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乳源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韶关市西部,西北角与湖南省宜章县接壤,是最能代表广东旅游形象的地区之一,有“广东省旅游门户”之称。这里拥有广东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谷幽水清,飞瀑连缀,莽莽林海一望无际,尤以古朴苍劲、千姿百态的广东松闻名;这里有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千年古刹云门寺,暮鼓晨钟,几度兴衰。[1]

概述

乳源瑶族自治县隶属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31千米处,东邻武江区,西连阳山县,南毗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全县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总人口20.5万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16.5万;瑶族人口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2%。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多峡谷,境内森林、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31千米处,东邻武江区,西连阳山县,南毗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全县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总人口21.1万人(2010年),其中农业人口20万;瑶族人口2.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2%。  

地理位置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西部峰峦环峙,属高山地带,溶蚀高原地貌显著,是韶关市主要石灰岩地区之一。东北部属丘陵地带,河流两岸地势平缓。县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体有北部呈东西走向的头寨山、南部东西横亘大东山、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与湖南省宜章县和广东省阳山县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广东省境内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2]

自然气候

乳源气候

全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间气候悬殊。东南部平原和丘陵区全年平均气温19℃―20℃,西部山区全年气温16℃―17℃,北部高山地带全年平均气温为15℃。降雨量东南部及西部山区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毫米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1400―1500毫米。无霜期308天,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

乳源地形

乳源位于南岭山脉南麓,贯穿弧形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西部峰峦环峙,属高山地带,溶蚀高原地貌显著,是韶关市主要石灰岩地区之一。东北部属丘陵地带,河流两岸地势平缓。

乳源山脉

县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体有北部呈东西走向的头寨山、南部东西横亘大东山、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与湖南省宜章县和广东省阳山县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广东省境内最高峰。 石坑崆峰:石坑崆又名莽山峰,猛石坑峰。它坐落于阳山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交界处,海拔1902米,是广东第一高峰,被誉为“广东屋脊”。

这里有广东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 这里谷幽水清,飞瀑连缀,绚丽壮观,空气清新,犹如长长的风景画廊,动人心弦。这里有超过两千种的植物,有“南岭和岭南生物多样性特丰之地”之称。莽莽林海一望无际,古木参天,松柏苍翠,高山杜鹃南岭箭竹,奇花异草,令人赏心悦目。自山脚而上,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矮林三个垂直景观带各有意趣,尤以古朴苍劲、千姿百态的广东松闻名。气候垂直分布十分明显,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朝暮之间,瞬息万变,云海日出,壮丽多姿,时有佛光奇观隐现于彩虹之中,无不带给游人种种遐想。

乳源水文

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

大潭河:大潭河发源于县境西部天井山,贯穿洛阳和大布两镇,距县城51公里,全长44公里,集雨面积411平方公里。桥甫电站与大潭电站之间水面开阔,最宽处可达30米。河水清澈见底,碧波轻漾。两岸草木旺盛,适宜于开发成集水上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自然资源

境内水力、森林、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开发蕴藏量达48万千瓦;锡、锑、钨、铁、煤、汞、硅石、重晶石、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100亿吨,花岗石2.5亿吨,钾长石1.2亿吨。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仅兽类就有100多种,其中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类的短尾猴、黑熊、大灵猫、苏门羚、穿山甲等共16种。县境北缘的青溪洞珍贵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十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属,1158种,其中乔木树种73科181属473种,占广东大陆树种的80%,国家保护的25种,占全国67种的37%,有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福建柏、长苞铁彬、观光木、广东松等以及药用植物资源207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1%,活立木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3]

旅游景区

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国内罕见、景色神奇,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的广东乳源大峡谷;有全国重点寺观,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千年古刹云门寺;有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瑶族风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瑶寨;有海拔1902米岭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拥有10多万亩原始森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有常年碧波荡漾,水面面积达5.5万亩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迹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有巧夺天工的仙人桥和中国最大的旅游观光和养殖一体的鸵鸟养殖场等生态旅游景区;县城附近还有国公岩、白石岩、双峰山等景观和温泉度假区等。  

