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黄古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光黄古道 |
中文名称;光黄古道 外文名称;Guangzhou-Huangzhou Road 起点;光州(今河南潢川) 终点;黄州(今湖北黄冈) 又称;汉潢古道 |
光黄古道,又称汉潢古道,是古时由光州(今河南潢川)至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官道。 今天已少有人行走,几乎埋没在了荆棘丛中。大名鼎鼎的诗人杜牧、苏东坡到黄州任职时都曾走过这条古驿道。明代状元杨慎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途中经河南到湖北走的就是这条道。
序言介绍
光黄古道,又称汉潢古道,是古时由河南潢川至湖北黄州的官道,今已少有人行走,几乎埋没在了荆棘丛中。"杜牧、苏东坡都是顺着古道进入黄州的。
唐会昌二年春(842年),杜牧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外放为黄州刺史。其路过光黄古道歧亭镇杏花村时忍不住胸中的郁闷,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寻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绝唱。
200多年后的宋神宗时期,大文豪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黄州。虽然与杜牧遭遇类似,但他却比杜牧幸运,因为他在这里遇到隐居的"富二代"老友陈季常。"饮酒赋诗、谈风论月,苏东坡在我们杏花村过得相当潇洒,给陈季常连写了五首诗。"曾锋介绍,杏花村已成当地旅游景点。[1]
而在之后的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移民也是沿着杜牧、苏东坡走过的古道到达四川,遭遇就要比两位官员差多了。
见证历史
艰辛历史
在光黄古道麻城中馆驿镇山路上,移民路途之艰险已非现代人能够感受得到:劫匪、虎豹、瘴气、饥饿、疾病……加上蜀道天险,成为移民们时时都要面临的生死考验。
离开前,很多人都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庄前庄后走了个遍,到祖坟烧了纸钱,还要到举水河舀一碗凉水喝,把对故乡的思念留在心里。入川必备三件宝,干粮铁锅和食盐。携老带幼背负行囊,独轮车上装着入川三件宝,在村口和族人、亲朋泣别,一声声"保重"声中,移民们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辞别家乡。
不少人选择走陆路,因为没钱。康熙年间,湖广灾害频仍,水灾、旱灾、雹灾、蝗灾和瘟疫,引起饥荒,"民穷日以蹙"乃至"死者甚众"。在自然灾害的打击和实惠政策下,湖广人选择了移民四川。
光黄古道旁卧牛石
在光黄古道旁,孤零零的矗立着一个石头,因其像俯卧扬首的牛,被称卧牛石。不远处,麻城市政府在2012年竖起了一块文物保护碑,上书"卧牛石驿道遗址"。
卧牛石旁的西杨镇,原名西阳镇,据考一个时期应为麻城古县治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麻城古称西阳县、西阳国,就在现浮桥河流域一带(2009年《麻城文史》第4期47页),这里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文,据《魏志满宠传》记载,西阳为三国时重镇,魏明帝太和二年申戊满宠增西阳戌兵,吴扬言欲猎江北,孙权拟自出豫州刺史,满宠度其必袭西阳,预为之备,权闻之乃还。据《吴志陆逊传》记载,按麻城在三国时魏名西阳,属弋阳郡(郡治即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俊属吴,吴赤乌四年陆逊以三万人守西阳,逊以西阳为重镇,国之藩蔽,故置重兵以守之。
落户川渝
即便路途艰险,亦难挡移民入川之心,汉中知府严如煜著有亲自踏访所见而成的《三省边防备览》,说移民们"扶老携幼,千百为群,到处络绎不绝。" 《云阳程氏家乘》卷一中给出了跨两千里大移民的情况,"正月十八日,由楚入川,计其行程,凡六十八日","夔州府云阳县南岸维都坪家焉,时地广人稀,居民鲜少。"而光黄古道边的西阳镇杨氏族谱则断了子孙入川移民后的记录,"他家的后人在族谱上说,那些外迁子孙是生是死,因'山高水远,雾锁云封',这些具体情况家族再也不知晓了。"
每一个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故事都是一部历史,这种不畏惧艰难险阻,义无反顾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对推动川渝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前辈们具有特殊的历史性的贡献。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麻城尘封千年的官道----光黄古道 , 百度 201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