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乔登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乔登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8年03月08日
江苏省高邮市
逝世 2015年05月08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乔登江 (1928.3.8-2015.5.8),江苏省高邮市人 ,两弹功臣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技术应用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入伍。中国核爆炸理论、应用与抗核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爆炸火球发展的过程,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和核电磁脉冲的传播,以及放射性沾染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和总结。主持编写了《核爆炸效应参数手册》,为核武器防护和核效应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革命生涯中,他历任某基地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基地科技委副主任兼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乔登江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5月8日22时45分在上海病逝,享年87岁[3],走完了他作为一位特殊的国防战士曲折而传奇的一生 。

人物简介

乔登江 (1928.3.8-2015.5.8)核技术应用专家。江苏高邮人。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物理系;1952.1-1952.9任金陵大学物理系助教;1952.9-1954.12任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助教;1954.12-1957.9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进修;1957.9-1963.3任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讲师;1963.3-1971年任国防科工委21基地研究室副主任;1972-1983年任研究室主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83-1988年任基地科技委副主任,兼研究所科技委主任;1988年始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6月患肾癌离休。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6始出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履历

1928年3月 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

1948-1952年 在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学习至毕业。

1952-1955年 在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任教。

1955-1957年 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理论物理。

1957-1960年 任苏州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助教。

1960-1963年 任苏州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副系主任兼系总支副书记。

1963-1982年 任国防科工委21基地研究所五室副主任、主任。

1982-1985年 任国防科工委抗辐射加固技术专业副组长兼秘书。

1982-1985年 任国防科工委21基地研究所副所长。

1985-1988年 任国防科工委21基地科技委副主任。

1989年 退出现役,离休后回上海。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乔登江
乔登江院士

人物生平

乔登江,1928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手工业者家庭。整个少年时期,生活在日本统治下的南京,耳闻目睹日本侵略军的残忍,饱受亡国的耻辱,因而,从小便立下振兴中华的大志。抗战胜利后就读于南京市第五中学。高中期间,在进步同学的思想熏陶和教育下,逐渐地接受了马列主义。1948年春天,考取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后,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运动,并在南京即将解放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积极投身于迎接南京解放的活动。南京解放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又参加了许多政治运动,使他在组织能力方面得到了不少锻炼,但却耽误了他的学习,主要课程学得不深、不透。1952 年春毕业后,由于他的天赋和出色的组织能力,被留在该校任助教。1952年底院系调整时,被调到南京师范学院理化系任助教。当时,正是党号召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教育的时期,乔登江静下心投入教育事业时,深感大学时期未学好,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为此,他开始结合教学补读了许多基础课程。

1955年春,学校派他到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进修班学习,他非常珍惜这一机会。原定一年半随苏联专家学习,后因专家生病,改由理论物理学家张宗燧授课一年,学习高等数学和一部分理论物理。苏联专家来后,又继续系统地学了理论物理课程。同时,在张宗燧老师的指导下,在统计物理方面开展了课题研究,积累理论研究工作的经验。这两年半的学习,为他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秋进修结束后,为充实基层教学工作,他被调到苏州市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讲授理论物理。在初到的两年里,除了搞好教学外,他还在等离子体物理方面开展些研究工作。1960年被任命为副系主任、系总支副书记。

为了加速中国国防建设,1963年初,中央组织部从全国各部门抽调一批技术专家,充实到核武器研制部门工作,乔登江也在此列。从此他"投笔从戎",于1963年春远离上海的妻儿,单身调入北京国防科委(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第廿一实验训练基地研究所,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核爆炸效应和实验安全的研究。1964年5月率领科技人员奔赴实验场,负责实验场区的安全参数预测、核效应和核防护等工作,为中国首次核试验的圆满完成作出了贡献。1966年10月,研究所从北京通县西迁到新疆马兰。从此,他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度过了20多年的两地生活。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包括地面、空中,地下的平洞、竖井等方式的20多次核试验,解决了核试验效应和安全中的关键问题,为人员、物资和测试设备的安全以及取得准确实验数据提供了可靠保证。在完成上述各种实验方式现场工作的同时,他还对高空核爆炸的现象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高空核爆炸环境和抗辐射加固实验技术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为战略导弹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1972年担任理论研究室主任,1982年担任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担任核试验基地科技委副主任。1982年国防科工委成立"抗核加固技术专业组"后,乔登江曾任第一届专业组秘书,第二届专业组副组长兼秘书。

乔登江1988年6月因肾癌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治疗,同年退出现役。1990年回到上海,从此,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他离休后,在恢复治疗期间,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战略目标核效应和核火力运用研究,以及新技术武器毁伤效应基础研究方面,都开展了系统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两弹功臣

20世纪30-40年代初,物理学中的核物理学分支得到了飞速发展。如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往往都首先用于军事目的一样,核物理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为研制具有大规模杀伤作用的核武器提供了理论依据。到1945年,美国研制了3颗原子弹,其中两颗用于战争,将日本广岛、长崎两城市毁成废墟。从此,核武器登上了军事舞台,也拉开了世界核军备竞赛的序幕,人们笼罩在核战争恐怖之中,"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迫使中国共产党下决心研制核武器。乔登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被中央组织部从地方调到国防科委的。

