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八里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里河镇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地处颍上县南部,东濒颍河与新刘集乡、夏桥镇隔河相望,南与半岗镇垂岗乡毗邻,西与盛堂乡接壤,北与慎城镇相连。区域面积79.1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61416人。

八里河镇前身是国营八里河水产养殖场。1983年6月,更名为国营八里河联营渔场。1983年11月,成立八里河区。1992年3月,组建八里河乡。1997年3月,乡改镇。截至2020年6月,八里河镇下辖6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

2019年,八里河镇有工业企业16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8个。[1]

历史沿革

由于地壳变动,八里河镇与戴家湖同时形成,构成东西走向的一条很长的夹沟和若干个支流。后来,在夹沟两边自然生成茂密的柳树,人类为了生存,寻找自己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他们来到这里,就在这稍有坡度的黄土地上耕种,生息。从此,人们就叫这条夹沟为柳沟,至今它的上游仍叫柳沟 。后来沟边有一小镇,就叫"柳沟镇 "。柳沟位于淮河的左侧,与戴家湖相通,戴家湖又与淮河相通,洪水上涨,必至柳沟河。柳沟河的下游,地势低洼,上有百里路长的源头,下有淮河可泻。大禹治水时,淮河两岸人民也曾筑堤防洪。柳沟河几度与淮河 相隔,致使柳沟河水无处可泻,泛滥成灾。

隋唐时期,曾修闸控制柳沟河水,后来被特大洪水冲垮而又直泻淮河。这时,只好就势疏导,柳沟河便成了淮河的避风港。来往船只往往小泊数日,商贾涉足柳沟镇时,这里便成了水陆交通的繁华重镇。柳沟河经过多次的洪水冲击,河床淤平,河面拓宽,形成了低湖洼地,柳沟的面貌不复存。

元末明初,由于战争频繁,洪水泛滥,柳沟河无人问津,洪水直冲柳沟镇和白雀寺,良田淹没,房屋倒塌,百姓逃离,这里成了一片荒凉的泽国。然而,却给后人留下了神奇的传说和古迹。诸如:妙三姐出家、思望台、歪嘴井九女坟、小孤洲、磨盘岗、童子滩、九龙夺珠碑、文龙桥以及古庙等。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在黄河花园口制造了决堤事件,形成了黄水南泛,由颍河决堤进入了八里河,泛滥成灾,河床升高,水面拓宽,良田淹没,房屋倒塌,周围群众外逃求生。

《 颍上县志 》记载:"众水所潴,故汪洋浩瀚,其势特大,南北相距八华里许,故曰八里河。"它的东西长度也达30多华里,历史上南来北往的人仅靠几只破船渡河,当地有民谣形容过河难:

八里河 ,河难过,

一条破船载满客,

站在岸边等啊等,

摇摇摆摆到日落。

风雨天,难过河,

行人到此无着落,

忍饥受冻又挨饿,

荒湖无蔽任折磨。

若有病人急需到县城医院诊治,不仅是对岸呼船难,就是在船上一橹一橹地摇过去也得两个小时,耽搁了病情;马店渡口在民国三十三年冬天,一个王姓家办喜事,新娘乘坐的船被冰划破,浸水下沉,掉进冰窟里,从此再没有上来。类似事件时有有发生。

沿河两岸百姓,多以农业为主,以渔为副,在这里繁衍生息。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未能使八里河的面貌得到改观。在老年人的记忆中,八里河 的水常年浩淼,水鸟成群,菱藕、荞麦布满湖汊,即使是干旱之年,交通也不便利。在宋、明两代, 柳沟 河的上游修建了徐桥和马砖桥,到清代末期又被洪水冲毁。至民国时期,这两座桥仅由几块石条搭成简易的小桥了。只要一到夏季,湖水上涨,小桥没入水中,这两处仅有两只渡船勉强维持南北交通。尤湖小桥更是简陋,只能在秋冬少雨季节通行。

1954年解放初期,对八里河未能及时进行改造利用,洪水把八里河两岸洗劫一空。颍、霍两县已成泽国,颍淮两河见面,八里河、戴家湖邱家湖姜家湖城西湖唐垛湖六大湖泊汇合,成了浩瀚无际的海洋。

