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佛教典故-----出家成道的果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佛经云:人以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处处彰显着生值佛世,值遇佛法的殊胜可贵。今生能得遇佛法,护法、护教尽此报身广做佛事是多么大的福报!种种事行中都是出世善业,利人的发心,不仅能将此福德分享给大众,也成就了自己的道业。

出家成道的果报

  佛经云:人以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处处彰显着生值佛世,值遇佛法的殊胜可贵。今生能得遇佛法,护法、护教尽此报身广做佛事是多么大的福报!种种事行中都是出世善业,利人的发心,不仅能将此福德分享给大众,也成就了自己的道业。

  铃声比丘供铃时那份虔敬欢喜的发心,感得美妙音声的果报令人印象深刻,相较于之前造塔时烦恼的心念;一念之间,果报迥然不同。《楞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说尽每一位佛子在广做佛事时,生生世世无尽的发心;愿发欢喜心、无畏的心,以此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一天,波斯匿王带领士兵们,浩浩荡荡地前进,怒气腾腾地准备逮捕杀人魔王鸯掘魔罗。就在路经佛陀的祇洹精舍,空中忽然传来天籁般的音声,袅袅回荡着整个山谷,所有的人、马刹那间都停止了动作,大家屏息聆听着这圣洁高雅的音声,再也无法移动半步。

  “精舍有一位比丘的梵呗音声,让前面的士兵及象马都驻足聆听,忘记要前进了!”侍卫赶紧向波斯匿王禀告。

  “是谁能唱出如此动人的音声,高远悠扬,连牲畜都能被感动,我一定要亲自供养这位比丘!”波斯匿王马上做了决定,一方面也想一睹这位比丘的容貌。于是立即驱车前往精舍拜见佛陀,希望能亲自供养这位比丘十万钱。

  但是,当这位比丘出来时,波斯匿王简直无法忍受再看他一眼,“天啊!天下竟有这般丑陋的人!”心中甚至后悔刚才供养的承诺。

  奇怪!是什么样的果报令这位比丘能以有如此圣洁的音声,但是又是什么恶业,导致如此丑陋的容颜?波斯匿王疑惑的长跪合掌,请佛陀解答他的疑问,于是佛陀说起了铃声比丘过去生的因缘……

  久远劫前,有位虔诚的机里毗国王,得到刚入涅的迦叶佛舍利,准备起塔供奉。这时,四方的龙王一同化作人形,前来拜见国王:“我们是四方的龙王,听说您要起塔供养佛舍利,特地前来共襄盛举。造塔所需的珍宝,可以在四边城门外的四口井汲水和泥,即可造出青琉璃、黄金、银、白玉四种材质的砖头。”喜不自胜的国王,立刻派遣四个监工来负责营造。

  不料当中有位监工牢骚怠慢,不愿意配合。“再不用心做,我就加重刑责处罚你!”国王气冲冲地要胁。“这塔这么大怎么做得完!”监工心怀埋怨地说。迫于受处分的要胁,他只好带着工人们日夜不停的赶工。

  但是当整座塔建好时,见到佛塔宝光晃耀,高耸宏伟,这位监工有说不出的欢喜,更为自己在造塔时心生不敬深感懊悔,于是恭敬的将一只金铃悬挂供养佛塔,并发愿道:“愿我来世音声清妙,令众生欢喜听闻,并生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见佛得度,出离生死。”这位监工因为先前嫌恨佛塔过大,感召五百世的肤疮面陋,令人嫌恶。但是也因为这样虔敬的发愿,至诚的供养,不但获得五百世清净动人的妙音声,更感得今世随佛出家成道的果报。[1]

信仰佛教的好处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一)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

  (二)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难道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淫、妄’。谁不会浩叹人心不古呢?

  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一)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二)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三)不邪淫——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四)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亦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朋友们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须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一)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二)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地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之一、二项。)

  (一)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刚逝世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五)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