乔登江
乔登江院士

1963年春,乔登江从苏州来到北京。当他知道自己将从事核武器的试验工作后,倍感担子沉重,责任重大。虽然他是学理论物理的,且基础扎实,但自1952年毕业后十余年从事的都是教育工作,对核武器是陌生的。然而,他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而是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惊"天"动"地的事业中。他克服了国外资料保密的困难,从核爆炸现象学开始,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对核爆炸早期的物理现象,核爆炸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的产生机理、传播规律以及放射性沾染形成等都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现场试验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在中国即将结束大气层核试验时,他及时地主持编写了《核爆炸效应参数手册》。其后,他利用业余时间,经数年不懈的耕耘,编著了《核爆炸物理概论》。该书全面反映中国核试验中核爆炸物理的研究成果,是中国在此领域中的唯一专著,对推动中国核爆炸物理的深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4] 1988年,罹患肾癌的乔登江中止了在国防科研第一线的工作。8年后,1997年11月28日,乔登江高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乔登江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447字的简介中,满是这样的表述:"他是我国核爆炸、核武器效应及核辐射加固技术领域开创者之一"、"他参与开创了核爆炸景象学研究"、"是我国唯一论著"……

无私奉献

乔登江少年时期饱受日本侵略的耻辱,从小立下为国富强而奋斗的大志。在初期的教学岗位上,他便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当国家需要他充实国防科研事业时,一纸调令将他从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和熟悉的教学工作"充"军到新疆戈壁荒漠,从此远离妻儿,过着两地分居生活。对此,他毫无怨言,并为肩负核事业的重任而自豪。

乔登江虽身居戈壁,远离内地,工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这些并没有动摇他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为了完成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任务,他提前半年便进住试验场地,熟悉环境,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戈壁滩上住帐篷、战高温、喝苦水。为了试验安全和保证取得测试数据,乔登江经常亲临现场的各个参试单位,根据理论计算得到的数据,与他们讨论效应布点和仪器测量量程。由于参试单位分散和交通条件不好,加上天气酷热,他常常一天劳累下来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他对这样的苦却有另外的理解,正如他在一篇回忆中所写的,"戈壁深处的试验场区是一望无际的千里无人区,是世界上难得的好试验场,但从生活来讲也真够苦,有的同志编的顺口溜说: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出门就要跑。……但是,苦并未影响我们进场同志的斗志,因为这是壮国威、壮军威的'惊'天'动'地的事业,为此吃点苦是值得的"。

乔登江1963年调入核试验基地研究所,至1988年退役回到上海,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研究所在天山深处,由于保密原因,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信息闭塞,形成无社会依托的封闭小社会。在所里成家的人员,可以利用节假日进山沟拾柴禾,业余时间种点菜,以弥补文化、物质生活的贫乏。分居独身的生活便显得寂寞、单调了。但乔登江全身心地投入于所从事的工作,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他把这分居生活的环境,作为自己摆脱家务烦扰,集中精力攻关的有利条件而加以利用。在这20多年的牛郎织女生活期间,正是中国大气层核试验的鼎盛时期,也是地下核试验技术起步和不断改进时期。随着核试验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问题迫使他忘我地工作。在这期间,他除了用理论解决试验中所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外,还结合中国现场试验的实践,进行了核爆炸理论和现象学的全面总结。经数年不懈的耕耘,终于完成了近70万字的专著《核爆炸物理概论》。在此期间,他曾先后担任过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和基地科技委副主任。能够在繁杂的工作中完成这一著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无法实现的。

乔登江具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贵品质。他于1988年6月因右肾肾癌做了手术治疗,同年宣布他离休。但病体和离休并没有终止他为国防事业的奉献精神。病愈后,他继续从事抗辐射加固技术和高新技术武器效应基础的研究,并承担了多项国防科研预研项目。他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长期分居于天山深处,工作在茫茫戈壁滩上,对国防事业孜孜不倦的精神,不愧为中国国防科研战线上无私奉献的楷模。

人物评价

革命生涯中,乔登江历任某基地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基地科技委副主任兼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5] 。(中国江苏网评)

神秘马兰,根扎处、沙滩戈壁。茎粗壮、笔直挺立,秉性刚烈。花艳芬芳招众喜,叶兰新巧如玉碧。玉骨残、甘愿化成泥,谁能匹。乔院士,真豪杰。罗布泊,死神敌。隐名埋姓氏、子离妻别。铸盾砺矛强军梦,终身许愿建功业。育英才、热血写春秋,情殷切。——《满江红》代题记 。(《高邮日报》评)

人物影响

2013年5月,乔登江从个人积蓄中拿出50万元设立“登高奖助学金”,专项资助物理学系品学兼优和经济暂时困难的学生 。

视频

传奇院士乔登江2019年09月26日发布

传奇院士乔登江:奋斗者永远是年轻 2012-08-02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