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冻顶乌龙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冻顶乌龙茶(英语:Tung-ting Tea),简称冻顶茶,是一种知名度极高的乌龙茶,素有“北包种,南冻顶”之称,冻顶乌龙茶属于青茶

冻顶茶的原产地在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主要是以青心乌龙为原料制成的半发酵茶。传统上,其发酵程度在30%左右。制茶过程独特之处在于:烘干后,需再重复以布包成球状揉捻茶叶,使茶成半发酵半球状,称为“布揉制茶”或“热团揉”。传统冻顶乌龙茶带明显焙火味,近年亦有轻培火制茶。此外,亦有“陈年炭焙茶”,是每年反复拿出来高温慢烘焙,而制出甘醇后韵十足的茶。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后,鹿谷地区茶农在灾后重建中研发出“冻顶贵妃茶”。鹿谷乡农会每年举办茶叶比赛,评选出特等(冠军茶)、头等、二等、三等、优良茶(三朵梅、二朵梅)等品级。


台湾茶叶政府认证标章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释名

“冻顶”为地名,一指台湾南投县鹿谷乡“麒麟潭”边的“冻顶山”,一指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彰雅村”的“冻顶巷”。

“冻顶山”,在清光绪20年《云林县采访册》中,作“崠顶山”。系源自客家话“崠顶”(四县/海陆:dung dang)[1],即山顶。民间则附会是因为先民早期无鞋可穿,寒冬必须“冻著脚尖上山顶”而得名。

茶种来源

一说是1855年(清朝咸丰年间),鹿谷林凤池福建应试,高中举人,还乡时,自武夷山带回36株青心乌龙茶苗,其中12株由“林三显”种在麒麟潭边的冻顶山。最早是冻顶山一带茶农,以瓮装茶贩售,又有“冻顶瓮装乌龙茶”之称。

一说是世居鹿谷乡“彰雅村”“冻顶巷”的苏姓家族,其先祖于清朝康熙年间自中国大陆移民来台湾,自乾隆年间已往“冻顶山”开垦种茶。

一说是开山圣王,鹿谷乡“永隆村”开山庙奉祀的庄开山公,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先贤至大水窟(麒麟潭),开荒拓土,教民栽种。开山圣王,神威显赫,香火鼎盛,每年农历二月一、二日为其圣诞。有关开山圣王有一说,系明末清初,明朝的皇储,避难到鹿谷乡“永隆村”,教民栽种,系在“永隆村”种植极品乌龙茶,并将茶叶烘焙技术传授村民。

产地

早期发源于鹿谷乡的“鹿谷村”“彰雅村”“永隆村”,之后扩及鹿谷全乡。 清代鹿谷举人林凤池从福建武夷山带回台湾24株“青心乌龙” 在冻顶山麒麟潭旁边开始种植。

特点

  • 手工摘取,一心三叶或一心两叶
  • 茶叶成半球状,色泽墨绿,边缘隐隐金黄色。
  • 冲泡后,茶汤金黄,偏琥珀色,带熟果香或浓花香,味醇厚甘润,喉韵回甘十足,带明显焙火韵味
  • 茶叶展开,外观有青蛙皮般灰白点,叶间卷曲成虾球状,叶片中间淡绿色,叶底边缘镶红边,称为“绿叶红镶边”或“青蒂、绿腹、红镶边”。

冻顶贵妃茶

  •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后,鹿谷乡民重建家园,无意中让小绿叶蝉(浮尘子)大为肆虐,茶农为重振茶区,多施氮肥,以吸引更多小绿叶蝉栖息,经鹿谷特有的山岚云雾滋润,将采收的著涎茶菁结合冻顶乌龙茶传统工序而研发出具有果香与蜜香的冻顶贵妃茶
  • 早期于新竹北埔以及邻近苗栗南庄地区,也曾发生小绿叶蝉(浮尘子)大为肆虐之情形,茶农刻意将此茶叶采下,无意间茶厂反而喜欢这种茶的味道,且价格反而更好。此茶农将此事告知朋友,无人相信反说他是在说谎《膨风》,后来便成《膨风茶》,也就是东方美人茶的由来[来源请求]
  • 以青心乌龙为原料,产季集中在夏秋,发酵度20-30%,焙火4-6分,是“中发酵,重烘焙”的茶。有别于“重发酵,轻烘焙”的东方美人茶
  • 毛茶需以龙眼炭烘焙三次,使蜜香愈来愈重,且越陈越好喝,可作为陈年乌龙茶收藏。
  • 冲泡温度90-100℃最佳,也适用冷泡法
  • 茶汤橙红色,如琥珀般。口感甘甜,带蜜味及荔枝香。
  • 命名缘由:茶叶外观白毫显露,茶汤如琥珀般剔透,不仅有东方美人茶的蜜味及荔枝香,更有冻顶乌龙茶的“绿叶红镶边”,有如贵妃般雍容华贵,故名“冻顶贵妃茶”。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1. 崠顶,《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中华民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