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任脉是人体14条经脉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有著“阴脉之海”的称号。
任脉与督脉相对且同出于胞中,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线,而任脉则循行于前面正中线,督脉为“阳脉之海”而任脉为“阴脉之海”,任脉可以统率各阴经。
任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向上循外阴毛际处,沿著腹部上行,直达咽喉部,向上沿著面颊进入目系。其循行相对于十二经脉而言,较为简单,分支较少。但是其作用,却丝毫不比其他经络低,甚至具有更高的作用。
任脉统率全身阴经,主胞胎,主生殖,任脉出现问题,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下腹部疾病,例如:带下、不孕、月经病、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尿频、尿痛、疝气、妇女盆腔疾病等等。
任脉共有24个穴位,首穴会阴穴,末穴承浆穴。
会阴:任脉的首穴,阴,指的是前后二阴,会阴则指的是前后阴之间,穴在其中。具有回阳升压、补肾固脱的功效。主治:阴痒、阴痛、小便难、闭经、遗精、脱肛、产后昏迷、癫狂等。
关元穴:小肠经的募穴,也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此穴是人体元气封藏的所在,也是日常生活中养生要穴。在前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具有补气壮阳的功效。一切元气虚衰的疾病均可取此穴治疗,艾灸,尤其是雷火灸等补气壮阳的功效更佳。本穴主治:腹痛、吐泄、带下、遗精、阳痿、早泄、月经病、尿频、尿痛、中风脱证(可补其元气)。
气海穴:在肚脐下1.5寸处取穴。是人身元气之海。可以理气宽肠,调经利水。主治:下腹痛、大便不通、遗尿、遗精、阳痿、闭经、崩漏、中风脱证等。
神阙穴:也就是肚脐处。脐为胎儿气血运行的通道,此处具有补气开窍的作用。主治:腹部冷痛、泄泻、脱肛、中风脱证、尸厥、水肿鼓胀等。要特别注意的是此穴禁止针刺,宜用艾灸,各种隔物灸疗效奇佳,如隔盐灸、隔姜灸、隔附子灸等等。
中脘穴:在肚脐上4寸,穴位于胃脘的中部。可以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吐、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
鸠尾穴:是任脉的络穴,位于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功效是和中降逆,清心安神。主治:胸闷、心悸、胸痛、呕吐、呃逆,另外对于癫狂等神志疾病也有一定效果。
膻中穴:是心包的募穴,同时也是八会穴之气会膻中。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两线中点。可以补气止痛,降逆。主治:胸闷、气短、胸痛、心悸、乳汁不下、乳痈等,同时因本穴具有降逆功效,故而可以治疗咳嗽、气喘、呃逆等气逆的疾病。
承浆穴:是任脉的末穴,位于口唇下,当颏唇沟正中凹陷处。承浆,顾名思义是承接从口中流出的水浆之处。具有祛风通络,生津敛液的功效,主治:口眼歪斜、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消渴、癫痫等疾病。[1]
生理功能
(1)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
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
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任脉的作用
本经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任脉阻滞不通则经闭;任脉不通,气血失养则宫寒不孕,带下色白;气滞瘕聚则少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任主胞胎”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维持妊娠。 任脉虚衰不能妊养胞胎,则胎动不安,少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任脉虚衰,不能调节月经测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淋漓不尽;任脉虚衰,气血失于濡养,则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亦为虚衰之象。 通过以上文章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任脉的作用: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对身体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尤其对于女性朋友起著调节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适当的运动,这样可以调节身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