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氧化碳失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二氧化碳失汇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关于汉字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2]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名词解释

上下班高峰时段的交通、推土机把林区夷为平地、一幢幢新的大楼拔地而起以及工厂烟囱里排出的滚滚浓烟,所有这一切都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碳,作为温室气体的组成要素,一直都是国际政策问题关注的焦点。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森林作为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光合作用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起着净化大气、减缓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快速增加的作用。 然而,1977年瑞典气象学家博林和美国生态学家伍德维尔分别在美国《科学》周刊上撰文,指出全球森林,尤其是热带林的破坏正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净排放二氧化碳,成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一结果震惊了科学界,也让广大公众、企业界和政治家为之惊讶。一场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是大气二氧化碳之源还是之汇的争论便在科学界激烈地展开了,并由此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科学之谜:二氧化碳失汇现象。 如同银行存储现金,碳则存储在碳汇中。

一些发达国家更是集中了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从大气成分监测、二氧化碳的地—气交换以及模型模拟等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试图揭开失汇之谜。著名的科学周刊《科学》和《自然》也刊登了大量论文,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 90年代初,美国大气科学家坦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大气和海洋模型以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观测资料研究发现,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是一个巨大的碳汇。之后,考皮等人通过分析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发现欧洲大陆的森林起着碳汇的作用。狄克逊等人分析了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出北半球中高纬度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 尽管目前对碳汇量的估算仍存在很大分歧,但已有足够证据表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确实起着大气二氧化碳汇的作用。 6月2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周刊刊登了两篇研究报告,表明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其中一篇来自中国,这是在生态环境领域,首次由中国科学家负责在国内完成的成果发表在《科学》上。 这项工作始于1992年。文章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方精云教授说:“已经有一些证据表明北美和欧洲的森林在平衡区域和全球的碳收支中的作用,但是还没有有关亚洲的报道。然而,我们相信亚洲国家,尤其是历史上曾经历了长期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国,应该对于区域和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方精云教授等利用大量的野外实测资料及建国50年来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改进的生物量换算因子法,研究了中国50年来森林植被二氧化碳源汇功能的动态变化。 “在我们的研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方精云说,“就是收集近50年森林生物量的数据以及怎样计算这些数据”。 研究的结论让他们吃惊。他们没想到中国20多年的生态工程为改善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他们发现,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毁林开荒等因素,中国森林植被向大气净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在最近的20多年中,情况发生了逆转,森林植被净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明显增强,从80年代初到90年末的近20年中,平均每年净吸收我国工业二氧化碳年平均排放量的5%至8%。 方精云等人还利用近20年的卫星遥感数据及其匹配的气候、土壤和植被信息,研究了中国陆地植被生物生产力的时空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