必背瑶寨

地处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54公里的崇山峻岭中,距韶关市区56公里。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讹为“必背”。居住在这里的6千多瑶胞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过山瑶。必背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瑶族分支的祖居地之一。

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依山临涧的吊脚楼别具一格。瑶族人民特别喜爱唱歌跳舞,不论是在山岭、密林还是在耕山、砍木或鱼猎,到处都可以听到瑶族男女老少清脆悦耳的歌声。尤其是在节日或举行宗教仪式(俗称法事)时,瑶族群众更是欢歌载舞,共庆丰年。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民间有许多优美的舞蹈,如草席舞、插秧舞等,乐器有唢呐、牛角等,流传源远流长。瑶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服饰、建筑、生活用品以及各种装饰品,都有式样多种、精致美观的图案花纹。尤其是刺绣是瑶族的传统工艺相当成熟和普遍,基本上每个成年女子都懂得刺绣,刺绣时一般不用事先在布上绘制图案,而是根据布的颜色和经纬线,直接在布上用彩色棉线绣出图案,充分显示了瑶族妇女的艺术才华。

仙人桥

仙人桥位于县城西南40余公里处的洛阳镇半星雷屋村,高山斜坡上、绿树掩映间,有天然仙人桥两座,分大、小拱,属石灰溶蚀地貌景观。大拱桥高70米,宽50米,长150米。小拱桥更为壮观,高约138米,内拱106米,宽53米,长约156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半山峭壁间造就了秀奇险峻的仙人桥,登临桥上,神清气爽,飘然出尘,顿有“遗世而独立,羽化成登仙”之虞。在大拱仙人桥的入口处,有峰峦绵延,势如雄狮回首南望,狮身高约38米,长约60米,狮头、狮眼因石灰岩溶蚀脱落而成,形成了“雄狮”回头的奇特景观。

云门寺

在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有一座千年名刹,这便是佛教禅宗“云门宗”的发源地--云门山大觉禅寺。

云门寺由文偃禅师创建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时年60岁的文偃经奏准南汉王同意由原驻锡地灵树移庵,领众开创云门山,他“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创建梵宇,经历5年而告功竣。据云门山志记载,寺观建成之后,“闻风向道者,云来四表,拥锡衣止者,恒逾半千”。文偃禅师开示法语,立章传道,并在此创立“云门宗”。 南汉白龙三年(公元927年),南汉王敕封该寺为“光泰禅院”,后又敕改为“证真禅寺”。至南汉大宝六年(公元963年),又敕改为“大觉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因该寺坐落在云门山下,故世人习惯称之为“云门寺”。

云门寺几度兴衰,历经苍桑。其鼎盛于北宋时期,但南宋以来则逐渐衰微,至明清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后期已到了破败境地。虚云和尚在完成南华寺的重修工程后,于1943年12月在李汉魂、李济深和邹洪的支持下,移锡云门,在当时抗战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昼夜操劳,历时9年,完成了云门寺的重建工作,一时宗风大振。

南水湖

南水湖位于乳源县城西部,距县城15公里处,水面达57000亩,库容12亿立方米,最深处120米,是广东省第三大人工水库。水质优良,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湖形呈带状,水面浩瀚,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湖中有12个岛屿,如12块翡翠镶嵌在南水湖上。南水河古称洲头水,洲头夕照,自古就是乳源八景之一,现在的平湖夕照使南水湖更添妩媚。飞舟快艇,遨游其间,赏心悦目之余,又可舒怀解忧,是人们回归自然,亲山近水的好地方。

清晨云蒸霞蔚,中午碧波荡漾,黄昏流光溢彩,实乃人间之天堂。南水湖的西北面有全省稀有的碳酸水温泉游泳池和鱼苗养殖场。京珠高速公路、国道323线和省道1947线从湖边经过,交通十分方便。[4]

