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債規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4月17日 (三) 21:48 由 风雨同舟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公債規模是一個專用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公債規模是指公債的發行數量,是一個國家政府在一定時期內舉借債務的數額及其制約條件,其內容包括當年國債發行規模,歷年公債累計總規模和尚未歸還的公債總規模等。公債規模過小或過大,都會影響經濟的正常發展。

公債作為政府彌補財政赤字、籌措建設資金、合理配置資源、調控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公債的發行突破其用於彌補財政赤字範疇,還用來作為籌措建設資金和宏觀調控的手段時,公債的發行量也就突破了正常財政支出的需要量。但公債的發行並不是一個無限的量,由於公債發行存在負擔問題,這就要求公債發行要有一個適度規模。目前,公債規模已成為各國普遍採用的合理界定公債負擔的指標。

公債規模的影響因素

影響公債規模的因素有:

1、國民經濟的分配結構

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社會所能創造的物質財富越多,國民經濟的分配規模越大,公債規模也就可以越大;反之,公債規模只能越小。在國內生產總值一定的前提下,在社會的初次分配中,國家所得部分比重越低'國家舉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越大;同時,集體和個人所得部分比重越高,應債能力就越強,從而公債規模就可以越大;反之,公債規模就越小。

2、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

公債是為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服務的工具,公債規模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的影響。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為此,在一定時期適當擴大舉債規模,滿足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是必要的政策選擇。

3、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任務

公債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的經濟槓桿,其規模大小也必然受到國民經濟宏觀調控任務的制約。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任務加重,控制力度需要加大時,國家必然擴大舉債規模,以適當集中資金,增強對經濟的調控能力。如我國1998年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通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公債發行規模相應地擴大。

4、認購者負擔能力

認購者負擔能力的高低是決定公債規模的重要因素。公債認購者主要是個人和企業,如果個人和企業的收人較為充裕,則認購的公債數量就可能多一些,公債的規模就可以大一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收人增長較快,認購公債的能力隨之增強,公債的規模因此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5、政府償債能力

公債規模歸根到底取決於政府的償債能力。政府用於償債的經常性來源是政府的財政收人,包括國家投資創造的新增收人,因而國家的償債能力取決於經濟產出能力及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財政的經常性收人增長較快,公債規模可適當大些,反之則不能隨意擴大公債規模。

6、公債的使用方向、結構和效益也是制約公債負擔能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

顯然,使用方向和結構合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自然會提高認購者的應債能力,也會產生一種「內生」的償債能力,從而自然也就提高了公債的限度。投入小、產出大、經濟效益好,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加得多,表明國家還本付息的能力強,公債規模相應就可以大一些。

公債規模的衡量指標

絕對量指標:

1、公債總額,也稱公債餘額,是指政府現存且尚未清償的債務總額。這一指標反映了政府的債務總規模。在沒有短期公債的情況下,公債總額是當年新債發行額與歷年公債累計餘額之和。

2、公債發行額,是指政府在某一年度內發行債務的數額。這一指標是從政府收入角度衡量公債數量。在平價發行的情況下,如果不考慮發行手續費等因素,公債發行額就是這一年的公債收入。

3、公債還本付息額,是指在某一年度內政府對公債的償還額。這一指標是從政府支出角度衡量政府的債務負擔。只有當公債發行額大於公債還本付息額時,政府才有公債淨收入可以利用。

相對量指標:

對公債規模的衡量除了可採用絕對量指標外,還可以採用相對量指標。而且由於相對量指標綜合考慮了公債數額與國民經濟和財政狀況之間的關係,所以,相對量指標更具有普遍意義。國際上通用的公債相對量指標主要有三個,即公債依存度、公債負擔率和公債償債率。

1、公債負擔率。公債負擔率是指公債餘額占當年GDP的比重。公債負擔率的計算公式為:

公債負擔率=當年公債餘額/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100%

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國宏觀經濟對政府債務的負擔能力。一般來說,公債負擔率越高,國民經濟承受債務負擔的能力越大,財政的償債能力也越強。

2、公債依存度。公債依存度是指當年的公債發行額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公債依存度的計算公式為:

公債依存度=當年公債發行額/當年中央財政支出×100%

該指標包括兩種計算口徑:當分母是國家財政總支出時,稱為國家財政的公債依存度;當分母是中央財政總支出時,稱為中央財政的公債依存度。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國財政支出對公債的依賴程度。公債依存度越大,說明財政的基礎越薄弱,對債務收入的依賴程度越高,財政潛在的風險也越大。

3、公債償債率。公債償債率是指公債的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重。公債償債的計算公式:

公債償債率=當年公債還本付息額/當年中央財政收入×100%

公債償債率指標反映了財政還本付息的能力。公債償債率越高,扣除公債還本付息支出後,可供財政支配的收入份額越少,財政收入的壓力越大。

除上述三個指標外,衡量公債的規模還可以採用一些其他的參考指標。例如公債發行額占當年國民收入的比重、公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等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