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关于读书的思考(李雨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关于读书的思考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关于读书的思考》中国当代作家李雨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关于读书的思考

有人曾把读一本好书比作喝了一壶美酒,品了一盏茗茶。我说,美酒和茗茶岂能有一本好书那样厚重。美酒,醉在一时,美在当下,到头来不过是穿肠而过,膏粱无味,什么也剩不下;茗茶更是不堪,除了短时生津解渴,嗅觉舒服,余下的只是便溲一滩,还能有什么留恋。一本好书则不然,初读,如知音相遇,促膝而谈;如名师点津,醍醐灌顶。捧在手上,废寝忘食,非一口气读完不可;遇到精彩,爱不释手,须重读三遍方才解渴。读罢,如心灵受洗,与阳光空气自由对话;如靠近上界,与风雨雷电侃侃而谈。顿觉大彻,如梦方醒,一朝受教,终生受益。

我曾聆听过中国国家语言文化委员会的专家们关于读书的讨论,专家们说,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远比做几道奥数题,考几级剑桥英语重要得多。我们可以不掌握物理化学,可以不掌握英语,但我们不能不读书。一个只懂数理化,却不懂我们中国语言文化的人,只能是知识上的矮子、拐子,而一个虽然不懂数理化,却懂得中国语言文化的人,有可能是知识上的巨人。不要轻看每一本书,堆砌起来就是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连接起来就是巍巍的万里长城。

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书与功名无关,与金银无关,与贵贱无关,与穷富无关,与文凭无关。却与人品有关。摈弃那些“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陈腐观念,读书,则会使人明事达理,使人濯污除秽,使人灵魂重铸,使人品格高尚,从而使人生更加丰满,更加精彩。两个朋友在一起,一个爱读书,一个不读书,一年之后看不出什么;三年之后一个变得温文尔雅,收放得体。一个变得猥琐粗俗,不能入流;十年之后,两人再见,一个正正堂堂,瑶林琼树。一个落入尘埃,才朽形秽。

说到读书,我的眼前时常浮现出那些读书的身影。公元前550年,一个五岁的孩子为背诵母亲留的作业,半夜三更在兄长的肚皮上默写,这个孩子就是孔丘;公元前376年,一个母亲一边织布,一边督促四岁的孩子读书。孩子背不下课文,母亲一气之下砸断织布的机器,这个孩子就是孟珂;公元1716年,一个六岁的孩子站在乾清宫的长廊之下,朗朗背诵着康熙祖训,这个孩子就是弘历;公元1818年,一个七岁的孩子直至半夜背不下老师布置的课文,惹得梁上君子大怒,背上几段愤然离去,这个孩子就是曾国藩。还有悬梁刺股,凿壁漏光,萤囊映雪,铺沙识字……

最近微信上还有一组令人泪奔的照片:

杭州的一位拾荒老人,在进入图书馆读书时,先去洗手,再去看书。图书馆的馆长对反对拾荒者进入图书馆的回答是:“我们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离开,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夜幕下,沈阳一名拾荒的流浪汉倚靠在高架桥的桥墩上,借助着微弱的路灯灯光,翘着双腿,专注地看着手里一本厚厚的书;

寒冬里,一位露宿街头的拾荒者,下身裹着棉被,上身披着棉衣,在昏暗的街灯下面认真地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

城市的一隅,一位穿着旧军大衣,蜷缩在肯德基玻璃窗外的人,借着里面温暖的灯光看着书,他的身边还放着他的双拐……

由此,足以验证书对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无比强大的,它早已超越了尊卑,超越了温饱,超越了物质。读书,因此也应该成为人类除生理需求之外的第一需求。

书,会告诉你什么是道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曲,什么是直。在正义和道德面前,始终坚守礼义廉耻的底线,千万不能乘人之危,千万不能忘恩负义,做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

书,会告诉你什么是气节。什么是我们一贯推崇的浩然正气,阳刚之气,英武之气;什么是我们从来鄙夷的低靡之气,阿谀之气,奢华之气。气节就是做人的底线,“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正因如此,我们这个民族才会刚直不阿,不为邪恶所征服。

书,会告诉你什么是担当。中华民族多次陷于灭族亡国之灾。但是,中华民族非但没有灭亡,反而越来越强大,靠得是什么?靠得就是中华儿女的担当。五千年来,我们有屈原、岳武穆、文天祥、辛弃疾、史可法、袁崇焕、有八路军、有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以“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的使命感,秉承“商彝夏鼎精神,秦松汉柏品格”,力挽狂澜,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敢于担当。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充满了尊严的斗争史;就是一部充满了必胜信念的坚韧史。

书与读书,其中伟大的含义又岂能是我的针孔之见所能概括的,但我必须要说的是,书肯定是点燃的希望,肯定是铸魂的模范,走近它,你一定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书,一定会将你度向理想的彼岸。 [1]

作者简介

李雨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静海区作家协会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