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乌达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达区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市辖区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海市西部。东北隔黄河海勃湾区相邻,东南隔河与海南区相望,西北与阿拉善盟接壤,南与宁夏重要化工基地石嘴山市毗邻,居“宁蒙(宁夏、内蒙古)经济小区”的中心地带,全区面积219.716平方千米。截止2013年,辖有一镇七个办事处,人口13万。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时代,秦武王时期,乌达地区为义渠戎国(西戎之一)管辖,初次形成乌达与海勃湾以黄河为界,隶属不同的行政区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秦昭王之母)杀义渠戍王于甘泉宫(又称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北)后,昭王起兵灭义渠戍国,并在义渠领地建立北地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庆阳西南),辖今乌达地区。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及汉初乌达仍属北地郡所辖。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浑邪王降汉后,今乌达地区为威武郡之北境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活动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号称“五胡”,大多进入长城以南,移居黄河流域。他们互相争战或者与中原王朝较量,形成长时间战乱局面,魏晋时,今乌达地区为西部鲜卑所据。西晋、南北朝时,先后为前凉张轨、张茂,后凉李皓,北凉沮渠蒙逊辖地。

隋时建制废弛,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乌达地区为甘州所管辖,治所在永平(隋改名张掖,今甘肃酒泉)。

唐时属河西节度使。唐广徳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由盛到衰,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乌达地区陷于吐蕃。

宋辽元时代(公元960-1358年),宋初西北地区兴起党项族,趁宋辽连年交战之际,据有银、夏、绥、宥、静五洲之地。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封党项族李彝兴以太尉称号,李彝兴向宋贡马三百匹,以示归顺。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乌达地区为西夏贺兰山防区。

十三世纪初,游牧在北方草原的蒙古部落落日趋强盛,铁木真登上汗位,尊称成吉思汗,于1227年灭西夏,版图统归元朝。元朝在全国设置一个中书省,十个行中书省,省下辖路、府、州、县四级政权。其时,乌达地区为宁夏行省中兴路管辖。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改中兴路为宁夏路,治所在今银川市。

明时,乌达地区为甘州、肃州二为的边外地。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第二十一代孙和罗理,从青海率领额鲁特蒙古所属和硕特部落迁至阿拉善地区,归顺清朝,河套以西地方为其游牧地(辖今乌达地区)。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始设阿拉善和硕特旗,今乌达地区属阿拉善旗管辖。 清末,相继有何员外、李武举、辛学亮、梁丰强、顾老泉、安六等人来乌达地区开办小煤窑。

中华民国时期,宁夏护军使兼辖阿拉善和硕特旗,后直属中央行政院的蒙藏委员会。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置宁夏省,将阿拉善旗(辖今乌达地区)化归宁夏省。

区划沿革

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兼区防司令部令达理扎雅宣布与广州国民党政府脱离广西,接受人民政府领导,阿拉善和硕特旗和平解放,当时乌达地区为该旗宗别立巴嘎的一部分。

1950年3月11日,成立阿拉善和硕特旗人民政府隶属宁夏省。

1954年4月25日,成立宁夏省制撤销,蒙古自治区划归甘肃省管辖,改称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1956年4月国务院第26次会议决定:设置巴彦淖尔盟,辖额济纳旗、蹬口县、巴音浩特市和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隶属内蒙古自治区,蒙府驻地巴音浩特,今乌达地区遂归属巴彦淖尔盟。

1958年2月,乌达煤矿筹备处在呼和浩特成立,并与5月迁于乌达办公,10月地方国营乌达煤矿和内蒙古自治区乌达煤矿筹备处合并为乌达煤矿筹备处,11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了阿拉善旗乌达镇。

1959年3月,中共巴彦淖尔盟委员会发出关于乌达镇与乌达煤矿合署的通知,乌达镇与乌达煤矿合署办公,出现乌达地区第一次政企合一。11月,乌达镇与乌达矿务局分离,乌达镇擢升为县级建制,在乌达政权沿革史上第一次和阿拉善旗分开,直属巴彦淖尔盟,辖巴音赛、教子沟、梁家沟、三道坎、苏海图、露天矿(五虎山)居民委员会和矿瓦产、农产、铁桥蹬7个居民委员会。

