更少。特别是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连"实录"也都没有存下,只因有张昭远和贾纬等人在"丧乱之际",杂采各家传闻和小说编出的《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使史实略有所补。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人得来。《旧唐书》使这些难得的史料保存了下来。这是它的一大好处。例如某些传里的"今上践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语句,便明显是从当时国史和实录直录下来的痕迹。唯其直录当时人的记录,史料价值就尤其可贵。有些列传,还采用了唐朝当时人写的"行状"、"家传"。这些家传,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书,不仅如实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笔上也很有特色。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论说,《旧唐书》中的《封常清传》,"郁勃悲凉","千载下犹有生气";裴垍所写的《郭子仪传》,"首尾整洁,无一酿词,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旧唐书》的纪传里,还大段大段地引录唐朝君臣的诏令、手札、奏章,这些原始资料后来有的已荡然无存,却赖《旧唐书》的收录而得以保留。正由于《旧唐书》有上述这些长处,司马光等在修《资治通鉴》时,隋唐部分便大量采用了其中的材料。另一方面,唐朝是中国一个强盛的朝代,多民族统一国家有所发展。在《旧唐书》里记录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史料,以及他们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亲密关系。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婚姻的记实,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以及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东北、西南许多民族的历史记录,都在《旧唐书》里有较多的记载。在唐朝和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史方面,《旧唐书》记载也较为详细。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
+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刘昫领衔编写的《旧唐书》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唐朝三百年历史中,屡经战乱,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军阀混战,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幸而有唐肃宗时韦述编纂的国史,到后晋时,便成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据,肃宗以后,史料留存更少。特别是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连"实录"也都没有存下,只因有张昭远和贾纬等人在"丧乱之际",杂采各家传闻和小说编出的《唐年补录》和[[ 《唐末三朝闻见录》]] 诸书,使史实略有所补。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人得来。《旧唐书》使这些难得的史料保存了下来。这是它的一大好处。例如某些传里的"今上践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语句,便明显是从当时国史和实录直录下来的痕迹。唯其直录当时人的记录,史料价值就尤其可贵。有些列传,还采用了唐朝当时人写的"行状"、"家传"。这些家传,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书,不仅如实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笔上也很有特色。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论说,《旧唐书》中的[[ 《封常清传》]] ,"郁勃悲凉","千载下犹有生气";裴垍所写的《郭子仪传》,"首尾整洁,无一酿词,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旧唐书》的纪传里,还大段大段地引录唐朝君臣的诏令、手札、奏章,这些原始资料后来有的已荡然无存,却赖《旧唐书》的收录而得以保留。正由于[[ 《旧唐书》]] 有上述这些长处,司马光等在修《资治通鉴》时,隋唐部分便大量采用了其中的材料。另一方面,唐朝是中国一个强盛的朝代,多民族统一国家有所发展。在《旧唐书》里记录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史料,以及他们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亲密关系。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婚姻的记实,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以及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东北、西南许多民族的历史记录,都在《旧唐书》里有较多的记载。在唐朝和邻国[[ 日本]] [[ 朝鲜]] [[ 印度]] 的关系史方面,《旧唐书》记载也较为详细。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
 
 
刘昫领衔编写的《旧唐书》在研究中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关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都有比较翔实的记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尤为可贵的,是《旧唐书》的志里,保存了内容相当丰富的中国科技史的资料。在《历志》和《天文志》里,有著名天文历法家李淳风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历》和《大衍历》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五行志》一卷,列举各地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还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业状况和国内外交通方面的资料
 
  
地理志 四卷,记载了全 边防镇戍 分布 兵马人数 并以天宝十一 (752)疆域为准 分道叙述 各地州县设置和户口等情况 《职官志》三卷 不少文字 照抄 《唐 六典 》, 并记载 代宗永泰二年(766)时官品 变革 。《 舆服 志》一 卷,记载了唐代帝、后、王、妃以及百官按品级规 定的 车舆、衣冠、服饰制度,用以区别贵贱士庶,是封建等级制度 体现 。《 经籍 志》 卷, 以开元盛世为准 记录了经 史、子、集四部的存书。志序还扼要叙述了安史之乱后直至后梁迁洛期间 家书籍 残损情况
+
<p style="text-indent:2em;">刘昫领衔编写的 旧唐书 在研究中 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也是一部十分重要 史书。关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 两税法 都有比较翔实的记 载, 给后人的研究提供 方便的条件 尤为可贵的 ,是《 的志里 保存 内容相当丰富 中国科技史的资料 志》 和[[《天文志》]]里,有著名天文历法家李淳风和僧 行制 定的 《麟德历》和《大衍历》的比较完整 内容 [[ 五行 志》]]一 卷, 列举各地不同的自然灾害 其中还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 工商业状况和 内外交通方面 资料 <ref>[http://www.exam58.com/gzgswk/37561.html  “刘昫,涿州归义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 海博学习网 2018-04-17 </ref>
  
