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是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在2007年3月出版的書籍。
內容
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初期對華傳教運動,歷史事件必須根據事實,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待。如果不能歷史地看待歷史問題,或用其他一廂情願的方法去解讀歷史,歷史事件就會失去它本身的歷史意義,或得出錯誤的認識,也不能為後人所借鑑。這一部分論文旨在通過對傳教運動歷史背景的研究,揭示傳教運動以及傳教士在殖民主義擴張運動的政治背景、歷史背景和思想背景下所進行的傳教活動;通過研究歷史有助於中國廣大教牧同工、同道認識今天中國教會在新形勢下繼續堅持三自原則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基督教進入中國後,傳教士們把中國文化視作對立面,力圖用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基督教信仰來取代或改造中國文化。這樣的宣教方式導致了基督教與廣大知識分子及人民群眾的對立,而且直至今日中國教會在思想方式和神學思想上仍有很多與今天的中國社會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之處,從而妨礙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這部分論文討論了如何使中國教會紮根中國文化,成為真正的中國基督教。
中國教會的覺醒與三自愛國運動
回顧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指導今天的實踐。該部分論文通過對為西方殖民主義服務的神學思想的批判和對西方宣教方式的反思,回顧了中國教會自我意識的覺醒,並提出了今天中國教會堅持三自原則面臨的挑戰等。
中國教會的神學思想建設
該部分論文論及今天中國教會進行神學思想建設的必要性,如何建立中國教會自己的神學體系,中國教會如何與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如何為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服務等。
研討會邀請了卓新平等一些國內知名學者以及黨、政宗教工作幹部和我們的老、中、青年同工一起參加。大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他們對於中國教會的歷史、目前的狀況及今後發展的觀點,並提出了很多積極的建議。這次會議中學者們的積極參與有助於我們之間的交流,對中國教會的思考起到促進作用,對中國教會神學思想建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我們希望今後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與學者和宗教工作幹部們進行類似的學術交流,這對我們的研究、思考和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神學
神學(theology),又稱聖經學。是歐洲著名的經院哲學的前身。最早的神學起源於聖保羅[1],聖保羅用基督的話語來解釋天地奧秘、人生百態,遂成神學之基礎。5世紀左右,聖安東尼奧用聖經來補充他自己的元素論,進一步為神學奠定基礎。到了中世紀早期,神學家只是對基督教的聖經、信條加以闡述,或對文獻、經籍的一些段落進行注釋。到11世紀,神學命題日益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人們將正反兩面的理由或意見列舉出來,然後加以分析,得出結論。當時稱這種方法為辯證法。而辯證法也成為經院哲學的基礎。並日益成為神學的理論基礎。而教授神學的學校即為神學院。最早的神學院是的巴黎大學,羅馬大學後來居上,成為當時羅馬教廷名下的第一神學院。13至15世紀的樞機主教[2]大多從這裡畢業。當今的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也是羅馬大學神學院的神學院長。
參考文獻
- ↑ 《聖經》裡面為上帝傳福音的先知們全都沒有讀過神學院,新浪博客,2017-05-28
- ↑ 教你分清樞機主教、正權主教、助理主教和輔理主教,騰訊網,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