1960年3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原阿拉善巴音木仁人民公社划归乌达镇管辖。

1961年7月9日,经国务院第111次全体会议通过,撤销乌达镇建立乌达市(县级),是年10月1日乌达市正式成立,仍隶属巴彦淖尔盟,辖巴音赛、教子沟、梁家沟、三道坎、苏海图、五虎山等城市人民公社及巴音木仁、宗别立、乌素图等牧业人民公社。

1964年3月5日,巴音木仁、宗别立、乌素图等牧业人民公社划归阿拉善左旗。

1975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彦淖尔盟乌达市和伊克昭盟海勃湾市组建乌海市,为自治区直辖市。

1976年1月10日,乌海市正式成立,乌达市遂改称乌海市乌达办事处,仍辖巴音赛、教子沟、梁家沟、三道坎、苏海图、五虎山等城市人民公社。

1977年7月1日,乌达办事处和乌达矿务局政企合一,设机构为乌达革命委员会,这是乌达地区第二次政企合一。

1979年3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批准,撤销乌达政企合一体制,乌达办事处、乌达矿务局再次分署办公。

1979年12月13日,乌达办事处撤销。1980年1月,改称乌达区人民政府,为市辖区。 1980年12月13日,乌达区各人民公社改称街道办事处。

1990年1月,阿拉善左旗呼和勃勒格嘎查和乌兰阿日勒嘎查(包括巴音敖包嘎查的马宝店)段移交乌达区管辖。3月成立和拐子开发区办事处,5月更名为乌兰乡筹备处,同年11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乡建制,并命名为乌兰乡。

2000年,乌达区辖7个街道(苏海图、振华、教子沟、梁家沟、五虎山、巴音赛、三道坎)、1个镇(桥西)、1个乡(乌兰)。

2006年乌海市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乌达区将2个乡镇(乡1个、镇1个)调整为1个镇:原乌兰乡和桥西镇合并组建乌兰淖尔镇,镇政府设在原乌兰乡政府所在地。调整后,乌达区辖8个街道、1个镇。

行政区划

截止2013年,乌达区辖7个街道、1个镇。

巴音赛街道 辖3个社区

三道坎街道 位于区境东南部。辖2个社区。包兰铁路和110国道过境。乌海西火车站设境内。

五虎山街道 是乌达区煤炭、化工生产基地。辖2个社区。

梁家沟街道 位于区境西北部。辖3个社区。

滨海街道 辖3个社区。

新达街道 位于乌达城区中心。面积12.4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区政府驻辖区内。

苏海图街道 位于区境西北部。辖3个社区。

乌兰淖尔镇 位于区境东北部,辖2个社区,110国道穿境

人口民族

乌达区总人口13万人(2013年),辖区内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白族黎族锡伯族维吾尔族壮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17个民族组成。

交通

乌达区交通、通讯功能完善。110国道、包兰铁路穿区而过,公路、铁路运输已形成网络。乌达区距乌海机场30公里,已开通了乌海-北京的定期航线,通往西安、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主要城市。距银川机场130公里。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乌达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是乌海市辖区之一,东临黄河,南与宁夏石嘴山市毗邻,西与阿拉善盟接壤,居“蒙宁陕”经济区域的中心地带。北纬39°20'-39°40',东经106°30'-106°50'。包兰铁路、110国道穿区而过,距乌海机场20公里,距高速公路口38公里。

地形地貌

依贺兰山北段,东临黄河,形成西高东低的横切面。总观乌达地形自西向东可分为西部山地,中部丘陵地,东部倾斜冲积平原三类。主要山峰10座,即:五虎山、那格来粱山、方方山、红山、红崖山、黑山、乌兰德勒山,其格陶勒盖山、查干绍荣山、雅斯陶勒盖山。其中五虎山是乌海地区最高山峰,海拔1396.4米。为石灰岩构成,其它山峰海拔平均都在1810米和1321米之间。

