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任性的记忆(闲敲棋子落灯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任性的记忆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任性的记忆》中国当代作闲敲棋子落灯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任性的记忆

昨晚加班,到家已近凌晨2点,董没睡,在等我。简单洗漱后上床,身体乏的睡不着,想再看一会儿书,董说:“闭上眼快睡吧,要不你的心脏又该难受了。”关掉台灯后,我听话地闭上了眼睛,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沉入梦中。

梦里仿佛又走进多年前那个夏天的午夜,我们在小武的店里吃完刚时兴的麻辣小龙虾和瓦罐涮,一起喝下一排冰凉的啤酒后,从中央大街的这头走向另一头,再从另一头走回到这一头。这条喧嚣的街只有此时才是最安静的,街上的人屈指可数,高跟鞋踩在花岗岩地砖上的达达声清晰可辨,草丛里的蛐蛐也正神经兮兮地絮叨着自己的心事。我们说好要一直走到天亮,等星星睡着,就去江边看日出……

今年的夏天来得有点不温不火,董最喜欢的夏日装扮:汗衫、大短裤、凉拖,只在最热那天出了一下镜。夜里出门穿得少了,还是会觉得凉。因为气温低,婆婆说酱要等到六月底七月初才能下,要不然不发缸,酱会不好吃。每年夏天,要是吃不到自己家做的酱,总会觉得餐桌上少了点什么。炖茄子豆角土豆,做酱焖泥鳅,如果不蒯上几勺自家酱缸里的酱,再怎么炖,出锅一尝,总觉不对味儿。

如今,餐饮与食品行业在添加剂上的泛滥和过度使用,让我们舌尖上的感觉变得越来越麻木迟钝。“舌尖上的中国”也拯救不了中国的舌尖。所以,我们才更加怀念那些渐渐远去的淳朴的“古早味”。怀念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留给我们的对一些食物的美好记忆,还有一些儿时的老味道。

加班没赶上去参加菜饼组织的这次同学小聚。现在上戏读博的菜饼是我们班上最后一个单身男,苦苦寻觅另一半多年未果,终于在去年春天结识了在复旦读硕士专攻汉语语言文学的韩国女子朴静美,此次携女友回来一为登记,二为叩见父母大人,七月份要在首尔举办婚礼,然后再回哈办一次。

记得菜饼去年暑假回来,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吃饭,高爽还逗他:“行啊,老大,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一不小心,你还真就要走跨国婚姻路线了。咱班锅子娶日本媳妇的心愿没有实现,你却要娶韩国媳妇了。真的是知识改变了命运,人家就看上你那一脑门子的学问啦!”

坐在一旁的菜饼一边听,一边嘻嘻地笑,说急了,他来一句:“别扯了!人家是相互有感觉才好上的。”“婚后,是你卖身投靠资本主义,还是人家下嫁白山黑水啊?”高爽不依不饶逗着菜饼。“若是人家极力相求,投靠资本主义也未尝不可!泡菜有的吃啦!”菜饼也变得幽默了。

站在超市里卖海鲜的地方,看那些牛眼贝、贻贝、文蛤、蛏子在浅水中艰难呼吸,感觉喘不过气来的不是它们,而是自己。有时“你不知道自己会记住什么,记忆是很任性的。”生活中常会遭遇这样的情形。董种下的罗勒、薄荷、金钟和草莓几天的工夫,已长出嫩嫩的、弱不禁风的芽,还需要细心呵护。

你看我时,眼神安静。我们在一起守护着岁月,我们在一起体验着“小桥流水般的感情” ,体验着生命的流淌与时光的飞逝。缓缓,潺潺,似无声息,却绵绵无尽。你说不该错过夏天的清晨,这是一段多宁静的时光!

就在那个早晨,我看了《赛德克·巴莱》,感觉渐行渐远的英雄情结在这部电影中一再被召唤。

我的历史知识少的可怜,高中上历史课那会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得已死记硬背。过后,一时记住的那点干巴巴的历史点滴都随风而去了。对于台湾的历史更是知之甚少。所以看有关历史题材的电影或小说,我总有畏难情绪,怕自己不能深入其中,最终一无所获。

近来在台湾声名鹊起的导演魏德圣筹划12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制作完成的历史题材大格局影片《赛德克·巴莱》,全片长达4.5个小时,276分钟。董已帮我下载好多天,我却迟迟没有打开,一想到要看历史题材的作品心中的畏难情绪又生,怕自己没有耐心看完。

