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云纹铜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纹铜禁,又称淅川出土铜禁,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器,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故称。现藏河南博物院[1]。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重器。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通高28.8厘米,器身通长131厘米(长103),通宽67.6厘米(宽46),重94.2公斤。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铜禁由来

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一种称“禁”的案形器,是周代贵族在祭祀或宴饷时置放酒器的用具。东汉郑玄在为《仪礼·士冠礼》作注时说:“禁,承尊之器也,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就是警戒饮酒者的意思。这其中还有一段历史缘由。

文献记载,商人嗜酒成风,到商纣王时期达到顶峰。纣王在国都附近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修建了离宫别馆,又作“酒池肉林”,日夜和他宠爱的妃子妲己以及一些贵族幸臣们酗酒玩乐。荒淫无度的侈糜生活导致了牧野之战的彻底失败,商王朝被崛起于西北地区的周武王所灭。西周建国后,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认为商亡国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人嗜酒酗酒。西周王朝为维护其长期统治,坚决禁止周人酗酒。酒要饮,又不能失度,所以,就把这种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做“禁”[2]

文物价值

我们知道,直到唐代的文献中才出现了有关失蜡法的记载,因而有人就认为失蜡法来源于印度,云纹铜禁的出现,将我国失蜡法出现的年代向前推进了1100年。正因为这件铜禁如此重要,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淅川出土铜禁就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3]

形体特征

这件铜禁为长方体,铜禁的中心光滑平整。铜禁整体由三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相互套结,纤细精致,似焊无焊缝,似铆无铆痕。通体镂空透雕云纹。

尤为壮观的是,铜禁身周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怪兽曲腰卷尾,探首吐舌,嘴巴伸向铜禁中心;另外铜禁身下还有10个昂首前行的虎形足,承托起铜禁,相互辉映,使得整座铜禁看起来庄严神圣。

禁上面正中是一长方形平台,为放置器皿用的。禁身四周攀附有12个铜怪兽。怪兽有角,张口伸舌,凹腰,兽面状,尾上卷,前爪攀附禁沿,后爪紧抓禁外壁,似欲吞饮禁上的美酒。禁下附虎足10个,虎昂首挺胸,凹腰扬尾,虎尾作管状与禁下铆钉相接以承托禁身。整个器物造型庄重而制作精美,实为一罕见的珍品。五层镂空透雕的巧妙构思和精湛的铸造工艺,实非一般铸造方法所能铸成。

背景信息

铜禁出土于淅川楚墓,同时出土的还有七件王子午鼎。王子午又被称为王子庚,是曾经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庄王的儿子。他曾经担任楚国令尹,也就是宰相。他屡次北伐东征,战功显赫,深受父亲楚庄王宠爱,因而在死后以诸侯的级别礼葬,鼎和铜禁就是他的陪葬品。

这件铜禁出土之时已经受损严重,当中的案板破成了七八块,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带领四位弟子,耗费四年时间,花费四万元人民币,将一堆铜梗和铜渣拼接修复而成一座精美壮观的铜禁[4]

工艺特点

这件铜禁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其铸造工艺之复杂,令人惊叹不已。据研究,这件铜禁使用了失蜡法工艺[5],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而这件铜禁首先铸造了254块蜡模,然后再逐件焊接起来。

视频

云纹铜禁 相关视频

鉴物识文第十二期:云纹铜禁
寻宝中华丨世界最早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云纹铜禁
霸气十足的云纹铜禁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专家见此神物后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