气候类型

乌达区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3℃,日温差在10-25℃之间,年平均降水量260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年日照3000-3300小时。

降水量少是乌达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各种作物的生产均靠黄河灌溉。年降水量168.5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占年降水量59%,年蒸发量3496.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1倍。年平均湿度43%,最小月是4、5月,湿度为31%,最大月是8月,湿度52%,干燥度4.05,属极干旱荒漠区。年均气温9°C。最高极端气温39.6°C,发生于1997年7月22日;最低极端气温-26.7°C,发生于1971年1月22日。差值66.3°C。

乌达地区风速大,大风日数多,蒸发强烈,年平均风速4.8米/秒。年平均7、8级的大风日数为32天,沙尘暴日数平均22.7天。乌达地区以南风为主,频率20,极端最大风速28米/秒。大风和沙尘暴多出现在春季和夏季之交之际,尤其是3~5月最为集中。

灾害天气

乌达地区气候干旱。大风频繁发生、持续时间长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暴雨出现少,单危害严重,霜冻等低温天气也常是农牧业生产受到影响。干旱是乌达区农业生产典型危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气,是没有灌溉就无法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1996年10月22日到翌年3月28日,乌达区滴水未降,连旱数达到157天。干旱在全年均可发生,但主要是春旱、夏旱和春夏连旱。

风沙也是造成乌达区生态恶化、影响工农业生产主要因素,尤其是春夏季更甚,3~5月最多。年均大风日数22.7天,瞬间最大风速28米/秒。大风来时,飞沙走石,播下的种子刮出地面,定植的蔬菜幼苗连根拔起,在开花结果期会造成落花落果。

乌达地势西高东低,山峰多,地面裸露,以此降水20毫米左右就可以形成山洪。山洪和大雨是同时产生的。由于高谷低坡度大,极易产生山洪产生山洪,而且水势迅猛,流速快,破坏性极强。一旦山洪暴发,冲毁土地和农田,造成田毁地坏,并将大量泥沙输入黄河。山洪还冲坏公路、铁路和桥梁,造成交通中断、运输停止、房屋倒塌,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乌达出现冰雹不多,在作物生长的4~9月偶有发生,对蔬菜、瓜果、葡萄造成损失。历年平均初霜期在10月20日,终霜期在3月14日,春霜冻、秋霜冻都可能发生,但春霜冻重于秋霜冻。

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

乌达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日照3000-3300小时,适宜种植名优瓜果、蔬菜。

水资源

乌达地区水资源丰富,黄河水是乌达地区最大的地表水,为乌达地区提供了充足的生态、饮用用水。黄河流经境内约50公里,平均流量为2100立方米/秒。年均水流量269亿立方米,年最大流量达556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达2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埋深20-50米,日采水量可达30万吨,水质良好,并和黄河水形成互补系统。地下水水位一般为35-45米,潜水固定储量达18.675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乌达地区矿产资源主要以石灰岩硅质粘土铝页岩(高岭土)为主。其中煤炭探明储量6.6亿吨,主要有肥气煤肥煤肥焦煤焦煤,发热量平均为6000-8000千瓦/千克,其中焦煤储量占内蒙古的16%;石灰岩保有储量在200亿吨以上;硬质高岭粘土储量达1.1亿吨,高岭石含量大于95%。硬质软质耐火陶瓷粘土储量在10亿吨以上。乌达区邻近地区的矿产资源也特别丰富,如芒硝石膏矿等。距乌达区114千米的吉兰泰盐湖储盐量为11227万吨,芒硝941万吨;鄂托克旗碱的总储量达1744万吨。

植物资源

乌达地区的野生植物有279种,具有科研价值的古代遗留植物有胡杨树、四合木、半日花、锦刺、蒙古扁桃、沙冬青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2011年农业增加值完成506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0%,是“九五”期末的1.63倍。全年完成总播面积28085亩。新增保护地201亩,新植葡萄834亩,分别达到1174亩和2840亩。完成各类林业造林2136亩,生态治理面积达到53000亩。乌达区农业以城郊型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蔬菜、苹果、苹果梨、葡萄、小麦、玉米等。乌海瓜果以其果实丰满含糖量高而驰名,享有“晶莹剔透”和“清香滴翠”的美誉。