1954年冬至1955年春,政府安排了灾民北移生产自救。秋后,开始了淮河堵口和八里河的改道工程。淮河北岸的沿岗大堤破土动工,截流了八里河水入淮的通道;同时开通了八里河水入颍河的流径,并建闸截流。从此,八里河成了颍河的 支流 。

1958年, 八里河 成立了渔场 ,但对大湖面没有实行投放和管理,只是单一地鱼苗生产。在三年困难时期,特别是六零年,两岸人民下河摸哈蜊、捞菱角、捕鱼虾、割杂草充饥,八里河帮助两岸百姓度过了难关。

1972年, 颍上县 委、县政府为了开发八里河,集中了常年飘泊在外的全县渔民定居这里,成立渔业公社,开始了八里河的治理。

1976年,史方军任渔业公社党委书记,是年开始了治理,先后开发了胜天圩、冲天圩、尤湖圩、稻香圩四个大圩,重建了徐桥、马砖桥,沟通了半岗、关屯与颍城的交通。

1978年,对 八里河 大湖面开始了鱼苗投放和湖面管理。

1982年,中央水产公司、省水产公司、县农牧渔业局三家联合投资193万元,成立了"国营颍上县八里河联营渔场",完成了胜天圩1500亩精养鱼塘的开挖任务。

1992年始,利用自然风光开发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3600亩沼泽地建成了八里河风景区,于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3年通过国家旅游局AAAAA级旅游景区验收。

1993年5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8月被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定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青少年宣传教育基地"。

2005年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获得"中华环境奖-绿色东方城镇奖"、"全国文明村镇"。

2013年10月11日,八里河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A级风景区"称号。

2014年9月29日,八里河风景区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2]

地理

区域位置

八里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颍上县境内,颍河和淮河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径116°01′~116°38′,北纬32°54′~32°57′。保护区以八里河为中心,素有"一河两湾五湖"之称,为淮河水系的天然永久性淡水湖泊,总面积14600 hm2,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水禽及其生境。

地质土壤

八里河实际上是一大型内陆湖,该区域在远古是一个长期下沉地区,三世纪以来,地壳发生以沉降为主的地质运动,形成低山丘陵地貌,第四世纪淮北平原河流发育,地壳微弱回升,进入十世纪黄河多次南泛,沉积物不断覆盖、堆积,滞留积水,最终形成这一内陆湖泊。八里河湖区周围土壤为棕壤。

水系气候

该区域为淮河和颍河流域典型的湖泊地区,淮河、颍河穿区而过,湿地、沼泽地占全区的三分之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核心区八里河湖岸曲折,东西长15公里,地形复杂,岗坡、湖洼交错,圩区纵横,沼泽遍布。

保护区处于暧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常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2℃(1996年8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22.8℃(1969年1月31日),年平均无霜期221天,年日照2213.3小时,年平均降水923.8mm。

生物种类

八里河湿地地理位置重要,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鱼类47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5种,兽类8种,鸟类16目49科137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东方白鹳、白头鹤、大鸨;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卷羽鹈鹕、白琵鹭、小天鹅、鸳鸯、白尾鹞、鹊鹞、红隼、灰鹤、白枕鹤、小鸦鹃等14种;省一级保护的有四声杜鹃、大杜鹃、家燕、金腰燕、黑枕黄鹂等5种;省二级保护的有普通鸬鹚、豆雁、赤麻鸭、针尾鸭等19种。

行政区划

截止2010年,渔民社区、潘冲社区、东十八里铺社区、尤湖村韩郢村、王新庄村、仁里村、朱岗村、万台村、邵圩村。

人口

八里河镇位于颍上县城南8公里,颍、淮两河交汇处。2008年03月,全镇面积89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人口5.4万人,耕地面积48500亩。[3]

经济发展

经济状况

全镇广播、电视、邮电、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得到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成绩突出。2006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420万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

2003年,八里河镇遭受了洪涝灾害,经过全镇人民共同努力,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0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90万元,农业总产值4385万元,财政收入2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元。