 《食货志》二卷,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唐代田制、赋役、钱币、盐法、漕运、仓库乃至杂税、榷酤等有关经济史资料。《刑法志》一卷,记载了唐代法典律、令、格、式(见律令格式)的制订过程,并有关于执行情况的概略叙述。《旧唐书》诸志集中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但也存在着错讹和重大遗漏。在《贾耽传》里记录了他所着作的《陇右山南图》和《海内华夷图》等地理学上极为珍贵的资料,这是中外地理学家研究古地理学的难得的记录。但《旧唐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它出自乱世,又出自众手,成书迅速,因此不免有些粗率。有时转抄的痕迹也很明显,甚至一件公文,在纪和传里同时抄进,造成了不应有的芜杂。因为编史队伍的不稳定以及互不通气,竟至出现某些人物同时并列两传的情况,如《杨朝晟传》就同时列在卷一百二十二和卷一百四十四两处;《王求礼传》和《丘神绩传》也有类似情况。
+
<p style="text-indent:2em;">[[《地理志》]]四卷,记载了全国边防镇戍的分布和兵马人数,并以天宝十一载(752)疆域为准,分道叙述了各地州县设置和户口等情况。《职官志》三卷,不少文字是照抄《唐六典》,并记载了代宗永泰二年(766)时官品的变革。[[《舆服志》]]一卷,记载了唐代帝、后、王、妃以及百官按品级规定的车舆、衣冠、服饰制度,用以区别贵贱士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经籍志》二卷,以开元盛世为准,记录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存书。志序还扼要叙述了安史之乱后直至后梁迁洛期间国家书籍的残损情况。
 +
[[File:刘昫2.jpg|缩略图|350px|[http://www.shuoshuokong.org/uploads/allimg/160410/0UI0M36-0.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C1%F5%95%64&mode=1&did=3#did2 来自360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 《食货志》二卷,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唐代田制、赋役、钱币、盐法、漕运、仓库乃至杂税、榷酤等有关经济史资料。[[ 《刑法志》]] 一卷,记载了唐代法典律、令、格、式(见律令格式)的制订过程,并有关于执行情况的概略叙述。《旧唐书》诸志集中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但也存在着错讹和重大遗漏。在《贾耽传》里记录了他所着作的《陇右山南图》和《海内华夷图》等地理学上极为珍贵的资料,这是中外地理学家研究古地理学的难得的记录。但[[ 《旧唐书》]] 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它出自乱世,又出自众手,成书迅速,因此不免有些粗率。有时转抄的痕迹也很明显,甚至一件公文,在纪和传里同时抄进,造成了不应有的芜杂。因为编史队伍的不稳定以及互不通气,竟至出现某些人物同时并列两传的情况,如《杨朝晟传》就同时列在卷一百二十二和卷一百四十四两处;[[ 《王求礼传》]] 和《丘神绩传》也有类似情况。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 五代十国时期人物]]    [[Category:文学家]]
 +
[[Category:政治家]]
 +
[[Category:中國人]]

於 2020年3月22日 (日) 20:38 的最新修訂

劉昫
   
出生 887年1月1日
涿州
逝世 946年1月1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劉耀遠
職業 政治家、史學家

劉昫 (xù)(887-946年),字耀遠,五代時期政治家,涿州歸義(今河北容城)人。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明宗即位時,加兵部侍郎,遷端明殿學士。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唐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唐書》(南宋之後稱為《舊唐書》)。

後晉高祖時,以為東都留守,判鹽鐵。開運中,超拜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復判三司。契丹人入侵京師時,劉昫因為目疾改任太保。是年去世,享年60歲。

生平簡介

劉昫風度儀容優美,和他的哥哥劉暄、弟弟劉皞,都以好學聞名於燕、薊一帶。後來,劉昫的哥哥劉暄被仇家殺死,劉昫於是避難到滄州。唐莊宗即位,拜任劉昫為太常博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明宗時,多次升遷至兵部侍郎任職。唐明宗素來看重劉昫而喜愛他的風韻,升任端明殿學士。長興三年,拜為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以獲得這些為榮耀。

