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云南杨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南杨梅

中文学名 云南杨梅

拉丁学名 Myrica nana A. Cheval.

拼音 yunnanyangmei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胡桃目

杨梅科

杨梅属

云南杨梅 (Myrica nana A. Cheval.)常绿灌木,高达2米。小枝无毛或疏被柔毛。叶革质或薄革质,长椭圆状倒卵形或短楔状倒卵形,长2.5-8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基部楔形,中上部疏生粗齿,下面被腺鳞;叶柄长1-4毫米。雄花序单生叶腋,长1-1.5厘米,分枝极短,每分枝具1-3雄花;雄花无小苞片,具1-3雄蕊。雌花序基部具极短分枝,单生叶腋,长约1.5厘米,每分枝常具2-4不孕性苞片及2雌花;雌花具2小苞片,子房无毛。核果红色,球形,径1-1.5厘米。花期2-3月,果期6-7月。

形态特征

株:常绿灌木,高达2米。

枝:小枝无毛或疏被柔毛。

叶:叶革质或薄革质,长椭圆状倒卵形或短楔状倒卵形,长2.5-8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基部楔形,中上部疏生粗齿,下面被腺鳞;叶柄长1-4毫米。

果:核果红色,球形,径1-1.5厘米。

产地分布

产地:云南四川贵州西部及西藏

生境:海拔:1500-3500米山坡、林缘及灌丛中。

营养价值

据测定:优质杨梅果肉的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为0.5%-1.1%,富含纤维素、矿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及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其果实中钙、磷、铁含量要高出其他水果10多倍。

每100克杨梅可食部食品中的营养素含量:水分83.4-92.0克、热量28千卡,蛋白质0.8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5.7克,膳食纤维1克,果汁含糖量12-13克,含酸量0.5-1.8克,硫胺素10微克,核黄素50微克,烟酸0.3毫克,视黄醇当量92微克,胡萝卜素0.3微克,维生素A7微克,维生素C9毫克,维生素E0.81毫克,钙14毫克,镁10毫克,铁1毫克,锰0.72毫克,锌0.14毫克,铜20微克,钾149毫克,磷8毫克,钠0.7毫克,硒0.31微克。

功效与作用

杨梅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之功效,多食不仅无伤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杨梅果实、核、根、皮均可入药,性平、无毒。果核可治脚气,根可止血理气;树皮泡酒可治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等。用白酒浸泡的杨梅,盛夏时节,食之会顿觉气舒神爽,消暑解腻。腹泻时,取杨梅熬浓汤喝下即可止泄,具有收敛作用。杨梅具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医药功能等多种功能,有“果中玛瑙”之誉。

杨梅富含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柠檬酸等,酸甜味美;另外杨梅含钾丰富,对夏天大量出汗者可起到补钾功效。从食物性味讲,杨梅性温热、味甘酸,入肺、胃二经,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止吐止痢等功效。

白杨梅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之功效,多食不仅无伤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

杨梅果实、核、根、皮均可入药,性平、无毒。果核可治脚气,根可止血理气;

树皮泡酒可治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等。用白酒浸泡的杨梅,盛夏时节,食之会顿觉气舒神爽,消暑解腻

腹泻时,取杨梅熬浓汤喝下即可止泄,具有收敛作用。杨梅具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医药功能等多种功能,有“果中玛瑙”之誉。它属于碱性食物,有助于平抑肝火,润肝脏,又助脾胃消化。它含有较多枸橼酸,有利于祛除血管老化物质。

它还含有维生素B17,有助于抗癌。 杨梅含有多种有机酸,维生素 C 的含量也十分丰富,

不仅可直接参与体内糖的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且还有降血脂,

阻止癌细胞在体内生成的功效。所含的果酸既能开胃生吞生津,消食解暑,

又能阻止体内的糖向脂肪转化的功能,有助于减肥。杨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

能治痢疾腹痛,对下痢不止者有良效。杨梅的果肉中的纤维素可刺激肠管蠕动,

有利于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杨梅中含有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以及果仁中喊的氰苷类、

脂肪油等抗癌物质,对于防治癌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杨梅果实

化学成份果实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草酸、乳酸和蜡质等;又含花色素的单葡萄糖甙和少量双葡萄糖甙。叶含挥发油和鞣质;又含蒲公英赛醇、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蛇麻脂醇、内消旋肌醇和杨梅树皮甙。心材含树胶。

性味甘酸,温。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主治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治烦渴,吐泻,痢疾,腹痛,涤肠胃,解酒。果实治心胃气痛,痢疾,吐泻;

树皮: 功能主治能止血治痢,外用治刀伤出血,跌打伤,筋骨痛。

用法用量内服:生啖、浸酒、腌食或烧存性研末。外用:捣敷、烧存性研末搐鼻或调敷。[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