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人生苦旅(陈德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生苦旅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人生苦旅》中国当代作家陈德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人生苦旅

——读苏山的《心愿》

读完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载满苏山女士万千心愿的个人回忆录《心愿》,就如同看着她的人生悲剧在眼前上演,那么真实,充满了艰难和坎坷。然而,苏山却选择在这条漫漫人生路上勇敢面对,用刚毅和坚强迎战人生的无数次挫折。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对于“成功”,说来那么容易做起来总会被苫蒙荆,多少人为了这两个字而四处打拼,甚至碰的头破血流;多少人又为了这两个字而倾尽一生的心血与汗水,最终仍与“成功”相差一里路。而在这本著作里,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作者苏山为了自己文学梦的实现而奋力踏过千山万水,不屈不挠地坚持。文中她记录了自己在各个时期为了文学在生活和感情上历经的困顿与迷惑。苏山的命运里夹杂着对生活的心酸,感情的失败,多年不断辗转居所,饱含为生计奔波的心酸,体验和忍受着命运带给她的颠沛流离。但她却始终执着于对文学宗教般的信仰

命运需要用心态去收获和控制。人生就如一盘棋,对手则是我们身处的环境。从她的作品中可见,主人公与命运抗争到底的精神,使其信念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锤炼得更为顽强,故越发坚毅地守望在自己所坚持的信念里。即使步履维艰,即使四面楚歌……

怀揣梦想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却不一定能够展翅高飞起来。在20世纪的六十年代,一股“上山下乡”的浪潮将当时还是青春少女的苏山从杭州古城卷进了苏北偏僻的乡村。对于今天的都市人来说,乡村可能会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浪漫,但祖辈生活在那里的农民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乡村,去城市谋生打工。古往今来,城市有永远抵挡不住的诱惑。而在五十年前的那段红色岁月里,多少刚刚离开高中、初中校园的城市中学生,没有机会继续在校园里深造,没有机会留在城市就业,更不可能成为今天司空见惯的“啃老族”。他们很多人当时只有十几岁,在今天看来,确实只是个乳臭味干的孩子。但大时代的狂潮下几近崩溃的社会经济容不得他们在城市生存,在父母的身边享受宠爱。于是,“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了他们必需的选择!“到广阔天地炼红心!”让很多知青开始真的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可村庄那永远忙不完的繁重农活,那原始落后的生存环境,那缺衣少粮的生活状态,还有庄稼汉看着女知青那种异样的眼神……让很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知识青年尤其是女知青不堪回首。苏山当初的憧憬在残酷的现实中被击碎,她的向往在一次次失败中变得黯淡……他们渴望回城,渴望回到父母身边,为父母尽孝心尽义务,但幸运之神却很难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劳动产生爱情。”马克思的理论再一次在知青们的身上得到“检验”:很多城市男女知青在劳动中与当地的农村青年产生了爱情,很多人最终走进了婚姻的茅草屋,将自己的青春与人生彻底奉献给了这片“广阔天地”。这就意味着在那个年代他们再也没有回到父母身边生活和工作的机会了。

大时代给每个人带来的是难以改变的命运。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无法实现的心愿。我们不能改变社会,就要努力去适应社会。学会在自己心灵的世界里营造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学会舍得,学会放下,在安宁的心灵家园构筑我们充实丰满的快乐小屋。苏山在困境中立志自学成才,她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她热爱文学,想以此改变命运。但受到创作条件的局限,始终难有建树。文学不能充饥。其对文学的痴迷,苦恋,执著,让周边的人无法理解,甚至招致非议。

她坚持不懈地对文学的坚守恰恰与“舍得”的人生哲学相悖,她得到一点点的文学满足,却失去了很多亲人的理解和支持。婚姻多次触礁,使自己处于孤独的环境之中,心灵遭受着一次次痛苦的折磨,反而不利于文学创作的心境和文学灵感的培养。没有“舍”哪有“得”?不能暂时“放下”,长期负重前行,又怎能实现更多的收获?于是,人生的困惑就这样产生了。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悟出很多的人生得失。借鉴主人公的这些经验与教训,可以使通向人生目标的路走得更顺畅。这也许正是这部作品所要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且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奋力拼搏。但如果主观条件、客观环境都在为我们实现理想设置障碍,让我们无法逾越,使我们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就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重新设定目标,调整状态,继续为新的理想冲刺。这就如同农民兄弟在稻田里插秧,“后退原来是向前”。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生活才会洋溢着快乐与幸福。愿与苏山女士分享这份心得。[1]

作者简介

陈德民,笔名陈柏年,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