八里河是农业大镇,实施主攻"两水"(水产、水稻),改造"三低"(低湖洼地、低产水、低产田)后,农业和水产生产逐年发展,其中八里河鲢鱼、池藕、大米、茭白等荣获省无公害农产品称号,产品销往省内外。

水产业

八里河素以水产业闻名,共拥有大湖水产养殖水面1.8万亩,精养鱼塘5000亩,优质水产品有鳜鱼、武昌鱼、甲鱼、螃蟹等,年产商品鱼100多万公斤,是皖西北重要的商品鱼和鱼种生产基地,获得阜阳市水产状元镇称号。

旅游业

八里河风景区是国家5A级风景区,已成为省内外旅游的新热点,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李鹏、田纪云、曾庆红等曾来八里河视察,1993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称号,八里河镇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镇"。[4]

交通

全镇交通发达,颍半路、颍王路横穿境内,修建了南湖大道、康郢路、仁里路等12条公路,总里程达9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自驾路线:合肥市内--金寨南路辅路--G40沪陕高速--S17蚌合高速--颖利路--102省道--管仲大道--解放路--035县道--颍上八里河。

特色小吃

陈怪卤肉:鲜肉在盐水里泡,加上十二味中草药的特殊工艺,肉味香头足,又鲜又嫩,每天只售二十斤。

老温面条:老温的面条功夫在汤,号称百年老汤,每天煮两只鸡,加一点肉,放入那个经年不清理的汤锅里,面条里点缀着鸡丝,少许肉块。

白和尚牛羊肉:配方独特,牛肉切得像纸一样薄而不碎,能将很小的一块切成一大碟,牛羊肉汤配地锅馍。

三鲜面:面条手工独特,做法与一般手工不同,师傅在面板上方的墙上掏洞,将擀面杖的一端放在洞里,另一端用来压面,所做的面条入口有质感。[9]

蒸饺:笼壁是用东北的一种草制作而成,底下铺有藕叶,蒸出的包子、蒸饺清香。

四味元宵:在一锅里同时放入芝麻型、桂花香型、花生香型及肉香型的汤圆,味道丰富而且互不串味。

格拉条:当街一口大锅,锅上架着千斤顶做的压面机,压面师傅把和得很硬的面团放进去,压着千斤顶,面条便会飘洒入锅,沸腾的开水里很快就煮熟,捞出,放进冷水里,洗去粘液。

枕头馍:先选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存数日久,不霉不硬,吃时在陪上点当地腌菜,是旅行食用品。

三皮丝:阜阳特产皮丝,新鲜猪皮经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皮丝经厨师烹调后, 成为招待客人的菜。[5]

旅游景区

景区简介

国家AAAAA级八里河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南部的八里河镇,南临淮河,东濒颍河,西迄阜阳60公里,东南距合肥170多公里。该风景区是在多年建设的基础上,1991年特大洪水后利用低湖沼泽洼地,综合治理而成的,1996年对外开放,主园区"世界风光"、"锦绣中华"、"鸟语林"、"碧波游览区",占地3600亩。

世界风光

主园区"世界风光"微缩了世界建筑:希腊宙斯神庙、法国雄狮凯旋门、德国柏林众议院、美国大峡谷、荷兰风车、巴黎圣心教堂、北海的塔等;天鹅湖碧波荡漾;湖心书画长廊雕工细致,玲珑剔透;柳堤绿柳飘逸。坐落在"世界风光"园西侧的"游乐场"设施全,可让人充分品味多种意境。游泳池跳台高低不等;儿童乐园几十种电动玩具。

锦绣中华

"锦绣中华园"集东方建筑艺术之特色,苏式园林,古色古香;白雀寺庙古朴厚重;九天瀑布飞帘溅玉;百龙亭下,绿柳掩映,清莲濯水;人民丰碑,很高;张公山,长城逶迤,曲径通幽,登顶望远,景区全貌全部看到。

碧波游览

"碧波游览"占地3000亩,可过长城,走铁索桥,登湖中群岛,观河马、鳄鱼,逗群猴,看神龟蟒蛇,同时还能观赏到蒙古野驴、新疆野马、蒙古骆驼、海豹、狗熊、长颈鹿、黑天鹅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

