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57号,属纪念性博物馆,隶属武汉市文化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管辖区内设立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1978年重新修复旧址,建立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1979年3月5日对外开放,叶剑英题写馆名,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1]。免费开放以来,观众人数骤增,近三年来共接待观众52万余人

目录

建设历史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蒋介石被迫抗战,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我北方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即第十八集团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为了领导和推动伟大的抗日战争,我党在国民党管辖区建立了公开的办事机构——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四军办事处。

1937年9月,中共中央派董必武到武汉筹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1937年10月,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汉口安仁里一号成立,李涛同志任处长。12月,南京失陷后,国民党政府的一些重要部门迁到武汉,各民主党派领袖、社会名流、文化界人士,全国着名抗日救亡团体也都云集武汉,武汉成为当时全国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 这时,原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工作人员也随着转移到武汉,参加武汉办事处的工作,并正式成立第十八集团军驻武汉办事处(通称“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迁到旧日本租界中街89号(现址),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后,其机关也设在办事处内。1938年元月,新四军军部迁往南昌后,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代办新四军驻汉办事处的一切工作。这时的武汉办事处,对外作为我军驻在国民党临时首都的公开机构,但实际上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和联络的中枢。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积极为八路军、新四军筹备军饷和各种军需物资,开展宣传工作,动员人民群众,参加了抗日战争,输送了大批爱国青年赴延安和抗日前线,并热情接待了国内外各界人士,阐明我党抗日主张,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12月中旬,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从延安来到这里,主管军事和统战工作,并以中共代表的身份从事各项活动。周恩来还在国民政府中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在这里工作的还有董必武、秦邦宪(博古)、叶剑英、李克农、邓颖超、罗炳辉等。

纪念馆旧址原为日商大石洋行,是一幢日式建筑,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776.96平方米,建筑面积2252.6平方米。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人员全部撤离。原建筑于1944年日军占领期间被美国飞机炸毁,1978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叶剑英为纪念馆题写馆名。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自建馆以来,充分利用革命遗址、纪念建筑、革命文物、史料,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二十多年来,共接待国内外各界观众人数达190多万人次,张爱萍、方毅、伍修权、王首道、郭述申、童小鹏、曾志等许多当年在这工作过的老同志及中央、省、市领导来馆视察并欣然题字,为纪念馆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墨宝。

主要展览

复原了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领导人的办公室、卧室及其办公用房,还在一楼大厅辟有《武汉抗战陈列》展览。旧址复原陈列和“武汉抗战陈列馆” 纪念馆内复原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秦邦宪、董必武、叶剑英的办公室兼卧室,以及副官室、接待室、办公室、会客室、会议室、电台室、机要科等。旧址内一楼大厅还举办了《武汉抗战陈列》,展览共选用照片303张,文物[2]89件,并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现了武汉抗战的历史。

周恩来、邓颖超1938年在武汉用过的围巾。1937年12月办事处由安仁里迁至大石洋行后,“八办”工作人员将此围巾送给周恩来与邓颖超。

董必武的公文包 是董必武于1938年在武汉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民运部长和中共中央代表团成员时使用的,以后长期保留在身边。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人员佩带的证章,为直径3.2厘米的铜制徽章。

钱之光名章 水晶石印章。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印章是钱之光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在武汉担任八路军办事处处长时为办公所用。

视频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相关视频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从这里读懂英雄的武汉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庆中秋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