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典故-----出家成道的果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經云:人以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處處彰顯着生值佛世,值遇佛法的殊勝可貴。今生能得遇佛法,護法、護教盡此報身廣做佛事是多麼大的福報!種種事行中都是出世善業,利人的發心,不僅能將此福德分享給大眾,也成就了自己的道業。

出家成道的果報

  佛經云:人以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處處彰顯着生值佛世,值遇佛法的殊勝可貴。今生能得遇佛法,護法、護教盡此報身廣做佛事是多麼大的福報!種種事行中都是出世善業,利人的發心,不僅能將此福德分享給大眾,也成就了自己的道業。

  鈴聲比丘供鈴時那份虔敬歡喜的發心,感得美妙音聲的果報令人印象深刻,相較於之前造塔時煩惱的心念;一念之間,果報迥然不同。《楞嚴經》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說盡每一位佛子在廣做佛事時,生生世世無盡的發心;願發歡喜心、無畏的心,以此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一天,波斯匿王帶領士兵們,浩浩蕩蕩地前進,怒氣騰騰地準備逮捕殺人魔王鴦掘魔羅。就在路經佛陀的祇洹精舍,空中忽然傳來天籟般的音聲,裊裊迴蕩着整個山谷,所有的人、馬剎那間都停止了動作,大家屏息聆聽着這聖潔高雅的音聲,再也無法移動半步。

  「精舍有一位比丘的梵唄音聲,讓前面的士兵及象馬都駐足聆聽,忘記要前進了!」侍衛趕緊向波斯匿王稟告。

  「是誰能唱出如此動人的音聲,高遠悠揚,連牲畜都能被感動,我一定要親自供養這位比丘!」波斯匿王馬上做了決定,一方面也想一睹這位比丘的容貌。於是立即驅車前往精舍拜見佛陀,希望能親自供養這位比丘十萬錢。

  但是,當這位比丘出來時,波斯匿王簡直無法忍受再看他一眼,「天啊!天下竟有這般醜陋的人!」心中甚至後悔剛才供養的承諾。

  奇怪!是什麼樣的果報令這位比丘能以有如此聖潔的音聲,但是又是什麼惡業,導致如此醜陋的容顏?波斯匿王疑惑的長跪合掌,請佛陀解答他的疑問,於是佛陀說起了鈴聲比丘過去生的因緣……

  久遠劫前,有位虔誠的機里毗國王,得到剛入涅的迦葉佛舍利,準備起塔供奉。這時,四方的龍王一同化作人形,前來拜見國王:「我們是四方的龍王,聽說您要起塔供養佛舍利,特地前來共襄盛舉。造塔所需的珍寶,可以在四邊城門外的四口井汲水和泥,即可造出青琉璃、黃金、銀、白玉四種材質的磚頭。」喜不自勝的國王,立刻派遣四個監工來負責營造。

  不料當中有位監工牢騷怠慢,不願意配合。「再不用心做,我就加重刑責處罰你!」國王氣沖沖地要脅。「這塔這麼大怎麼做得完!」監工心懷埋怨地說。迫於受處分的要脅,他只好帶着工人們日夜不停的趕工。

  但是當整座塔建好時,見到佛塔寶光晃耀,高聳宏偉,這位監工有說不出的歡喜,更為自己在造塔時心生不敬深感懊悔,於是恭敬的將一隻金鈴懸掛供養佛塔,並發願道:「願我來世音聲清妙,令眾生歡喜聽聞,並生在釋迦牟尼佛出世時,見佛得度,出離生死。」這位監工因為先前嫌恨佛塔過大,感召五百世的膚瘡面陋,令人嫌惡。但是也因為這樣虔敬的發願,至誠的供養,不但獲得五百世清淨動人的妙音聲,更感得今世隨佛出家成道的果報。[1]

信仰佛教的好處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一)悲觀: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委靡不振。

  (二)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慾、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

  其實佛教只是不『諱疾忌醫』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哪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難道不是嗎?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慾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只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後,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麼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心理將不復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着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第三 佛教可以淨化社會人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一看,整版的社會新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盜、淫、妄』。誰不會浩嘆人心不古呢?

  而一個佛教徒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

  (一)不殺生——不殘害生靈。

  (二)不偷盜——不偷、不搶別人的財物。

  (三)不邪淫——正當的男女關係。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牆。

  (四)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偽,不說謊。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須戒絕。(論語中孔子亦有『不為酒困』一語,不過酒在當藥用醫病時,暫可通融。)朋友們想想看,這五戒不是剛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不謀而合嗎?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

  人要想真正的快樂,大概須要滿足下列幾項要求:

  (一)心情平靜,不生煩惱。

  (二)對於眼前的苦難,能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對於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對於未來(來世或人死後的歸宿)能有滿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運、歸宿,以及成敗、苦樂不操縱在別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完全地滿足人類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滿足其中之一、二項。)

  (一)佛教勸人知足常樂,要學習禪定,樂觀進取,心情自然平靜,不生煩惱。(舉例說明:一般人像三歲小孩,丟了一塊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會為此而煩惱,這是觀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認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結的果,所以要勇於忍受,敢做敢當,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經典不是在顯示佛的權威與能幹,而是完全而徹底地解釋宇宙、人生的基本問題,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剛逝世不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贊成的是佛教。』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康有為說:『佛學之博大精微……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為深遠。』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啓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經上說:『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因緣』(即來世間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讓眾生能轉迷成悟,從苦難中解脫,永遠享受自由和快樂。

  (五)佛教認為人就是頂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沒有一個可操縱我們生死、成敗、福禍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奮發努力,一定有光明燦爛的明天。

  因此我說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類最慈祥的導師

  釋迦牟尼降生人間,貴為太子,拋棄了功名富貴,難道他是傻瓜嗎?不是的,他實在是一個具有廣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為人類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脫,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說法四十九年,棲棲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真理與訓誨,是黑暗人生的一盞不滅的明燈,是洶湧苦海中一隻不沉的慈航。誰像佛有這樣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誓願,在眾生度盡以前絕不歇息的?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