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隆帝行书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乾隆帝行书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图片

乾隆帝行书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故宫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简介

名称:乾隆帝行书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

年份:南宋

类型:法书

规格:纵27.8厘米,横1144.5厘米。

所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作者:乾隆

藏品鉴赏

乾隆帝行书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清乾隆,纸本,行书,纵27.8厘米,横1144.5厘米。   卷前引首乾隆皇帝行书自题“进参坚异”四字,卷后自题一则,钤印37方。   乾隆皇帝临此本不止一卷,似乎对此情有独钟,平生一书再书,现保存下来在清宫里只此一件。他每次临写就其阙字、阙句处,都与冯惟讷《诗纪》详细校对,用董其昌的书法笔意补全,而此临本书法最使乾隆皇帝得意,不胜欣喜,正如跋中所云:“再临此卷,觉前者所摹尚不出范围,兹乃得运转自如,亦足以验今昔之诣力矣”。   从第四柱到第七柱,帖首第一行都以“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开始,永和九年(353年)兰亭集会时,王献之只有十岁,还属于幼童,当然不可能会做诗,在诸多长辈面前也许不敢作诗。而诸人之诗又无王献之名字,乾隆帝认为柳公权临池时是偶误,董其昌临仿时亦未深考,造成如此墨迹和拓本上的误写和误刻,为了辨正,此本乾隆皇帝删掉了第一行“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八个字。乾隆帝在跋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第七柱)中,已经发现了董的缺漏,本卷一一补全,如“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河”、“主人虽无怀”、“玄契齐古今”、“曹茂之诗之标名”及“湍”、“沉”、“游”、“明”、“难”等,但依然缺少郗曇、虞悦、孙嗣五言诗各一首。   其书法圆润遒媚,以赵字为主,结字丰满,运笔纯熟圆润中有生稚,规整中见消散。很是用心之作。由于乾隆皇帝一生“遍赐题榜”、“遍跋古代法书名画”,使人们不免产生了反感,觉得其书法全都“俗不可耐”。近代马宗霍《霋岳楼笔谈》曾论乾隆书法曰:“高宗席父祖之余烈,天下晏安,因得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而此件书作也不免多一些柔媚平稳的用笔,缺少一些挺峭劲利的风姿。   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八。

藏馆介绍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内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1]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佔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