美食

乳源番薯干、百香果汁、百香果、笋干、番薯、冬菇、灵芝、木耳。

还原笋

大峡谷牌还原笋产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境内的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生产基地总面积23000亩。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云雾多,空气湿度大,强烈阳光直射少,且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515.3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19.8℃,极端低温也只有零下4℃,无霜期达300天,年均降雨量为1752毫米。本产品系天然食品,以无污染的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翠绿群山中的竹笋精制而成,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及纤维素,味道鲜美,口感极佳,不含防腐剂、合成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天然健康食品。

购物

源雾山牌玫瑰茶

玫瑰茄生产基地位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乳源瑶族自治县高寒山区必背镇。产地昼夜温差大(约10℃以上),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35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7℃,年均降雨量为1752毫米。该基地土地肥沃,远离矿山和村落,周围没有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的影响,空气清新,大气环境质量好。

乳源彩石

乳源彩石产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瑶山内(暂未发现任何地区有此石种),故也有人称为“乳源瑶山彩石”。此石以色彩丰富、艳丽而逐步闻名于省内外。经有关地质专家初步分析,乳源彩石是极其稀有的地质岩石分类群,它含有硅、钙、铜、铁、锡、锍等元素,其硬度为4至7度。

乳源彩石由于产地河流的流程不长,天然水磨度不理想,经人工打磨加工后,精美绝伦,它集意象石的优点:质地好、色彩丰富、艳丽夺目、形色俱全。它可构成一幅幅天地合一的大自然美景,如动物、山水、花鸟等栩栩如生的精美画面,它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宝石”。 乳源彩石是藏石者难得的收藏、玩赏石种,也是非藏石者在家居中很好的摆放装饰品。

历史文化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县。因县北丰岗岭溶洞产钟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

乳源,秦属南海郡,汉属桂阳郡,三国吴属始兴郡,唐属韶州。

南宋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划曲江西境乳源乡4里,崇信乡8里;乐昌南境新兴(依化)乡3里,共3乡15里设置乳源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

元代

乳源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

清属广东省韶州府,光绪年间属南韶东道韶州府。

民国

民国3年(1914年)属南韶连道,民国8年属南韶连道韶州府,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属广东北江行政公署(后改称粤北行政公署)。1952年3月,乳源与曲江合并曲江乳源县。1953年5月,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恢复乳源县建制。1958年12月,乳源县撤销,合并韶关市,县地为韶关市郊区。

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先后属韶关专员公署,韶关地区革委会、韶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乳源属韶关市。

2000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2个乡:乳城镇红云镇必背镇桂头镇附城镇洛阳镇柳坑镇游溪镇一六镇大布镇大桥镇东坪镇、古母水镇、龙南镇、大坪乡、杨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7894人,其中:乳城镇 32355人、附城镇 9359人、侯公渡镇 20856人、一六镇 13620人、桂头镇 22121人、龙南镇 3253人、洛阳镇 4723人、古母水镇 3294人、大布镇 9662人、大桥镇 17200人、红云镇 10303人、东坪镇 5448人、游溪镇 1430人、必背镇 4936人、柳坑镇 5223人、杨溪乡 5839人、大坪乡 3602人、乳阳林业局虚拟镇 1875人、天井山林场虚拟镇 1596人、方洞林场虚拟乡 1199人。

2002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乳城 必背 桂头 一六 大布 大桥 游溪 附城 龙南 洛阳 红云 柳坑 东坪 侯公渡 古母水)、2个乡(杨溪 大坪),106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

2005年4月26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21号)批准撤销乳源县侯公渡镇,并入乳城镇;撤销古母水镇,并入洛阳镇;撤销龙南镇,并入东坪镇;撤销红云镇,并入大桥镇;撤销柳坑镇,并入游溪镇;从桂头镇划出方洞村委会并入必背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乳源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乳城、必背、桂头、一六、大布、大桥、游溪、洛阳、东坪)。[5]

