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光荣入伍,奔向延庆(徐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秋韵讨论 | 贡献2024年3月23日 (六) 16:01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光荣入伍,奔向延庆'''<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光荣入伍,奔向延庆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光荣入伍,奔向延庆》中国当代作家徐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光荣入伍,奔向延庆

桐城的3月是最美丽的。天空蓝得逼人的眼,几朵淡淡的白云悠悠地飘浮在幽蓝幽蓝的天上;蓝天下,龙眠山区的积雪开始融化,鲁王河也开始解冻,涧溪开始发出汩汩淙淙的声音;吹面已是不带寒意的杨柳风了;竹林的鸟儿放声歌唱,桃花正含苞待放,杜鹃花好像已经来不及似已有几棵早已绽出红色的花朵,满山遍野的冬树渐渐地变绿——一幅美丽的春日山村图画生机蓬勃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1968年3月25日,桐城县征兵工作结束。各区、公社入伍的青年分别被派送到两个地方:一部分是去北京的“北海”,一部分是去“东海”。不管是去“北海”还是去“东海”,都是当海军。徐光学和他的同学、同乡功程、宗祥、尚文、帮进等都去“北海”,另外还有其它几个新兵也去“北海”。当时,桐城去“北海”当兵的共有68人。对

徐光学参军的消息很快在魏家畈传开了。那年,魏家畈光荣入伍只有徐光学一人,徐光学自然成了全村谈论的话题,魏家畈村又热闹了几天。前来看望徐光学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在徐光学离开前夕,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算是给饯行。父亲徐成贤在饭桌上对儿子进行一番教导:

母亲方志英见儿子即将远赴北京,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可怜天下慈母心!不过,这种感觉要比去年送儿子外出逃难流浪的感觉好多了。方志英在儿子出发前唠叨一回。哥哥徐光华,嫂子杨秀梅,姐姐徐云珍,妹妹徐云梅、徐云英,都围在团圆桌上。那晚,徐光学失眠了。他躺在床上,想了很多很多。徐光学把父母的话语一一地记在心头,将兄弟姐妹的祝愿牢记心间。

第二天一大早,徐光学到鲁谼公社集合,父亲自将徐光学送到鲁谼公社武装部。从此,徐光学踏上了军旅生涯。鲁谼公社武装部将新兵送往县城时,组织了欢送的锣鼓队。人们敲锣打鼓,将新兵送上征途。穿上一身崭新军装的徐光学满脸笑容。那蓝色的军衣军帽使他显得格外精神,虽然上面还没有红色的领章帽徽。徐光学与功程等新兵一字排开,走在前面。他们身后送行的队伍当中,有人高高地举着两幅红布标语,上面分别写着“热烈欢送鲁谼乡新兵入伍”和“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看着这些温馨的标语,新兵们非常激动。前来欢送的人特别多,似乎整个鲁谼山区都沸腾起来。徐光学在这一片欢送和欢乐的锣鼓声中离开了亲人,离开了魏家畈,离开了鲁谼乡,奔赴桐城县武装部集合。鲁谼公社当时没有公路,他们必须步行到吕亭公社方能坐上车。


当徐光学等鲁谼公社的新兵到吕亭后,与吕亭公社的新兵会合。吕亭公社同样也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欢送仪式。吕亭公社前来送行的人也很多。当徐光学与吕亭新兵会合时,想看看这里有没有同学,突然他被一只手拽到了一边。徐光学一回头,发现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同桌龙姑。龙姑这时正闪着两只大眼睛审视着一身戎装的徐光学。她满脸笑容,同时也显得异常兴奋,一口一个恭喜,一口一个祝贺,似乎有万语千言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似的。龙姑的突然出现,使徐光学的心中充满了快乐与幸福。在众人面前,他们二人又不好说太多的话,最后龙姑握着徐光学的手,鼓励他到部队上好好干,争取能出人头地,干出点名堂来,并嘱咐徐光学给她写信。徐光学一一点头答应。两个乡的新兵一个个地上了汽车,徐光学不得不在依依不舍中同龙姑告别。在汽车上,徐光学同龙姑挥手再见。

徐光学来到桐城县武装部,来迎接新兵的除了县武装部长外,还有一名专门从部队赶来带兵的连长——杨连长。新兵在桐城住一宿,次日,全县68名新兵齐集县武装部。县政府组织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县人民武装部门前彩旗飘扬,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致辞,勉励新兵到部队一定要苦练杀敌本领,为祖国争光,为家乡人民争气。之后,新兵在杨连长带领下,登上桐城县武装部准备的几辆解放牌军车。这68名桐城男儿带着家乡人民的重托,带着家乡人民的希望走向保卫祖国的岗位。他们离开桐城,奔向合肥,奔向北京。

这几辆解放牌汽车在合(肥)安(庆)公路快速地奔驰着。江淮大地已是春暖花开,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春天,江淮大地充满诗情画意。合安公路上奔驰的这几辆汽车中传出了雄浑的歌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祖国》)”。

