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于夷陵分乡萧氏来源考略(肖启权)

于夷陵分乡萧氏来源考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于夷陵分乡萧氏来源考略》中国当代作家肖启权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于夷陵分乡萧氏来源考略

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集镇中心的正西面,有一山脉,它西南起自于黄花乡镇古龙溪龙兴寺,北抵分乡太阳山尽头,长达10余公里。它宛如一条蛟龙,紧紧守护着分乡集镇正西处。它分别与集镇东面的八里岗、正南面的吴家岗、西南的天岭岗(一说为天灯岗),东北面的胜利岗(又名土城岭或左家岗)等四条山脉遥相呼应,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形状,把分乡集镇围成一个天然盆地。特别是在西北面龙首的大嘴处,一条自东北往西南流向的通天大河,似被龙嘴吞服口中,然后,又沿着山脚而下,与另一条从夷陵区雾渡河、黄花的晓峰河穿山而来的“西河”相汇,合二为一,再经汤渡河、蔡家河直达虾子沟而入长江。这就是闻名全区的“三河一江”之一的“黄柏河”。若站在太阳山尽处的最高端,你便会发现一个用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的古石寨,便赫然屹立在集镇西首。在古石寨方圆一公里内,寨内的古街道,用过的锅盆碗灶遗址,均清晰可辨。如站在寨头高石上远眺,东可以望见20多公里开外的旅游胜地——分乡百里荒和夷陵区龙泉的柏家坪村;南可以瞭望15公里黄花乡镇的丰宝山;西可以看见25公里的上洋郭家坪;北可以望见离分乡镇20多公里的棠垭界岭村。总之,方圆百里内的一切天然景物可尽收眼底。真是远山近水,山清水秀,林茂草青,风景如画啊。如此风水宝地,远近闻名了。这就是分乡萧氏家族的发祥地——“萧家寨”,又名“萧家嘴。”

更有意思的是,在萧家寨山腰至山脚方圆十里内,集镇西面近两百户的人家中,有一百户以上的人家都来自一个姓氏——萧姓。而且,又出自于一个公祖——萧华之。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如计算占集镇总人口数近四万人口的姓氏比率,加上相邻的乡镇黄花、上洋、龙泉、延安苟家垭等萧姓人数的话,当不下5%,足见萧氏为望族之家。

1

更为惊讶的是,在萧家寨山腰中心地带的(张家嘴)处,有一古老的碑亭,始建于大清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8年),已长达一百二十多年,至今巍然屹立不倒,保存的十分完好。刻写在碑亭上面的序言文字依然清晰可见。其文如下:

”尝思墓志创自传奕则知墓之所在子孙安危所系也忆我先祖自江西以来人往风微邈矣□(笔注:所缺字可能为“然”字或“而”字)追厥后萧华之妣孙氏所生一子国栋妣黄氏一传再传箕裘不替降及朝字后金榜等辈□(笔注:所缺字可能为“生”字)衍繁昌人文蔚起烈祖之默佑良足幸也顾一门之内虽属共祖而同宗而九族之间莫不□(笔注:所缺字可能为“繁”或者“分”字)支而别派诚恐阅暦良久时异势殊颠倒错乱莫知渊源之所自因而择取派序六十字自朝字起某派在前某派在后偻晰条分一毫不庸紊乱而(不)(笔注:此处“不”可能为“又”字之笔误)虑代逺年湮始同终异不能效葛藟(笔注:即“蔂”字)之庇荫安敢拟江汉之朝宗爰命石工建造碑志俾后人纲常丕振统緖相承履霜露而荐馨□(笔注:“馨”字可能为笔误,应为“罄”字)上溯先人之令德敦诗书而兴仁譲下绵奕世之家声共切追逺之思谁无返本之念迨其后螽斯蛰蛰瓜瓞绵绵族虽分为五服派实传于一脉由是和睦成风虞诈悉泯若纲再纲派饬纪振绳其祖武贻厥孙谋方且由庶(注:即“庶”字)而富由富而教则寖炽寖昌谁不谓我祖之德有以致之也哉谨将派序纪录于后以昭示来兹云 监生 曾玉山笔 匠人 李起怀 地主三人 萧镇 萧钊 萧铭。”