经济

农业方面

乳源从1981年起开始全面铺开以单家独户承包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责任山、自留山等土地、山林权属得到落实,农业经济活力开始呈现出来。1986年,乳源提出“五年消灭荒山、七年绿化乳源”的奋斗目标,全县狠抓以造林种果和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大力发展以“水果、蚕桑、茶叶”为主体的“小五园”经济,全县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步进行了转型。农村经济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过渡到稳定粮食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从零星分散的小而全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向基地化、社会化、商品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1989年,全县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万亩,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63.3%,比1986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6万千瓦,比1986年增长18.8%;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从8513万元提高到1.86亿元,增长1.01倍;农业商品率由1986年的39%提高到43%;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73%;粮食总产量于1988年达到7.2万多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水果、蚕桑、黄烟、甘蔗、油料、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和产量连年增加。“七五”期间全县累计共造林58.2万亩,使90%以上的宜林荒山基本上种上了树,绿化率明显提高,“封、管、造”政策实施的结果使全县林业生产开始扭转80年代初森林砍伐量超过林木生长量的被动局面,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期;畜牧、水产产量年均递增8%以上;乡镇企业由1986年的2118个发展到3129个,从业人员由6296人发展到1.28万人,增长1倍多,总收入年均递增54.4%,乡镇企业开始由平稳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贫困地区,特别是七个石灰岩乡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林、牧、副、渔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工业方面

从1986年起,乳源开始全面实施工业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并依次进行了计划、价格、流通、财税、金融、外贸、固定资产投资等一系列改革,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多渠道筹措资金,着重加强了交通、能源(尤其是水电)、邮电通讯和原材料、出口创汇以及人民生活急需的生产项目的建设。先后建成了锡冶炼、锑冶炼、稀土材料、大东山稀土矿等新生产项目,对食品饮料总厂、水泥厂、农机厂等一批老企业进行了扩建、改造,增强了发展后劲。“七五”期间的1987—1989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9431万元,新增固定资产7704万元。全县发电总量、水泥、矿产品、机制纸、松香、原煤等主要工业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锑粉、稀土、硅铁等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猕猴桃软糖、金银花饮料等分别荣获省、市优质产品奖;锡锭、条纹包装纸、超细锑白粉等产品填补了韶关市工业产品空白。全县交通、邮电、能源、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到1989年底,全县邮路长度、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564公里和533公里;县属小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99万千瓦,比1986年增长16.3%;全县居民住宅竣工面积达20.9万平方米;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7%,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0.9%,其中县属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2.2%;国民收入年均递增6.4%;县属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4万元。

商贸、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 “七五”期间乳源从增加总量、保持有效供给、稳定市场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商业、供销、粮食等部门的流通主渠道作用以及集体、个体商业的补充作用,加强工商、物价、标准计量等部门的管理监督,有效促进市场的繁荣稳定。198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1亿元,比1986年增长1.14倍;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856万元,增长1.21倍。在搞活流通的同时,积极采取促产培财、强化税收征管、紧缩财政支出,严格控制集团购买力等政策措施,以中国人民银行乳源支行为中心严格贯彻治理、整顿方针、积极加强存贷款监管,稳定货币、稳定金融秩序、发挥信贷杠杆的有效作用,使全县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198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115万元,比1986年增长68%;全县银行存款余额达8135万元,比1986年增长6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878万元,比1986年增长1.1倍;各项银行贷款余额1.37亿元,比1986年增长58.2%;1987—1989年全县外贸收购总值累计1876万美元,对外签订利用各种外资合同12宗,实际利用外资115万美元。1989年底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三来一补”企业6户,“三资”企业2户。全县职工人数1.67万人,全县职工年人均工资220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51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46.4%和38.8%。[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