汉民族文化村,截取了汉民族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片段,集中展现当地汉民族六十年代以前的生产生活画面。湖中湖北侧的白塔,南面的百米天然浴场。

景区业绩

八里河风景区是依托自然原始资源的湖泊水域型风光,以湖光水色见长。自然景区田园野趣,光顾八里河鹅回归自然。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500万元,解决社会就业2600余人,张业正成为促进该区域发展的产业,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环境保护

八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Provincial Natural Area Protected of Balihe)是湿地类型保护区,位于中国安徽省颍上县境内淮河和颍河的交汇处,东经116°38′,北纬32°27′至32°54′,范围内海拔高度18.5-21.5米,包括6个乡镇,面积14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51平方公里,区内有颍半、颍王、颍八三条公路,约78公里。

重点保护动物

鸟类:国家一级有白鹳(Ciconia boyciana)、白头鹤(Grus Monacha)、大鸨(Otis Tarda);国家二级的有白琶鹭、白额雁。、黄嘴白鹭、白尾鹞(CircusCyanevs)、红隼(Falco Tinnvnculus)、灰鹤(Grus)、白枕鹤(GrusVipio)等。

鱼类:鳗鱼(Angnilla Japonica)、鳜鱼(S.chuatsi)、银鱼(Hemiraj Anxlilghathua Regan)等。

每年秋、冬季节是鸟类最多的时候,八里河流域常常是铺天盖地、黑压压有数十万只各种鸟类。[6]

生态措施

保护区是2001年4月批准组建的,为保护区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租借办公场所,挂牌工作,勘查立界,现已勘查37公里的界牌、界桩。

退田还湖,生态造林。

保护区自组建以来,先后把沿湖稻香圩、第三湖退田还湖,增加湿地面积3700余亩。沿湖结合春季造林,共植树7600亩,沿湖形成林网带,有效改善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大力宣传,加强鸟类保护。

结合每年一度的"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先后出动宣传车近百次,宣传爱鸟、护鸟,保护生物多样性,制作匾牌70余块,安装在沿路或村庄的显要位置,提倡农民退耕还湖、珍惜自然,并依据自然保护法从重处理三起汽枪打鸟事件,广大干群提高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保护区里鹭鸟、白额雁、白琶鹭、黄嘴白鹭、斑嘴鹈鹕、鸿雁、灰雁、豆雁等种群数量骤增。

防治污染,改造栖息地。

八里河流域以前种麻农户极多,每到收麻季节,大量腥臭无比的沤麻水从上游注入八里河,严重污染水源,造成大量鱼虾死亡,直接影响鸟类的栖息和生存。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改种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既增加农民收入,增大湿地面积,改善上游水质。同时通过关闸等手法科学蓄水,适当抬高八里河流域的水位 ,增加滩涂地面积13800亩,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扩大野生动植物生存和繁衍条件,并且重点开发保护三个野生鸟岛,严禁人畜进入,有利于野生鸟类的栖息和繁衍。

加强科学研究,开展保护区生物资源监测工作。

保护区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定期派出技术人员深入保护区湖泊湿地,现场观测记录各种水鸟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对保护区内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琵琶鹭、白额雁、黄嘴白鹭种群数量骤增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

协调保护区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保护区在开展保护工作的同时 ,也意识到改变当地人们对湿地资源的依赖和开发。引导农民多种、精种高效农业,少投入多出,象栽种草莓、高产水稻、人工牛蛙养殖、养蟹、水体养鱼等先后取得成功。纯天然的自然降水,润育着保护区的一草一木,无污染的湖水灌溉也为保护区的绿色食品提供了天然屏障,八里河牌"鲢鱼"、"大米"、"茭白"、"莲藕"销东北各省,被省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部分农产品正在申请国家级的认证。保护区内的国家AAAA级八里河风景区更是通过聘用当地农民职工和通过加快推动生态旅游来带动当地吃、住、玩、行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已经给周边的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所获荣誉

八里河的环保成就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安徽省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淮北明珠八里河》、《渔乡新貌》、《璀璨明珠誉中华》、《风光这边独好》等多部风光片、专题片在美国熊猫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及国内主流媒体都已播放,日本《朝日新闻》曾以《奔腾的中国》为题报道八里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