这一段古文字虽不是很长,从断句和译文,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要读懂它实属不易。但至少可以告诉人们这样几个信息:第一是交代立碑建祠的原因,是告诉萧氏子孙们,了解先祖墓址所在的缘由,因为它关系到后世子孙的安危;第二是告诉后人,我们的先祖萧华之他来自于江西,流落到此地后挽草为业,再没有迁走;第三是介绍始祖名萧华之及其夫人孙氏,所生一子取名为萧国栋,其妻黄氏;四是萧国栋与夫人黄氏一传再传之后到了朝字金字辈,已是人口大增,生衍繁昌,家族兴旺,人才济济,金榜题名。五是立碑建亭取派谱,是为传承先辈美德,敦督子孙读诗书,行仁义,宽容谦让下属,让宗族和睦成风,不互相欺诈,整顿纲纪,振兴家族,使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最后告诉人们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辈分和留言,千万不可忘记。并交代写这段文字的人是当时的大清监生曾玉山和刻写碑文的工匠李起怀。捐献土的人是萧镇、萧钊和萧铭。因此,依据此文来推断,若从始祖萧华之从江西流落到此算起,萧氏在分乡的起源不下三百四十余年了。

更为珍贵的是,在距古石寨东面坡下1500米的山脚小河处有一小石桥,在离小石桥西南面的100米处,萧姓始祖萧华之的坟墓便在此处(现已迁往正西白杨树槽)。其墓碑上清楚的也刻写着这样的文字:“清顕考萧公华之大人之墓 孝男萧国栋 孙自仁自义自智自礼 曾孙渭溥淳清泽沂淮淑渤沛注涟 乾隆六年春吉立”。这里,告诉人们:碑为一子、四孙、十二曾孙所立。如按此时间推算,应为公元1742年。因此,如果按始祖萧华之的年龄七十岁来计算的话,萧华之应出生在清康熙年间的初期(约1670年左右)。由此可见,分乡萧氏来源很早。何况来此地的人还有他的族兄萧淸雨及夫人袁氏。 经查证,现今萧氏已遗传到第十四辈“良”字辈了。若从“朝”字辈算起,目前萧氏的人数约在千数以上。而且绝大多数在本地和宜昌城区,还有部分因工作在外,散居于北京、武汉、长沙、四川等地,足见分乡萧氏之族的旺盛了。

