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蒙古自治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ᠥᠪᠥᠷᠮᠣᠩᠭᠣᠯ ‍ᠤᠨ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ᠵᠠᠰᠠᠬᠤᠣᠷᠣᠨ,鮑培轉寫:Öbür mongγol-un öbertegen jasaqu orun,西里爾字母:Өвөр Монголын Өөртөө Засах Орон),簡稱內蒙古(蒙古語:ᠥᠪᠥᠷᠮᠣᠩᠭᠣᠯ,鮑培轉寫:Öbür Monggol,西里爾字母:Өвөр Монго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的一個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

地理環境

摺疊位置境域

內蒙古(Inner Mongolia)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 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公 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氣候

內蒙古地處中溫帶大陸,水熱條件較差,西部熱量雖多,但降水稀少。氣溫自大興安嶺向東南、西南遞增。低溫區分布於大興安嶺中山地 帶,年均溫低於-5~-3℃,是中國最冷地區之一,由此向東南隨地勢和緯度的降低,氣溫漸升,大興安嶺以西氣溫明顯遞增,由呼倫貝爾高 原的-1~1℃至阿拉善盟的8~9℃。冬季以大興安嶺地區最長,自9月下旬入冬,翌年5月上旬回春。其它地區冬季也在半年以上。夏季溫涼 短促,部分地區無夏季。7月均溫全區變化在16~26℃,自東北向西南遞增。

內蒙古地處季風環流過渡帶,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大興安嶺山地和西遼河流域的南部山區,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上。內蒙古西部少於250毫米,阿拉善不到100毫米[1]

水文

內蒙古河川徑流總量約400億立方米。 內蒙古自治區有大小湖泊一千餘個,是中國內陸湖泊分布密集的地區之一。內蒙古的湖泊大多分布在西遼河平原、內蒙古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湖泊主要為風蝕湖,其次為構造湖,也有一部分牛軛湖[2]。由於地下水補給稀少,河流、湖泊的補給主要來自降水,湖泊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雨季時水位上升、湖面擴大;其他季節水位下降,一些小湖甚至會幹涸,沙漠地區常見這樣的雨季湖。大多數湖泊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湖水通常很淺,在1.5米至4米之間。構造湖較風蝕湖深一些,面積也更大。內蒙古自治區兼有淡水湖、微鹹湖和鹹水湖,鹹水湖中還包括鹽湖、鹼湖、硼砂湖和芒硝湖等。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有七個,即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烏梁素海、岱海、黃旗海、庫勒查干諾爾。其中,呼倫湖是中國北方第一大湖、全國第四大淡水湖。內蒙古自治區湖泊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湖水淺、淡水湖少、鹽湖多、易鹽化、易乾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內蒙古的湖泊受到威脅。農牧交錯區主要的人為因素是灌溉用水,而牧區的主要原因是煤炭開採用水。據研究,自1987年至2010年間內蒙古湖泊總面積減少30.3%,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數量減少了34%,呼倫湖等湖泊面積萎縮,奈曼西湖等湖泊乾涸,居延海乾涸導致綠洲面積縮減、變為風沙源頭。通過實施引水(如引海拉爾河水補呼倫湖),一些湖泊的面積得以部分恢復。

內蒙古地下水總量23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82%在東部,西部地區缺水。

視頻

內蒙古自治區 相關視頻

航拍中國2:內蒙古是中國跨越經度最大的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 慶祝大會今在呼和浩特舉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