周日的早晨,在网上看到有人在议论这部电影,之前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和《艋舺》我都没有看过,便在网上了解了一下有关这部电影拍摄的前前后后的一些消息。这部电影从最初发想,史料汇整、剧本企划,到拍摄和后期制作完成,前后超过12年。看到这些介绍,让我有了想看这部作品的冲动与好奇。想想与我们目前的影视作品所追求的急功近利和只为迎合低俗趣味的市场需求相比,台湾艺术工作者如此精打细磨、耗费大量心血和时间完成的作品,轻易错过一定会很可惜。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从此开始了它长达50年的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命运。据历史记载台湾原住民在这50年当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命运的抗争和反侵略的斗争。

《赛德克·巴莱》讲述的便是发生于此间的一段故事:殖民地时代的赛德克原住民与日本侵略者抗争,保护家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尝试以历史佐证及平衡观点,描述台湾1895年起的日治时期,因殖民统治当局对台湾原住民压迫式的理蕃措施,迫使赛德克族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率领族人群起反抗当地日本驻警与增援部队,终究引发了1930年雾社事件的始末经过。

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英雄情结,这部荡气回肠的电影,这部有着英雄史诗般壮阔雄浑气势的长片帮助我们实现了心中的梦。影片借主人公莫那·鲁道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表达了人类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一定要赢得灵魂,不做没有灵魂的躯壳,而任由日本人的摆布。赛德克族人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最终导致雾社事件的爆发。种族、文化的冲突,难以压抑的对被统治的反抗,无比深厚的家园意识,让赛德克族人生而忘死,死而复生般地倾尽每一滴血捍卫祖先传给他们的领地,捍卫他们世代不曾离开过的生存之所。“你尽管守好火盆,别让火熄了。”女人和孩子们也在这场战争中以死相抵,不再卑微地生,而是选择有尊严的离去。

赛德克族人遭到日本糜烂性炸弹袭击后,许多孩子在这场灭绝性的袭击后死去,母亲最后将已唤不醒的孩子抛向悬崖,在抛下大的孩子后,又抛下了小的孩子,那种痛苦我们几乎无力想象。随后她自己也选择了自杀。

赛德克族人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在接受了日式教育后成为当地的山区警察,他们在工作上甚至比日本警察更为出色,他们渴望过上文明的生活,告别祖先的愚昧落后,他们脱下了赛德克族人的服装,穿上了和服,穿上了警察制服,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受教育,不再做让日本人瞧不起的生番。

这些有着进步思想的的赛德克族年轻的一代渴望能真正融入主流文化中,他们天真的想等他们的小孩长大后就没有人能再将他们同日本人区分开来,到那时,他们的小孩是不是就可以过上跟日本小孩一样的生活?

而雾社事件让他们最终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在他们内心深处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赛德克族的子孙,他们身体里流着赛德克人的鲜血,他们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先。

雾社事件发生后,花岗一郎杀死了妻子,捂死了襁褓中的孩子,自己切腹后倒在妻儿的身旁,就在花岗一郎一家人葬身的不远处,花岗二郎选择了上吊自尽。他们都选择了有尊严的死亡方式。

“让祖灵寄居在你的刀锋中”,征服世界,主宰世界原是每一个民族不息的梦想。赛德克族人渴望一种更好的生活,他们相信只有靠自己用血汗去争取,去守护。赛德克人也许早就预知了自己的命运:要参与的是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但让他们深信不疑的是可以用鲜血洗净灵魂,最终与他们的祖先、亲人们在彩虹桥上再度相聚。

“你这个没有图腾的孩子,不要忘了你的身份!”抛开所有的民族仇家族恨,我们需要聆听的是来自人类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我们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们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也在想,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这种原始部落的文化究竟能走多远?随后的传承又该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这部电影有着平实与梦幻完美结合的表现手法,电影画面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给人一次次心灵的震撼。电影语言充满了诗意的表达。古老的赛德克族人的语言和他们世代传唱的古老歌谣在影片中一唱三叹,反复被吟咏,增强了电影的诗意美学和悲剧情境。这样的电影,我不知道换成斯皮尔伯格来拍,会不会更胜一筹,会不会有更多的精彩画面。但导演魏德圣用属于他自己的,属于台湾本土人的独特表达,无比深情讲述了他们先辈的历史,讲述了先辈们曾经历的运命,单是这些已足以令人动容。

有人说《赛德克·巴莱》追问的其实是现代文明之殇,正如同如电影中听来令人忧伤、窒息的谣曲所吟唱的那样:“为唱出祖灵的歌需要吞下许多痛苦,为说出自己的话需要吞下许多屈辱,为实现梦想需要吞下许多遗憾。孩子啊,你们怎么了?” 以心倾听这如先知一般的声音,也是在一遍遍追问我们的文明究竟怎么了?又是什么改变的我们的生存与情感?

吴宇森赞此片是“台湾第一部真正史诗般的电影,也是全人类或全世界都会感动的故事。”看完这部不一样的电影,看到那些为信仰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勇士与英雄们的壮举,在留下一行行泪水后,我想你也许会认同吴宇森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