2

当然,若说到萧氏的来源古老,还可以远溯到数千年以上。据史书记载:萧氏出自姬姓,更可以远溯到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11世纪)。史书《左传》上说:“殷民六族,一为萧氏”意思是说,殷民有六族人,其中就有萧氏一族.。另一部古书《姓氏考略》云:“萧氏,殷旧姓也。望出兰陵,广陵”。兰陵,就是今天的山东绎县。广陵,就是今天的江苏萧县。又查唐朝《元和姓纂》上云:“宋微子(西周时)之后,支孙封于萧,萧叔大心(即萧大心)子孙有功,因邑名氏焉。代居丰沛,至不疑(即萧不疑),为楚申君之客(即春申君)。”另一书《通志·氏族略》则更详尽地指出:“萧氏,古之萧国,其地即徐州萧县(今江苏),后为宋所并,封于萧,以为附庸。宣(王)十二年,(即周宣王,公元前849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风俗通》也说:“宋乐叔以讨南宫万有功,受封于萧,列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这几部书共同揭示了一个问题:即萧氏起源于殷商时代,出自周代的公族。当时,萧国是由殷商的后裔宋微子(姬姓)所创建的。他本人是奉汤祀的官(即管祭祀祖庙淋浴的官)。而萧氏则由微子之孙萧大心所创,因此,萧氏源流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这是确信无疑的。《左传》是公认的的史书。在《左传》一书上,曾数次提到商汤世代所建的萧,在《庄公十二年》一篇中有“群公子奔萧”之句。在《宣公十二年》篇也有“楚子伐萧,宋华椒(通叔)以蔡人救萧,王怒围萧,萧溃。”这个萧国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江苏萧县。所以,在后世萧姓发源这个地方,也是不容置疑的。顺便提一句,古时并没有“肖”这个姓,只有“萧”。而现在的“肖”字,是在“萧”字之外创建的字。 秦朝以后,大名鼎鼎的西汉开国功臣之一的萧何,更是闻名遐迩。他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为刘邦出谋划策,筹办军务,掌管钱粮,参赞军机,功勋卓著,被汉高祖刘邦推崇为“兴汉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之首,后封为“相国”。其子萧望之,曾扶正匡君西汉太子,官拜太子太傅。其后代子孙历朝为官,地位显赫。 再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萧氏更是飞黄腾达。西汉萧何孙萧彪(兰陵郡)之子萧令整(为南宋淮阳令),是南宋时期萧承之儿子萧道成的五世祖。公元478年,南宋(右将军)萧承之的儿子,是西汉相国萧何第二十四代孙南宋大将萧道成,他灭掉南宋顺帝刘隼而建南齐,(被尊为齐高帝)。高帝共有十九子,其中第九、十三、十四、十七子,因早死未授王位以外,其余都被封帝或王,他们是齐武帝萧赜(zé,太子公元483年即位)、萧嶷(yí,豫章王)、萧映(临川王)、萧晃(长沙王)、萧晔(yè,武陵王)、萧暠(gāo,安成王)、萧锵(qiāng,鄱阳王)、萧铄(shúo,桂阳王)、萧鉴(广陵王)、萧钧(衡阳王)萧锋(江夏王)、萧锐(南平王)、萧铿(kēng,宜都王)、萧𨱇(晋熙王)、萧铉(河东王)。齐武帝即位以后,又大封其子二十三人为王,他们是萧长懋(máo,封太子),萧子良(竟陵王)、萧子卿(庐陵王)、萧子响(豫章王那个)、萧子敬(安陆王)、萧子懋(晋安王)、萧子隆(随郡王)、萧子真(建安王)、萧子明(武昌王)、萧子罕(南海王)、萧子伦(巴陵王)、萧子岳(临川王)、萧子文(西阳王)、萧子骏(衡阳王)、萧子琳(南康王)、萧子珉(宣威王)、萧子建(湘东王)、萧子夏(南郡王),其余未封的五人,不是早死就是因年龄太小被人所杀。可惜的是太子萧长懋因病早死,只留下四子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新安王)、萧昭秀(临海王)萧昭璨(永嘉王)。公元494年武帝萧赜之孙萧昭业继皇位,因暴虐后被萧鸾西昌侯萧鸾所杀,萧昭业其弟萧昭文继位。同年,与萧道成同胞的兄弟萧道生之子萧鸾谋杀萧昭文,夺取皇位,自称明帝。给长子封萧宝义为晋安王、封萧宝卷为太子、萧宝玄为江夏王、萧宝夤(yīn)为建安王、萧宝融为随王、萧宝攸为南平王、萧宝暠为晋熙王)、萧宝贞为桂阳王、萧宝源为庐陵王等八人。后来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9年)继皇位,以后又传至和帝萧宝融,共统治南齐长达23年.公元502年,与萧道成同宗的族弟萧顺之的儿子——南齐大将萧衍又推翻南齐而建南梁,史称梁武帝。他除分封兄弟萧懿(长沙王)、萧融(桂阳王)、萧敷(永阳王)、萧宏(临川王)、萧秀(安成王)、萧畅(衡阳王)、萧伟(建安王)、萧恢(鄱阳王)萧憺(始兴王)九人为王外,又封子萧统(昭明太子)、萧综(豫章王)、萧刚(皇储)、萧绩(南康王)、萧续(庐陵王)、萧伦(邵陵王)、萧绎(湘东王,后为梁元帝)、萧纪(武陵王)等八人为王。从公元502年登基开始,萧衍传位给儿子简文帝萧刚(公元550年),萧刚封其子萧大器(为太子)、萧大款(江陵王)、萧大临(南海王)、萧大连(南郡王)、萧大春(安陆王)、萧大成(山阳王)、萧大球(建平王)、萧大封(宜都王)、萧大晰(义安王)、萧大心(浔阳王)、萧大钧(西阳王)等十一人为王。萧刚被废后,萧衍第七子萧绎即位,是为梁元帝。元帝萧绎封子萧方矩为太子,并封子萧方等、萧方略(始安王)、萧方诸、萧方智(晋安王)为王,后又传位给萧方智,是为敬帝。在长达55年的南梁统治的历史发展史上,重重地写上了一笔。 又据《崇正同人家谱萧氏条》一书记载,萧氏从江苏再度南迁,是在唐代开始的。该谱这样写道:“……至三十世孙萧觉仕唐,值世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庐陵(安徽)”等县。 到了宋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萧氏大家族一方面更加人才辈出,另一方面们也加入了许许多多新的分子,那就是占据我国北方的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部分人也改姓为萧,进一步壮大了萧氏大家族的阵营。而发源于今江苏北部的萧氏望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或搬迁,已经遍布祖国各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姓氏之一。后来宋代著《百家姓》的时候,就把“和穆萧尹“列为一组,居28位。现在已成为中华百家姓氏人口的第三十位。由此可见,萧氏望族的兴旺与发达。就是在今天的海外台湾,萧姓人家以彰化和嘉义两地为最多。此外大陆上除东海、兰陵两大郡外,还有河南等郡也有不少萧姓。 在历史上,由于历年战乱不休,黎民百姓居无定所。萧氏大家族也不得不四处漂泊。其中,萧姓大家族的一支人,从南宋初年(指宋代的南宋,公元127年)到元朝开始搬迁,尔后,又到明成化年间(1642年),从江苏的萧县迁到江西,又从江西过幕埠山(江西与湖北交界处),到湖北的阳新县定居。到了大清康时代,又从湖北的阳新迁到武昌汉口,然后又沿汉水溯江西上至宜昌。于是一部分就定居下来;另一部分继而西进,再由宜昌到四川。在这漫长的数百年历史进程中,一起撰写了“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的搬迁历史,共同书写了一部变迁历史的一页又一页。

