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关河道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关河道中》

作品名称: 《关河道中》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诗

作者:韦庄

《关河道中》晚唐诗人韦庄的诗。[1]

田间槐树上的鸣蝉吱吱的叫着,柳条轻轻得摇摆引起了阵阵清风,驿站的高楼的向东倚靠着西沉的夕阳。

来来往往几千里的路依然默默的在那里,但当年的故人聚了又散,漫漫十年时光让旧友都不在身边。(世人)只看到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哪知道天道曲折,像弓箭一样弯曲(连时光走的都并不顺利,何况是人呢?),今生的志向就是能够辅助像尧帝和舜帝(那样贤明圣德的君主),又想要效仿沧浪水边的渔夫,(过着独善自我的逍遥生活。)

本篇文章是表明了作者自己的志向决心和生活态度。

诗词正文

赏析

1、"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一句不仅仅表现了诗人对光阴似箭,时光飞速流逝、无法把握,和对旧人故事都已远去的无奈和遗憾。我们更能从此句中看出作者深知,世间事事皆艰难,因为天道本曲,人世间的跌宕起伏,或许正是天意的考验。此句运用比喻,将时光比作飞箭,将天道比作弯弓,因而时光在弯曲的天道中飞逝,同样也是非常的艰难。但世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苍白的抱怨解决不了任何事情,脚踏实地、接受现实才是最重要的。作者的现实思想在后句也有所体现。

2、"平生志业匡尧舜"是韦庄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与志向。韦庄前半生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来又遭遇藩镇割据大混战,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早年为实现其理想报复,也始终"强亲文墨事儒丘"《惊秋》,忠于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此句与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致君尧舜上"也似乎有着紧密承接的关系。与伟大爱国诗人杜甫一样,读书人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做到出将入相的地位,而读尽诗书、满腹学识。希望自己能成为贤相,辅佐君王,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让自己的政治构想实现,为文能针砭时政,畅舒胸中怀抱,达到化育黎众的目的。他们认为当君主像尧帝与舜帝那样明德睿智,察纳雅言时,他们的才华就得以施展,也就不虚此生。然而理想往往与现实相违背,他们没有遇到明主,因而他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他们一心想为国作出贡献,但苦于无路。

3、"又拟沧浪学钓翁。"与杜甫的更加广大和无私的胸怀相比,韦庄并不能完全不顾自己的生活,而一心为国担忧,他秉承了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内涵,认为自己若被重用,则"志业匡尧舜",但若无明主,就只能顺其自然,适应环境,不再做更多的努力,这是诗人思想的写照。

作者简介

韦庄[2](约836年-910年),字端己 。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 晚唐诗人、词人,儒客大家,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其家族至韦庄时已衰,他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3]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

韦庄从政仕唐不过六年,从校书郎到中谏,除左补阙。其间,曾为文化贡献绵薄。例如,《容斋三笔·唐昭宗恤儒十条》记载他上疏请追赐虽未通过或参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李贺、皇甫松、温庭筠等才士进士改第。体现了韦庄对当时科举中重试卷,轻能力弊病的纠正;其次是将选才仅以评判试卷为标准,扩大到与文化人能力相关的作品及社会影响上;其三,从选才目的上,由单方面为朝政负责,转向兼顾为考生个人发展着想 。上列两举,对晚唐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

韦庄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4]。这首失传的千年的诗在后世的知名度并不如《长恨歌[5]或《琵琶行》般街知巷闻。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首诗却有着不亚于任何长诗的艺术价值。《秦妇吟》全诗共1666字,将近两倍于《长恨歌》全文的字数(840字)。

在诗中,作者韦庄借用一位萍水相逢的女子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公元880至882年黄巢起义攻占长安期间的那一幅地狱画卷。,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声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

武成三年(910年)八月,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文靖”。

视频

《菩萨蛮—韦庄》,沈爱霞

.

与诗书在一起 韦庄 (上)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