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榕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六榕路
圖片來自guangzhou

六榕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1] 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位於百靈路以南,朝天路以北,與中山六路、瑞南路、廣德路、迎賓路交界。長528米,宽12米。為南至北機動車單行綫。

名稱歷史介紹

民國十年(1921年),市政府拆城築路,在六榕寺東部辟建花塔街。1937年,政府擴建花塔街而成,因有六榕寺,而得名六榕路文化大革命時期,曾命名為“朝陽北路”,1982年復名六榕路。

特色

因六榕寺位於六榕路中段,因此六榕路是海内外遊客參觀廣州的其中一個必經之地。六榕寺附近及倉前街有大量經營佛教用品及宗教、風水行業的店舖。

俗語

六榕路是廣州一條重要的街道,而廣州人以含有數目字“一”至“十”的地名串成的順口溜,亦有包含六榕路。

一德路二沙頭三元里四牌樓五仙觀,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馬路,九曲巷,十甫路

兩旁的主要建築物/機構

交通

巴士

六榕路站

  • 12路
  • 29路
  • 215路
  • 253路
  • 21路(夜班)

越秀區

越秀区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市辖区,是广州老四区(越秀、东山、荔湾、海珠)之一,因越秀山而得名。区人民政府驻越华路183号。越秀區總面積33.80平方公里,總人口115.72萬人,本区是广东省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市辖区之一,达平均每平方公里52834人,为全球同类行政区中第四。現為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駐地。

歷史

越秀区区域,是古代广州城所在地。广州作为历代州、郡、县治所和南越国都城,其行政中心,多在今越秀区范围内。

秦始皇三十三年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番禺城就在今越秀区内。而越秀區的區域分屬南海縣和番禺县。隋朝开皇十年,将番禺县并入南海县,唐朝长安三年重置番禺县,现长塘街以西属广州城,文明路以北一小部分隶南海县,余归番禺县管辖。五代时,刘岩建南汉国于岭南,定都广州,将广州改名兴王府,废南海县,並將其轄區併入兴王府。宋朝开宝五年南汉灭亡後,番禺县并入南海县,属广州府治。宋朝皇祐三年,从南海县分出番禺县。將广州城以广州府署为中心点,西属南海县,东属番禺县,今越秀區再次分屬兩縣。明朝洪武三年,番禺县置鹿步巡检司,今越秀区辖区東部均属鹿步巡检司管辖。清末广州第一次划界,今越秀区区域在警界范围内。光绪三十一年,巡警总局改组,今越秀区大部分属老新城、东南关区域。1921年至1949年期間,今越秀区范围大致屬於下列11区:西山区、德宣区、惠福区、靖海区、小北区、太平区、永汉区、东堤区、东山区、大东区和前鉴区。

而越秀区之名始于1950年6月,当时广州市將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个区合并为越秀区,因区内有越秀山故名越秀。而當時惠福区、太平区、永汉区和大东区都在現越秀區地界內。1952年9月,越秀區改稱北區,而東區和部份中区都在今越秀区地界內。1960年7月,中区的8条行政街并入北区,合称为越秀区。

2005年5月,广州市調整行政區劃,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白云区的矿泉街道,天河区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杨箕和中山一2个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

參考文獻

  1. 越秀區,yuex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