3

据现存的物证和先辈的口授遗传,湖北宜昌夷陵区分乡的萧氏家族,其祖先萧华之与诸位兄弟,曾从江西红庙的柳树坑出发,经过江西与湖北的分界线——幕埠山,到湖北的阳新作短暂的停留之后,又辗转到武昌汉口,再经汉水溯江西上,迁至宜昌。然后,诸位兄弟才瓜分随身行李,撒手分开定居,在宜昌地区安居下来。有一个落户于宜昌市城区萧家巷;另一个落户于分乡萧家寨(有兄弟二人,族兄为萧淸雨,妻袁氏);第三个安居在分乡镇普溪河柳林坝(以后改为萧家坝),第四个落户在分乡界岭的萧家院。诸位兄弟及其子孙相互往来,各凭物证。至于落到分乡萧家寨的萧华之,共分到四件公共财产:即公祖偶像“九火铜老爷”一尊(后分配给大房执掌);铜罄一具(以后分给其幺房掌管);铜锣一柄(后分配给三房执掌);铜罐一个(后分配给二房执掌)。这些祖传的遗物,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才遗失。事实证明,湖北夷陵分乡的萧氏家族,其祖先来自于江苏,又流落到江西,而后又迁徙到湖北武汉的武昌,后沿汉水流域溯江西上到宜昌,他们是西汉相国萧何的后裔实属无疑。 自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萧氏作为一大望族,也不乏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除了封王拜侯,称孤道寡的帝王外,后世名人也大有人在像东汉时期的中郎将萧咸,北周大将萧岑,南梁著名文学家萧统,唐左仆射萧踽,右丞相萧嵩,诗人萧颖士,宋太常卿萧达,辽兰陵郡王萧匹敌,大金右丞相萧裕,元朝诗人萧国宝,画家萧舟潭,明礼部尚书萧云峰,布政使萧良干,巡抚萧大宾,清画家萧从云、萧九成等都是出名的人才。就是到了近代史上,参与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之一,官拜西王的萧朝贵;在现代史上,像参加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后被授予大将的萧劲光、上将萧华,萧克等等,也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较大贡献。男性尚且如此,女性也素有才名。如大辽的萧太后,南梁武帝萧衍的女儿临安公主、安吉公主和长城公主都曾素才名。即使到了近代有名的萧楚女,也因有才而扬名于世啊。 4

