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趣此偏多」的平湖秋月(李津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佳趣此偏多」的平湖秋月》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津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佳趣此偏多」的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湖。南宋祝穆在《方輿勝覽》中把平湖秋月列為西湖十景之首。他說:「蓋湖際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潔,何水月以觀,而全湖之精神始出也。」有望湖亭、羅苑、四面廳、湖天一碧等建築。「平湖秋月」匾額舊為御書,現額為啟功題。
平湖秋月原是唐朝望湖亭的舊址。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時,常喜在這裡休息,坐到晚涼才從白沙堤踏月歸去。他的《湖亭晚歸》一詩,描寫到這些閒散的時刻。到南宋時,因其地撥賜延祥觀,望湖亭一度徙建寶石峰下。明朝初年又遷回故址。萬曆十四年(1586年),拆亭改建龍王祠。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拆祠改築御書樓,在樓前水面鋪建平台,旁構曲欄畫檻,並書「平湖秋月」匾額,後3年又勒石建碑,這就是「平湖秋月」的由來。
平湖秋月地處孤山東南隅,是一座濱湖的樓台建築,綺窗臨水,高閣凌波。樓前有一片花欄燈柱圍繞的平台,三面接水,幾與波平。樓台四周是曲欄畫檻,兩翼是對稱的九曲石橋,繞湖與白堤相連,地方雖小,但迴廊百轉,興味無窮。
在平湖秋月瀏覽全湖,東至湖濱,西迄蘇堤,南到柳浪、南屏,都歷歷在目。無論晴雨陰晦,都是欣賞湖景的好地方。特別是皓月當空的秋夜,碧澄澄的湖水,倒映着皎潔的月光,微風吹動,閃耀着萬頃銀波;環湖群山,湖中三島,朦朧迷茫;沿湖華燈,燦若繁星,燈月波光,盪成一片,使人幾疑置身於水晶宮中。
歷代文人為平湖秋月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和楹聯,南宋孫銳的《平湖秋月》詩云:
月冷寒泉凝不流,槕歌何處泛歸舟?
白蘋紅蓼西風裡,一色湖光萬頃秋。
清石治棠題有一聯:
萬頃湖平長似鏡;
四時月好最宜秋。
上聯從空間、景色入手寫湖;下聯從時間、季節着眼寫月,合起來就成為十分切題的「平湖秋月」的完整寫照。而且,上下聯還分別嵌入「平、湖、秋、月」4個字。全聯14個字,在那個特定環境、特定語境中,組合得自然貼切,不失為佳作。
陶鏞題聯:
佳景四時,最好秋光何況月;
靜觀萬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此聯也嵌入了「平湖秋月」4字。四時都是佳景,最好是秋天的月夜。下聯含有哲理,宋程顥有「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詩句,其本意可在《大學》里找到答案。「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因此,靜觀世間萬物,能有得於心,要治理天下就該使它像湖水一樣平靜、太平,不起風波。
黃文中撰之楹聯:
魚戲平湖穿遠岫;
雁鳴秋月寫長天。
此聯出句寫魚群在平湖中遊戲,好像在有洞穴的山巒中穿行。對句寫群雁在秋月下飛翔鳴叫,宛如在長天上寫字。以魚戲對襯雁行,更顯活潑生機。聯中還嵌進「平湖」「秋月」4字,意境渾然一體,天衣無縫。
請看彭玉麟撰書之聯:
憑欄看雲影波光,最好是紅蓼花疏,白萍秋老;
把酒對瓊樓玉宇,莫辜負天心月到,水面風來。
彭玉麟對平湖秋月的景色有深刻的理解,上聯如一幅「西湖秋色圖」,雲影、波光、紅蓼、白萍,光影相映、紅白相間,色彩多麼明麗而華艷。這是白天的風光。下聯寫到夜景。風到天心,也就是月到湖心,映着月光徐徐吹來的微風,更為清涼。這時,坐在平湖秋月的亭閣里,對酒當歌,真正是瓊樓玉宇中的仙人,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晝夜景致不同,人的興趣也不同,千萬「莫辜負」夜景。
再請看駱成驤撰、蕭嫻補書聯:
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
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秋湖與秋月是平湖秋月的特色,此聯卻不提「秋」字。而是站在窗內,享受穿牖而來的夏日清風與冬日和煦的日光;捲簾相見時前山初升的明月和後山重疊的山巒。此地真是休憩賞景的佳處,同時也說明這裡的美景,不僅秋天有,夏天冬天也有,一年四季都有,永遠令人留戀。[1]
作者簡介
李津軍,男,1960年7月生,山東臨邑人,大學專科畢業,中共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