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入学不久变化奇良好习惯无人比(刘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入学不久变化奇良好习惯无人比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入学不久变化奇良好习惯无人比》中国当代作家刘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入学不久变化奇良好习惯无人比

一根粉笔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五天忙碌六七不休,

八思九想十分用心;

百般教诲千言万语,

会心一笑桃李芬馨。

刘刚,是会宁县通安城现代教书育人第一功臣,小学高级教师,教龄40年,学子3000,贤者百余人。先生1942年11月26日生于会宁县大沟乡通安村,肖马,7岁入通安城糖坊小学读书3年,10岁入袁咀小学就读4年,14岁赴会宁中学读初中3年、高中3年,1962年6月高中毕业,是年8月入通安小学任教,一干就是22年,1984年8月调大沟学区工作18年,2002年11月底光荣退休。至今一直关心着家乡的教育。

1 入学不久变化奇

良好习惯无人比

刘刚的入学时间与共和国的诞生同步。1949年秋后的某一天,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将灿烂的阳光洒向通安城时,7岁的刘刚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由父亲牵着他的小手来到通安城糖坊小学去报名,他的心情是格外地兴奋。朱先生(韩家集乡周湾村康沟社人,曾从师于大沟新坪新张家张嗣功〈字敏斋〉门下,与老君坡“三苏”之一的苏绍泉为同窗,均借宿于张先生家中)看到这个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眉清目秀,又活泼可爱的孩子时,一向神情严肃的他,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先生问:“你叫啥名字?几岁了?哪里人?家住哪里?”刘刚一口气答道:“我叫刘刚,7岁了,通安人,家住通安城背后。”朱先生听到他简洁明了的回答,心里乐了!接着登记注册后,用温暖的大手抚摸着他的小脑袋,嘱咐他明天辰时准时到校上课。

第二天早晨,大人们还在熟睡时,7岁的刘刚就起了床,他穿好衣服,把母亲做的书包打开,把装在书包里的《朱子家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这些书都是自己家里的藏书,当时学校没有统一的课本。)等书拿出来,又装进去,装进去又拿出来,这样的动作进行了好多次!他心里焦虑,为什么时间过得这么慢?早饭后,他奔出了家门,和王瑛、刘秀杰、刘建业、王建勋、杨作柱、温润、刘诚汉、刘敬堂和刘孝堂等一同走在上学的路上。

他们不一会儿,就到了学校。学校的院子干净整洁,四周的围墙是用黄土夯筑的,显得有些陈旧,墙头上长有一层毛絨絨的绿褐色苔藓。教室是一眼窑洞,是用擊子箍成的,门的左右侧各有一个窗子,门和窗子都是“n”字型的,只是大小不同。

他们进了教室,墙上挂着一幅孔子行教图,两边的对联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只见朱先生端坐在一张八仙桌后面的椅子上,表情严肃,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桌上放着文房四宝,还有《康熙字典》和一些线装的纸质泛黄的书籍,据说是“四书五经”和《史记》《汉书》《三国志》之类的书籍。听人说:先生知识很渊博,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刘刚和几个同学小心翼翼地落座于事先从家里拿来的几个柳木凳子上。他解下书包,按先生的要求掏出《朱子家训》,先生领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所教部分内容如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先生领读两遍后,让学生盯着书又读了几遍;先生就摇头晃脑地给学生边读边讲解: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不能睡懒觉,起床后干什么呢?先用清水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接着把地扫干净;到了黄昏便该休息[了,要亲自清点家中的物件然后关锁好门窗。对于一碗稀粥或一碗面条,我们应当想着它是来之不易的;对于做衣服用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经常念叨这些东西的生产是十分艰难的……

午间休息两小时后,先生摇响了上课的铃声,开始了下午的教学活动。先生首先打开砚台教学生研墨,然后用毛笔蘸好墨汁,给每个学生题写了一页颜体的仿格,让学生练习描红,先生要求学生写字时要身正头正肩膀放平,眼离书本一尺左右。握笔的姿势要求“按、压、钩、抵、顶,实指空拳”。先生要求学生在写字前手握毛笔先不蘸墨,在空中书写(叫做书空)。书空几十遍之后,然后坐在板凳上通过正确的运笔方法写好每一个字。次日,学生到校后,放下书包拿上书在校院内背诵课文,先生一一盯学生背昨天学习的功课,考核昨天学习的生字。

第一周周末,放学后,刘刚和糖坊的刘诚汉及刘孝堂三人又回到教室,看了一阵书,关上窗子锁好门,正要锁学校大门时,碰见朱先生在门前散步。先生问:“教室的门窗关好了没有?”刘刚说:“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先生满意地点点头,发现他们三人手里都抓着一把泡胀了的豌豆,先生好奇地问:“你们手里拿的啥?”刘刚直言不讳:“课外活动时,我们到门前场地上玩,发现那里有好多豌豆,可能是大人打碾豌豆时,没有收拾干净的部分,平时埋在土里发现不了;今日雨过天晴,它们圆鼓鼓,看着怪可惜的。想起您教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于是,我们三人就坐下来捡了起来。”老先生听后不住地点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朱老先生发观:刘刚敏而好学,上课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快而准确。他从不迟到早退,还乐于帮助人,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其他同学。

一晃三年过去了,10岁的刘刚在这里,熟读了《朱子家训》《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1]

作者简介

刘军,男,会宁大沟通安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会宁一中高级教师,现已光荣退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