当然,到这里,还需要进一步说说萧氏家族的发展。在古人的思想中,除了注重传宗接代,休养生息以外,向来都是以巩固根基,拓展领域,为子孙的人衍繁昌和生存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从现残存的分乡萧氏祖先墓碑文中,笔者研究发现,分乡萧氏祖先是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谋略的。从祖先萧华之本人到他的曾孙辈,在分乡立足扎根以后,从朝“字”辈起,就开始向外拓展。到了“金”字辈,已达到鼎盛时期。一方面,在家族内部,他们加强团结,积极扩大种植面积,为儿孙们的休养生息做充分准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族制度,巩固了根据地。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四面扩张势力,扩大区域,加快萧氏大本营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表现了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向东南方向发展,派出了第一大房中实力强大的萧朝柽、萧朝相的后人,以萧铃夫人为代表的萧林昌等人,先后到了紧毗黄花乡镇的刘家冲,繁衍了萧作聪一支人。并把刘家冲一大块山林坡地作为今后子孙们的栖息地,取名为“萧家林”。二是向西南方向发展,派出了当时家族实力最雄厚的第三大房,以萧朝楷儿子萧锐(清太学生萧林春之父)、萧𬭎夫人杨太君为代表的一支人,先后安居在黄花乡镇的大坪、姜家畈一带的五桂溪(俗称大沙湾、小沙湾),与当时黄花最发达的黄氏家族似乎可分庭抗礼,也繁衍了萧林大、萧林宽一支人。并把紧毗龙兴寺主山脉中的支脉的一大块山地改名为“萧家堡”,为以后儿孙们的休养生息扎下了根基。三是在正东方向,则派出了幺房实力最旺盛的萧朝杰儿子,以萧镇(萧林坤之父)为代表的一家人,在八里岗安营扎寨,准备向刘家冲、王家冲进一步拓展,从而繁衍了萧作福一支人。在正西面方向,还准备过“黄柏河”以后,通过“和族”来与上洋的“萧家沟”萧氏的另一支人和蔡家湾萧氏的一支人。四是向北,准备越过普溪河,把柳林坝正式命名为“萧家坝”,纳入自己的势力版图。他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1、通过购买已经破产了的农民土地来发展壮大自己,如当时的大财主萧作明,大力收购黄花乡镇童家冲一带上百亩的上等水田就是例子。 2、由最具创业精神和势力的领军人物带队向外扩张势力,通常是长子带母亲,向外通过大量开垦荒山野岭,扩大地域种植面积,增加收入,来发展生产,拓展势力。如第三大房的萧朝楷儿子萧锐、萧𬭎,第四大房的萧超杰儿子萧镇,第一大房的萧朝柽的儿媳萧铃夫人杨太君等人率先走出萧氏大本营,就是最好的明证。

