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伍德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伍德芬-蜡染传人.jpg 原图链接] 来自360图片网

伍德芬贵州安顺镇宁自治县扁担乡凹子寨村有名的蜡染师傅,伍德芬作为布依族传统蜡染、织布技艺的守艺人、传承者,她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本土布依族蜡染文化,一直坚持保留最原始的制作工艺,并融合现代人审美进行设计创新产品。在她自办的蜡染厂,近两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承办了多次针对少数民族妇女的手工艺培训,她本人也到当地的一些学校教授老师和学生传承蜡染和织布技艺。她制作的许多蜡染和织布作品曾参加英国的布艺展,以及国内、省内的多次展览,有的被展馆收藏,为贵州镇宁的蜡染文化发扬宣传作出了努力。

经历

上世纪80年代末

年仅四五岁 ,伍德芬受家庭影响就开始接触蜡染。看着母亲、婆婆(奶奶)在白布上画蜡觉得有趣,便每天围在她们身边“偷师”,然后在本子上“照猫画虎”。母亲见她真心喜欢,于是耐心教导,从画最传统也最基础的“水波纹”开始,然后到各种传统、复杂的图案。绘画基础打牢之后,伍德芬找来婆婆不用的废布料,在上面搞“实操”,虽是第一次操作,却画得有模有样,得到了母亲的认可。11岁的伍德芬独立将8块自己画染的棉布拼接在一起,做成了一条布依族传统半身裙,并卖出了18元。钱虽不多,却让伍德芬第一次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还可以赚钱,这个感觉太好了!”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伍德芬依旧掩饰不住嘴角的笑意。而正是靠着这件简单的裙装,伍德芬正式“出师”了。当天性喜静的伍德芬遇上需要慢工出细活的“蜡染”,伍德芬的生命注定被点亮。为家庭不富裕,年仅13岁的伍德芬把自己做的蜡染拿到集市去卖,第一次卖了18元。这一次小小的成功,为伍德芬带来了自信,坚定了她把蜡染作为毕生事业的决心。

资源来源:gz.people.com.cn
1991年

北京某纺织厂到镇宁县招工,年仅13岁的伍德芬因出色的纺织技艺被选中,从此正式开始了她的蜡染事业。在北京工作期间,伍德芬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更精湛的纺织技艺。

2013年

北京一名80岁的老人告诉她:“北京现在只有七八十岁以上老人才认识织布机了。”伍德芬也发现北京各地都很少见到织布机,这一传统手工艺面临尴尬的境遇。同时,因为高超的技术,伍德芬在北京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在一次采访过程中,记者的一句话让伍德芬如梦初醒,她决心回到家乡,把家乡的蜡染事业传承下去。

2014年7月

在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伍德芬创办了微型企业——镇宁自治县美的锦光蜡染厂,注册资金10万元。蜡染厂主要生产蜡染、刺绣、织锦的服饰、鞋帽、床上用品、沙发抱枕、桌布窗帘等生活用品。企业以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价值核心,将民族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并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扬。

2016年-2017年

镇宁县妇联组织在扁担山镇星拱村开展“锦绣计划”两次培训,共参加培训人员共计140余人,伍德芬作为主讲给妇女们上课。直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或开始从事这门民族手工艺,也提高了经济收入。伍德芬的蜡染厂现有固定员工10多人,她们大多属于贫困户,忙起来的时候请来做工的人多到80多人,多为本乡的蜡染、刺绣、织锦巧手妇女,每月支付固定员工的工资2万余元,一年下来要支付30多万元的工资,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妇女脱贫。在传承非遗这项工作上,伍德芬孜孜不倦,不仅是原生态的工艺品,还擅长在织布上新编了多种工艺,创新编织以前没有的图案,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受到各种消费人群和服饰、文化公司和国外设计师的青睐。她曾在省内外举办的一些手工艺技艺比赛中获奖,在去年,英国布艺展上也展出她制作的蜡染作品。

作品

蜡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蜡染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每一步,都是手工艺者用双手操作,觉得很喜欢,此行很值得。她们认为,在这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有着改善,传统工艺中加入了新想法新方式,这里的蜡染传统工艺设计很好,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度较高。 “传统蜡染最重要的还是来源于生活,传统的艺术要发展,就要做大家喜欢的东西,增加产品的实用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