唐莊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為翰林學士,明宗時,累遷兵部侍郎居職。明宗素重昫而愛其風韻,遷端明殿學士。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昫詣中興殿門謝,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謝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學士拜相,當時以此為榮。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

初,廢帝入,問三司使王玫:"帑廩之數幾何?"玫言:"其數百萬。"及責以賞軍而無十一,廢帝大怒,罷玫,命昫兼判三司。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句計文簿,核其虛實,殘租積負悉蠲除之。往時吏幸積年之負蓋而不發,因以把持州縣求賄賂,及昫一切蠲除,民間歡然以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馮道與昫為姻家而同為相,道罷,李愚代之。愚素惡道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誚昫曰:"此公親家翁所為也!"昫性少容恕,而愚特剛介,遂相詆詬。相府史吏惡此兩人剛直,因共揚言,其事聞,廢帝並罷之,以昫為右僕射。是時,三司諸吏提印聚立月華門外,聞宣麻罷昫相,皆歡呼相賀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昫在相位,不習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儉以故事當為禮儀使,居儉辭以祖諱蠡。馮道改居儉秘書監,居儉怏怏失職。中書舍人李詳為居儉誥詞,有"聞名心懼"之語,昫輒易曰"有恥且格"。居儉訴曰:"名諱有令式,予何罪也?"當時聞者皆傳以為笑。及為僕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台吏引僕射立中丞御史下,昫詰吏以故事,自宰相至台省皆不能知。是時,馮道罷相為司空。自隋、唐以來,三公無職事,不特置,及道為司空,問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台官、兩省入而後入,宰相出則隨而出。至昫為僕射,自以由宰相罷,與道同,乃隨道出入,有司不能彈正,而議者多竊笑之。[1]

晉高祖時,張從賓反,殺皇子重乂於洛陽,乃以昫為東都留守,判鹽鐵。開運中,拜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復判三司。契丹犯京師,昫以目疾罷為太保,是歲卒,年六十。

署名撰書

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 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唐朝歷代修有實錄。自唐初以來便在實錄基礎上撰寫國史,以吳兢、韋述所撰

最為有名。吳兢撰成《唐書》六十五卷(一說九十八卷),韋述又補遺續缺,撰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後,柳芳等人又有續作。但武宗實錄不全,以後歷朝實錄沒有修成,史事缺略。後梁、後唐兩代都曾下令廣泛徵集唐史資料。後晉時,賈緯以所搜集的遺文和故舊傳說等,編為《唐年補錄》六十五卷。

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修。他挑選文士,擬訂了完整而龐大的搜集資料和編寫工作的計劃。寫作是在唐國史的基礎上,利用當時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綴補而成。趙瑩即從兩個方面着手組織編纂。其一,根據史館所缺史料,奏請下詔購求唐武宗會昌元年至唐昭宗天佑元年"撰述得傳記及中書銀台事、史館日曆、制詔冊書等,不限年月多少,並許詣闕進納。如年月稍多,記錄詳備,請特行簡拔,不限資序"。其二,與張昭遠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計劃,並提出若干具體措施: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佑元年,"為轉年長曆一道,以憑編述諸帝本紀";文武兩班及藩侯郡牧,各敘累代官婚、名諱、行業、功勳狀一本,如有家譜、家牒,亦仰送官,"以憑纂敘列傳";太常禮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職方、秘書省等部門"備錄"、"條列"各相關材料,以憑撰述禮、樂、刑法、天文、律歷、五行、職官、郡國、經籍等志。

兩年以後,趙瑩出任晉昌軍節度使,離史任,未竟其業。但是,編纂工作在張昭遠的具體主持下,仍然依計劃繼續進行。因此,史稱趙瑩"監修國史日,以唐代故事殘缺,署能者居職。纂補實錄及修正史二百卷行於時,瑩首有力焉"。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全書修成,歷時僅四年多。

《舊唐書》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

《舊唐書》僅流傳了一百年左右,從宋仁宗慶曆年間起,北宋朝廷認為《舊唐書》蕪雜不精,另命宋祁和歐陽修編撰唐書。《新唐書》於宋仁宗嘉佑五年寫成,開始"布書於天下",從此,署名劉昫所編的唐書遂不再流傳。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劉昫唐書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後人為區別這兩種唐書,把後晉劉昫所著稱為《舊唐書》,而將宋祁等後修的唐書命名為《新唐書》。《新唐書》行世後,《舊唐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被人們廢棄。