3、通过结姻亲来繁殖人口,扩张势力,从而扩大地域生存空间。从现残存的大量碑文中,我们发现,萧氏家族娶进来的刘氏、杨氏、王氏、程氏、陈氏、高氏、李氏、何氏、黄氏、阎氏、施氏、朱氏、赵氏、池氏、黎氏、郭氏、张氏……以及嫁出去的姑娘刘萧氏、李萧氏、黄萧氏、张萧氏、高萧氏、魏萧氏、吴萧氏……也都是向这些地方伸展的。这些谋略计划和实施行动,充分反映了萧氏家族为什么在分乡会有这样大的地域空间,子孙如此遍布四方的原因。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分乡萧氏大家族的后人能够有今天这样的生存空间,真该感谢这些祖先们开发的战略思想战略行动。是他们为家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十分可惜的是,后来萧氏家族的祖先们,他们同中华民族其他民族一样,遇上了近代史上上百年的战争,如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北洋军阀年年内战以及后来的日寇侵华战争,还有国民党发动的内战等等,如果不这样的话,也许萧氏大家族比今天还要更强大。

至于分乡的萧氏家族开宗立派分辈问题,则更是有据可查。在始祖萧华之墓碑上有明确的记载:“清顕考萧公华之大人之墓 乾隆六年春吉旦 孝男萧国栋 孙自仁义智礼 曾孙渭溥淳清泽沂淮淑渤沛注涟仝立”。从碑文上刻写了四辈人名字,即儿子萧国栋一人,孙子仁、义、智、礼四人,曾孙十二人。然后按照古代惯例,三代以后开始分堂,于是有了大、二、三、幺房。嗣后,到了金字辈时,又四代同堂,集体商议,为传承子孙后代,长幼有序,不止混乱宗族,于是才遍邀当地的饱学名士,举办隆重的仪式,于大清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8年)开宗(堂)立派,并张榜告示相邻友好和社会百姓。从“朝、金、林、作、昌”起,到“声、闻、定、显、扬”为止,共排辈六十,以供子孙按辈分传承下去,并于古历十一月十九日建亭立碑为证。至此,分享萧氏一族安居乐业,子孙繁衍昌盛。经从亭祠碑文和现存有关墓碑文查证,萧国栋传子女实为(仁、义、智、礼、士、秀)六人,孙十二人,朝字辈二十一人,金字辈二十九人,林字辈五十二人左右,作字辈六十五人左右。昌字辈以下人更多。目前已传至十四辈“良”字辈。其姓氏取名按辈谱基本没变。虽然原族谱早毁于上一世纪战争烽火岁月之中,但宗派至今未乱。足见萧氏一族的基础之牢非同小可。现将原碑亭上的宗谱六十辈附后:

萧氏宗族谱

大清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吉立

朝金林作昌,世运启贤良。

宏发传家逺,治安守泽长。

高明全达道,正大振纲常。

德立光先业,学成有义方。

存仁思绍祖,惟善庆馀堂。

继述宗昭代,声闻定显扬。

笔者是分乡萧姓一脉,曾参与族谱修订和续编,有感于此姓的历史悠远与兴旺,也特赋诗一首编入族谱尾页。奉献读者分享: 附本人所作古风一首

诗咏分乡萧姓族谱

中华一萧姓,史书有一章。

出自于姬姓,源出是周王;

分封于萧国,后代大吉昌。

到了西汉后,萧何做国相;

建功创伟业,敕封三杰郎。

历经数代后,南北建国忙;

梁齐两朝君,萧姓做帝王。

自此而以后,文武有贤良;

东西南北中,此姓遍四方。

湖北一萧姓,祖籍在西江(即:江西)。

地点红庙场,根本不可忘。

清康大迁移,辗转于汉江;

溯江而西上,奔波到宜昌 。

兄弟有数人,流落去他乡;

吾祖萧华之,结庐在分乡。

传子萧国栋,生子立四房;

仁义智礼名,自此子孙旺。

历经数百年,筑碑建祠堂;

族谱六十辈,依次排上榜。

如今百年后,儿孙更满堂;

工农兵学商,处处把名扬。

为国建功勋,声誉也昭彰;

家因国而显,国因家而康。

告禀萧家人,教诲放心上:

仁义礼智信,正大振纲常;

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

善良行大道,天地共辉煌;

光大祖宗业,世代出贤良。

国强家兴旺,家兴国无疆;

修立此族谱,史册也留香。[1]

作者简介

萧启权(笔名萧源),男,湖北宜昌夷陵区分乡镇人,大学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