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始于1978年成立的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化学科。1985年改名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2011年11月,与贵州大学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基础上成立的环境与化学工程系合并为化学与化学工程系;2017年5月,在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教学结构
学院立足六盘水、服务贵州、辐射西南,着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强责任、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师、工程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建有化学、化学工程与[1]工艺、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和环境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专业入选2020年度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2020年度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8年起,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专业三个专业采取“1+3”化学大类模式招生。现有20个行政班级,在籍学生944名。近五年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学生考入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者不计其数。
学院结合六盘水市资源优势,主动贴近六盘水“煤、电、钢、材”四大支柱产业和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新产业板块发展需要。以“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思路开展学科、专业、平台和团队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以“煤炭加工与利用”为特色学科群,以“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冶金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规划体系。其中,矿物加工工程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冶金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
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教授12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副教授35人。博士20人、硕士42人(在读博士16人)、具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教师3人,硕士生导师14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3名、学术骨干2名。其中,贵州省第二届青年创新人才奖1人,六盘水市管专家13人,六盘水市优秀教师奖3人。
人才培养
学院以基于学习产出的现代工程及师范教育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共承担省教育厅“本科质量工程”教改项目9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
平台建设
依托行业、专业背景,建设有“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院士工作站”、“贵州省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和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拥有“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创新团队”和“矿物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团队”2个教育厅创新团队,6个校级创新团队。另获批建设“六盘水师范学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使用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以上,拥有X-射线衍射仪、元素分析仪、物理吸附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2]、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热重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X-荧光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等一批大型分析仪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500余万元。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科技厅技术基金项目46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市科技局基金项目31项,横向合作课题5项,在研科研经费3500余万元。教师公开发表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40余篇,被SCI、EI收录106篇,荣获了贵州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素质培养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近五年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体活动共获奖300余项、500余人次,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11项、省级16项和校级2项,学生获得新型实用专利5项,发表论文80余篇。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秉承“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坚持“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以学化人、材雄德茂”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视频
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专业解读——化学工程与工艺,搜狐,2019-04-18
- ↑ 液相色谱仪的原理及用途 ,搜狐,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