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乎读hū ㄏㄨˉ。形声字。《说文解字》:"语之余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象声上越扬之形为其范式。

本义:用于加强语气。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乎

拼音; hū

部首; 丿

仓颉; HFD

郑码; MUA

总笔画; 5

笔顺编号; 34312

四角号码; 20409

注音; ㄏㄨ

五笔; TUHK

结构; 单一结构

造字法; 指事

词性; 动词、介词、语气词

基本字义

乎乎读hūㄏㄨˉ。象声上越扬之形为其范式。

本义:用于加强语气。

1、衍义:语气助词。在陈述句末,表示论断、决断或终结语气。相当于"呢"。如:《道德经》:"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乎。"。

2、衍义:表示已然、将然或必然的语气。相当于"啦"。如:《战国策·秦策二》:"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则寡人死不朽乎。"。

3、衍义:用在疑问句末,表示多种疑问语气。相当于"吗、么、呢"。如:《孙膑兵法威王问》:"以一击十,为有道乎?"。《论语》:"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衍义:用在猜测问句末。表示猜测语气或商榷语气。相当于"吧"。如:《论语》:"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触龙说赵太后》:"日食饮得无衰乎?"。

5、衍义:用在祈使句末。表示祈请语气。相当于"吧"。如:《战国策·齐策》:"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6、衍义:用在感叹句末。表示感叹、赞美等。相当于"啊、呀"。如:《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衍义: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后,表示提顿或停顿语气。相当于"呀"。如:《韩非子·显学》:"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8、衍义:用在称呼后,表示招呼,相当于"啊、呀"。如:《论语 ·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9、衍义: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如:《昭明文选·序》:"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又如:神乎其神、微乎其微。

10、衍义:用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如:《季札观周乐·季札观乐》:"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庄子·内篇·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吕氏春秋·本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又:"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1、衍义:用作后缀,构成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如:在乎、热乎、近乎、几乎。

12、衍义:用作介词,引出补语。相当于"于"。如:《庄子·杂篇·盗跖》:"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韩愈·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宋史·岳飞传》:"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又如:出乎意外、合乎情理、膛乎其后、异乎寻常。

13、衍义:古同"呼"。如:"呜乎"同"呜呼"。

音韵参考

[上古音]:鱼部喻三母,ha

[广 韵]:戸吴切,上平11模,hú,遇开一平模匣

[平水韵]:上平七虞

[唐 音]:ho

[国 语]:hū,hú

[粤 语]:fu1fu4wu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 同本义

(3)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如:乎号。

(4) 介意,放在心上。如:在乎。

〈语气词〉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2)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介词〉 (1) 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2) 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吕览·用众》

叫嚣乎东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3) 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4) 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5)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6)表示比较,意为"比"。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论语》

(7)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施行者,可译为"被"。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

〈后缀语〉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相当于形容词词尾"然",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宜乎众矣。--宋· 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通"也"

"乎"与"也"互文通用。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丿部】 乎 ·康熙笔画:5 ·部外笔画:4

〔古文〕虖《广韵》戸吴切《集韵》《韵会》《正韵》洪孤切,音湖。《说文》兮语之馀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徐曰》凡名兮皆上句之馀声。《广韵》极也。

又疑辞。《诗·邶风》胡为乎中露。《战国策》弹铗归来乎。

又呼声。如鲁论,参乎,使乎之类。

又荒乌切。与呼同。《诗·大雅》於乎小子。《陆德明·音义》于音乌,乎音呼。《吴越春秋》越王夫人歌曰:徊复翔兮,游飙去复反兮。於乎,今经史於戏,于虖,呜虖,呜呼,於乎相通,皆叹辞。[1]

参考文献

  1. , 在线字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