到合肥后,新兵们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这68名桐城新兵风驰电掣地向北京驶去。他们的目的地是北京延庆县。从合肥到延庆其间不下两千里。在这么长的旅途中,跋涉者会感到疲劳与寂寞的。为了让新兵们排遣寂寞,杨连长鼓励大家唱歌。于是,一支支歌曲从快速飞奔的火车中飞出来。一会儿唱“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一会儿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一会儿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新兵们热情很高,都愿意把自己熟悉的革命歌曲唱出来。车厢里不时地响起新战士的热烈掌声和喝彩声。

在学校读书时,徐光学特别喜欢听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讲课。特别是当老师讲到首都北京时,徐光学总是感到兴奋与亲切。他的这种感情是一个时代人所共同拥有的感情,而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这种感情可能还要更加强烈些。在中学地理书中,徐光学了解过北京。北京西山和北京市市北军都山以居庸关为界,它们分别属于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北京地区山区面积占三分之二,东部为平原。流经北京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和潮白河。北京的气候是大陆性季风气候:通常四月初为初春;六月初入夏;九月秋风送爽;十月底秋去冬来,大雪飘飘,一直持续到来年三月份。

在通过中学历史课本,徐光学知道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经历三千年而不衰。北京简称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最初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都,辽时为陪都,称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国初年为都城,先后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称谓。从金代到现在,北京有八百多年建都史。北京不仅是个古老的城市,而且是美丽的城市。北京有宏伟壮丽的皇宫建筑,瑰丽秀美的皇家园林,历经沧桑的寺庙宫殿,丰富珍贵的文物典籍,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以及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北京建筑在严整的格局中又巧妙地建设了北海、什刹海这些清幽美丽、迂回曲折的皇家园林,严整而不呆板。尤其是北京故宫,中轴对称,排列严整,主次分明。解放后,古城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经大力扩展,更加宽敞美丽;先后建起来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建筑更是美轮美奂。她以宏大壮丽的帝都风采集中了中华古国的伟大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北京就是一份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去年和前年,在全国学生搞大串联时,徐光学曾多次想到北京看一看,看看北京故宫。去年和前年,徐光学多想到北京去“经风雨、见世面”,然而没能遂愿。如今他却要到北京去当兵,皇天不负有心人哪!能到北京当兵,徐光学甭提多高兴,他想去北京看看的理想马上就要实现了。这回,徐光学从桐城一出发就在想象着此行的目的地----北京。他的心飞向北京……

经过一天两夜的长途跋涉,火车抵达北京火车站。在那里,新兵们吃了顿便饭,然后继续坐车向八达岭方向的延庆县行进。坐在车上,徐光学边走边看,匆匆地欣赏一下美丽的首都。徐光学只觉得北京大而美丽,却没有机会下车同她零距离接触。很快军车驶出北京。离开北京,汽车行进了约莫两个多小时,到达八达岭长城。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如今,一群来自安徽桐城的青年来到长城脚下,他们已经是新时代的军人,到了长城,成了新时代的好汉。汽车要在八大岭长城脚下停两个多小时,新兵们利用这个机会参观八达岭长城。长城服务员见一批军人来参观长城,便主动地担任导游,介绍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迄嘉峪关,起伏蜿蜒六千七百多公里……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境内,是北京西北屏障,为长城上重要的隘口。明代在岭口建关一座,设东西两门,西门额题为“北门锁钥”,东门额题为“居庸外镇”。徐光学等这批桐城来的新兵有机会登上长城,无不感到兴奋。他们从关城登上八达岭长城。站在万里长城上,放眼望去,只见长城宛如长龙,蜿蜒曲折地向两边延伸,气势磅礴,壮观无比。徐光学将目光收回,看看脚下的长城:这八达岭的长城墙身高大坚固,全用花岗岩条石和城砖构筑,高6-7米,顶宽4-5米,其上可供十个人或五匹马并行;墙顶的垛口(女墙)上有“射洞”;城墙上设有防守用的战台、敌台,城墙外视野开阔处设有烽火台(古代,白天以燃烟、夜间以明火传递军情的信号站)。新兵们看到万里长城,个个惊叹不已。兴奋的徐光学似乎是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迅速地向上攀登,第一个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处。站在这最高处,举目瞭望,徐光学觉得人间美景尽在眼前,祖国山河更加壮丽。作为新战士,徐光学心中涌起一股豪情,默默发誓要用火热的青春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用一腔热血来捍卫伟大祖国的尊严,尽一个战士的天职。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新战士又回到军车。他们带着参观长城的激动的心情向海军技术勤务某团所在地行进。汽车又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一下汽车,徐光学就看到住地老战士们贴出的“热烈欢迎新战友”的巨幅标语。徐光学有一种到家的感觉。带兵的杨连长将这批新兵带到团部,办理交接手续。手续办完后,徐光学等68名新兵被安排住入营房。

徐光学在军营里休息一天,然后就投入紧张的训练之中。[1]

作者简介

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