個人貢獻

劉昫明宗時為端明殿學士,不久拜相,兼判三司,當政期間,曾改革財政弊端。後晉時,受封為譙國公,後唐、後晉兩朝,都奉命監修國史,開運二年(945年)領銜上《唐書》二百卷,即《舊唐書》。 劉昫領銜編寫的《舊唐書》在如實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勞。

在劉昫領銜編寫的《舊唐書》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唐朝三百年歷史中,屢經戰亂,尤其是安史之亂和唐末軍閥混戰,致使"向時遺籍,尺簡無存"。幸而有唐肅宗時韋述編纂的國史,到後晉時,便成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據,肅宗以後,史料留存更少。特別是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連"實錄"也都沒有存下,只因有張昭遠和賈緯等人在"喪亂之際",雜采各家傳聞和小說編出的《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使史實略有所補。編撰《舊唐書》時離唐亡僅三十多年,許多史料直接從唐人得來。《舊唐書》使這些難得的史料保存了下來。這是它的一大好處。例如某些傳里的"今上踐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語句,便明顯是從當時國史和實錄直錄下來的痕跡。唯其直錄當時人的記錄,史料價值就尤其可貴。有些列傳,還採用了唐朝當時人寫的"行狀"、"家傳"。這些家傳,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書,不僅如實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筆上也很有特色。趙翼《廿二史札記》評論說,《舊唐書》中的《封常清傳》,"鬱勃悲涼","千載下猶有生氣";裴垍所寫的《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舊唐書》的紀傳里,還大段大段地引錄唐朝君臣的詔令、手札、奏章,這些原始資料後來有的已蕩然無存,卻賴《舊唐書》的收錄而得以保留。正由於《舊唐書》有上述這些長處,司馬光等在修《資治通鑑》時,隋唐部分便大量採用了其中的材料。另一方面,唐朝是中國一個強盛的朝代,多民族統一國家有所發展。在《舊唐書》里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以及他們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親密關係。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婚姻的記實,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東北、西南許多民族的歷史記錄,都在《舊唐書》里有較多的記載。在唐朝和鄰國日本朝鮮印度的關係史方面,《舊唐書》記載也較為詳細。其分量比起別的同類正史來要多得多,史實也較可靠。

劉昫領銜編寫的《舊唐書》在研究中國土地制度、賦稅制度等方面。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史書。關於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調製和兩稅法,都有比較翔實的記載,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尤為可貴的,是《舊唐書》的志里,保存了內容相當豐富的中國科技史的資料。在《歷志》和《天文志》里,有著名天文曆法家李淳風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歷》和《大衍曆》的比較完整的內容。《五行志》一卷,列舉各地不同的自然災害,其中還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業狀況和國內外交通方面的資料。[2]

《地理志》四卷,記載了全國邊防鎮戍的分布和兵馬人數,並以天寶十一載(752)疆域為準,分道敘述了各地州縣設置和戶口等情況。《職官志》三卷,不少文字是照抄《唐六典》,並記載了代宗永泰二年(766)時官品的變革。《輿服志》一卷,記載了唐代帝、後、王、妃以及百官按品級規定的車輿、衣冠、服飾制度,用以區別貴賤士庶,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體現。《經籍志》二卷,以開元盛世為準,記錄了經、史、子、集四部的存書。志序還扼要敘述了安史之亂後直至後梁遷洛期間國家書籍的殘損情況。

《食貨志》二卷,比較集中地記載了唐代田制、賦役、錢幣、鹽法、漕運、倉庫乃至雜稅、榷酤等有關經濟史資料。《刑法志》一卷,記載了唐代法典律、令、格、式(見律令格式)的制訂過程,並有關於執行情況的概略敘述。《舊唐書》諸志集中了不少有價值的歷史資料,但也存在着錯訛和重大遺漏。在《賈耽傳》里記錄了他所着作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地理學上極為珍貴的資料,這是中外地理學家研究古地理學的難得的記錄。但《舊唐書》的缺點也很明顯。因為它出自亂世,又出自眾手,成書迅速,因此不免有些粗率。有時轉抄的痕跡也很明顯,甚至一件公文,在紀和傳里同時抄進,造成了不應有的蕪雜。因為編史隊伍的不穩定以及互不通氣,竟至出現某些人物同時並列兩傳的情況,如《楊朝晟傳》就同時列在卷一百二十二和卷一百四十四兩處;《王求禮傳》和《丘神績傳》也有類似情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