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乙庵七十生日寄祝兹篇(陈三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乙庵七十生日寄祝兹篇》中国现代作家陈三立写的诗词。

作品欣赏

乙庵七十生日寄祝兹篇

东南一儒霜髯髭,曰无所为无不为。

卧起岑楼臣海围,膝穿木榻嗟庶几。

朝嚄暮唶声尤伊,其学溔漭迷津涯。

包缠流略演孔姬,宝书断烂堆案窥。

叶乘洞箓究密微,旁溢文字酣歌诗。

光怪震发庄严持,夏殷敦卣周尊彝。

眦眵口哆慑且推,宾从过者杂华夷。

络绎问难决然疑,芒乎据梧杜德机。

亦骋恢诡相谐嬉,物论与之为婴儿。

往事腾踏前旄麾,薄勤化诲哺疮痍。

蔽埃历块驾安驰,弃遗畏垒一拂衣。

大盗覆国举踵随,九土幽晦霰集之。

窜居独寐哀黍离,挽日去倚鲁戈挥。

光景破碎雷霆欺,龙穴奔噬千蛟螭。

纠结搪撞乘孤危,道尊归来鸥鹭知。

吐纳刚气真宰垂,芽腹寸颖撑天维。

有海终作精卫飞,有山终获愚叟移。

至人神凝物不疵,民彝圣典交起衰。

久远系公益豪厘,景风吹长贞松枝。 [1]

作者简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2]

1909年,陈三立以诗稿交给郑孝胥,请他删定。晚清诗坛,有所谓“同光体”,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不专宗盛唐,而以模仿宋诗为主。陈三立是其重要代表。“我诵涪翁诗,奥莹出妩媚”。他的诗模仿唐代的韩愈孟郊和宋代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以生涩硬拗的风格写枯寂萧瑟的感伤情怀。表达上,要求隐晦深微,像橄榄似的耐于咀嚼;用词上,则避熟恶俗,“语必惊人,字忌习见”。对于陈三立的诗,郑孝胥大为捧场,说是:“源虽出于鲁直,而莽苍排戛之意态,非可列之西江社里。”当时,革命派中也有人誉之为“吏部诗名满海内”。

辛亥革命后,陈三立迁居上海,曾列名于孔教会和张謇发起的中华民国联合会。他和沈曾植梁鼎芬朱祖谋等遗老组织超社、逸社,经常在作品中指责革命,倾吐对清王朝的留恋之情,因此,受到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南社诗人的抨击。

1915年,陈三立迁还南京。1923年至1924年一度住在杭州,此后住在南京庐山,长期过着隐逸生活。1932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他忧愤时事,日夜不安,曾于梦中大呼杀敌。同年,国民党政府邀他参加“国难会议”,不赴。1933年迁居北平,时已年过八十岁,白发盈头,在见到年轻时的座师、同为遗老的陈宝琛时,却仍然坚持行三跪九叩礼。其后,郑孝胥、罗振玉曾拉他到伪满洲国去当汉奸,被拒绝。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再次派人拉他,多方游说,他都不理睬;侦探每天在门前窥伺,气得他让仆人拿着扫帚驱赶;。同年9月14日,尿闭症复发,陈三立拒不服药,绝食5日死。[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