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入蜀记行之杜甫草堂(任笃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入蜀记行之杜甫草堂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入蜀记行之杜甫草堂》中国当代作家任笃让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入蜀记行之杜甫草堂

正月廿六日上午乘坐都江堰开往成都的高速大客车,四十五分钟到成都。已是上午十时左右,薄雾升起,能见度很好,高速公路两侧的原野、民居尽收眼底。

能够看出,成都平原西南高而东北低,李冰当年利用这一地势特点,确定了内外江数渠的方位及流向,利用都江堰水的自流进行沃灌,永久的滋润着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泽被后世这一永恒的词汇,还能用到哪个比这更加永恒的水利工程呢?

车到茶店子站停靠,我们立即打的到达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西郊,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寓之所,后经历代维修扩建,面积之大,估计是兰州市所有公园面积的总和。园内修竹丛丛,梅花飘香。

我们此次所到之时,正值梅花盛开时节。园内游人如织,赏梅者络绎不绝。据交谈得知,有专程从东北来此的游客。园内盛开的鲜花还有海棠,仿佛赶着与梅花竞艳。园内名贵树木有银杏、楠木等。从前的花溪尚在,花溪之上有亭台楼榭,有小桥,而溪内之水几近静止,水质甚差。草堂公园内的建筑,包括草堂旧址,突出了一个特色,就是古朴。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安史之乱中,杜甫流离失所数年,于公元759年7月弃官由华州经秦州、成县入蜀,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第二年在成都西郊盖了这所草堂,开始了他飘泊西南的生活。据说现在的草堂虽几经维修,仍保留了原貌,可谓修旧如旧。

这是一所包括两边耳房在内的五开间普通民居类型,土木结构,上覆以茅草。室内摆设了极为简陋的中式桌椅床铺。大门也是茅草覆顶,柴门为扉。门外石上刻有“柴门”二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们在此伫立良久,拍照留念。

从茅屋,从摆设可以想见诗人当年的生活状况。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无论怎样苦,也无论漂泊到什么地方,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包括在湖北、湖南漂泊的两三年),他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最优秀作品。

站在茅屋之庭院,不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一些人在住房问题上把握不了自己,缺乏主见,左顾右盼之后,在一种虚荣的攀比心理的驱使下,极力地按照星级宾馆甚至按照宫殿的标准装修住室,其追求奢华的竞赛心理超过了享受本身。而有着这样心态的一代青年或小官吏,能有忧国忧民之念吗?能在这般豪华的屋顶之下写出点什么吗?

草堂公园内,杜甫塑像数处,有石雕、有铜塑,而尤以大雅堂院内及草堂茅屋院外的两尊石雕像最为传神。塑像充分展示杜甫在此地流寓期间的困窘,清癯的面容,精瘦的身躯及枯瘦如柴的两手,立即让人想到诗人在战乱中“生涯似众人”、“衣袖露两肘”的日子。而雕像凝重的眼神,又充分显现诗人“穷年忧黎元”的一贯精神。诗人的这一神态,也仿佛正在吟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不朽诗篇。诗人这种品格,令人感慨不已。久久驻足,怀着崇敬的心情,拍照之后缓缓离开。

大雅堂门前有一尊带底座的杜甫石雕像,神态一似草堂门外的一尊,只觉得这一尊更加显得精神抖擞。

大雅堂内陈列着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的塑像,自屈原而下,陶渊明、陈子昂、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文品人品皆高的文豪聚集一堂,大雅堂可谓名副其实也。

二零零四年阴历二月二日草 [1]

作者简介

任笃让,男,汉,会宁人,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大学文化,副高职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