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依依墟里烟(陈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依依墟里烟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依依墟里烟》中国当代作家陈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依依墟里烟

[1]

作者简介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很喜欢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这两句诗,就以此作为文章的开头。关于冬天的记忆,总有这样一幅温暖的画面在眼前浮现:外婆坐在院中的火灶前,用麦秸烧火,舅舅盘的火灶小巧细致,不像别人家的粗大笨重。一会功夫,一大锅水就冒出蒸腾的水雾。锅里面是外婆贴的玉米饼,金黄喷香,让人垂涎欲滴;锅底是一锅出的家熬小鱼。铁锅贴饽饽熬鱼是故乡的一个风俗

缕缕炊烟在屋顶上渐渐消散,火苗夹杂麦秸的烟味在院子中氤氲,带着一股草木的香味,让整个黄昏平添了一丝温暖。

家中的大黄狗卧在外婆的身旁,炉边的温暖让它慵懒地眯起眼打盹。我趴在外婆的膝上,听着柴火发出的噼啵声,闻着锅中溢出的香气,心急地问:“外婆,还没熟啊?”

“小馋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麦秸燃烧的火光映红了外婆的脸,脸上的皱纹一时都变得生动起来。

“吃饭了。”在外面和姐姐疯跑的我,听到外婆的呼唤,总是一路飞跑回家,坐在桌子前等着开饭。

小时候,去外婆家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宽敞的大院,院中的花草,田里的野趣,村边的小溪,一切都是和姐姐肆意玩耍的地方,一切都是让童年放肆的理由。

那时,家中五个兄弟姐妹,每月的粮食都不够吃,常常一到月底,母亲就去粮店借粮,就是提前买下月的粮食。而外婆常常让舅舅从老家送来新玉米面、新稻米,这些粮食,母亲总是舍不得吃,直到实在揭不开锅,才拿出来应急。每次去外婆家,外婆总会想尽方法为我做好吃的。有时外婆会在灰烬中埋上两块红薯,不一会功夫,满院都是烤红薯的香味。等到红薯熟了的时候,外表已像焦炭一样黑,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味。这种味道,已不是今天大街上卖的烤红薯所能比的。

用火灶烧菜也很香。外婆总是能一边料理好灶火,一边油盐酱醋地忙碌。不等我和姐姐在外面玩够,饭就熟了。或是一锅土豆炖牛肉,或是猪肉炖粉条,许是因为柴火的原因,肉的味道格外醇厚,香味能飘出好远。

有时自己看着烧柴火好奇,也会从外婆手中抢过麦秸、树枝来烧,但每次均以失败告终。眼瞅着炉灶中的火苗一点点暗下来,浓浓的白烟在炉膛中回旋。

外婆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地说:“记住,人要实,火要虚。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成大事。烧火却要架空,否则,火就会灭了。”

每次从外婆家回城,外婆总要站在村口的小路旁送我们。直到走出很远,回过头,外婆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望着我们的背影。

我喜欢炊烟,因为炊烟里有外婆的温暖,有外婆家的饭菜飘香。屋顶上袅袅的炊烟预示着人民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这炊烟是世上最美的人间烟火。

后来,村里家家点上了煤气,干净、快捷,只有外婆还坚持用火灶,用它烧水做饭,说这才叫生活的样子,平凡庸常。黄昏时,只有外婆一家升起袅袅炊烟,在村庄中显得特立独行。当我们去外婆家,远远的看见炊烟在屋顶上缭绕,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脚步也会加快。

炊烟是故乡的呼唤,是外婆的亲抚,是浓浓亲情的融合。能在平淡的生活中记起儿时袅袅升腾的炊烟,感慨一缕乡愁,一缕思念,更是我历经沧桑后对洗尽铅华、魂归故乡的奢望了。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如今的炊烟只能出现在梦里,或是尘封于文字之中了。

如今,外婆家火灶还在,外婆却不在了;外婆不在了,但回忆中的温情还在。当乡村上面再没有炊烟飘过,故乡也成为回不去的记忆了。只有梦中的那缕炊烟,诉说着曾经的记忆和温暖[2]

作者简介

陈虹,女,天津作协会员,有散文、小说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