第二产业

2011年,乌达区工业企业生产总值截至8月底,乌达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9.41亿元,同比增长35.35%。

乌达区工业主要产品有:原煤、精煤、焦炭、无缝钢管、硅铁、金属钠、液氯、氯乙酸、氯化石蜡、电石、草酸、2-氨基吡啶、硅胶、硫酸铜、电煅料、复合肥、番茄酱、高级家具、服装等。

2011年乌达区初步形成了以焦炭、电石、金属钠为主导产品的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兼有发电、建材、轻工等工业。由于PVC、电石、硅铁等主要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带动产值增长,乌达区PVC、电石、硅铁、焦炭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5.43%、25.54%、11.48%、21.09%;主要产品产量增幅较大,强力带动工业产值增加,到8月底累计生产洗煤580.92万吨、同比增长25.89%,焦炭64.45万吨、同比增长92.01%,此外,电石、铁合金、PVC等产品的增幅均在20%以上。同时,支柱产业优势明显,1到8月份乌达区支柱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45.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1.21%,同比增长33.22%。金属钠采用美国先进生产技术,年产量8000吨,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位,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电石产品随着1999年国家重点项目氯碱工程9万吨电石的开工兴建,乌达区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地区年生产能力达25万吨。

乌达工业园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1998年批准的省级开发区,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高载能工业特有的优惠政策。乌达工业园区位于城区西南,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电、路、通讯等已趋完善。园区内供水设施完备,日供水能力达7万吨,建有三座110KVA变电站和三座220KVA变电站,建成二级公路20公里,开通各种现代通讯及高速网络业务,完成生态绿化面积2000亩。

第三产业

2009年乌达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3.2亿元,增长26%,增速居三区之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5亿元,增长16%。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4年,乌达区共推出了6项文化品牌活动,继续以品牌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的吸引力。

乌达区由移民城区和煤炭城区演变而来,这两种文化提炼出“和睦团结”的精神是推动乌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乌达区将以“讲、传、诵、唱、评”为主要形式开展以“和”为主题的系统文化活动。同时,文化大讲堂由图书馆每月主办一次,聘请名家学者侧重于“和”文化、国学、艺术鉴赏、家庭教育等内容。

教育事业

在2013年全市中考中,乌达区以365.93的均分列居乌海市第一且投考率达到了100%,北师大乌海附校以402.4的均分首次突破了乌海市中考400分大关。

从2008年到2012年,乌达区累计投入10.7亿元,建成了北师大乌海附校、十六中等30余个项目,完成乌海市十二中、十六中等6所学校的标准化建设。2013年,乌达区全年将投入教育资金1.7亿元,用于校安工程扫尾和6所标准化学校仪器、设施、设备的购置。

2013年9月份,乌达区向13位竞聘上岗的校长下达了责任目标书,要求每位校长做出学校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每年、三年及六年学校发展程度,打造学校品牌,实现一校一品。专家型校长的培养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014年,乌达区共有中小学校15所,其中:初中6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共有在校学生13624人,其中:初中在校生4783人,小学在校生8841人,共有在职教职工1514人。

科技发展

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环保法生产氯化石蜡-70,该技术取代了在生产氯化石蜡过程中使用四氯化碳做溶剂的传统工艺,已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执行的《蒙特利尔协议书》规定的要求。同时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资源信息中心乌海信息工作站顺利落户乌达工业园区,天津大学氯化工中试基地研发项目在园区泰达公司氯乙酸车间建设,这些为乌达工业园区的科技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医疗卫生

2013年,乌达区全面启动7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12个残疾人康复训练室,初步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配套设施,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开展医疗操作、临床护理操作、临床用药和院内感染控制等专项监督检查,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医疗水平。

社会保障

2013年乌达区推进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推动医疗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口全覆盖转变;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全部纳入社会保险统筹,重点做好城镇居民、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确保实现各类人员应保尽保。年内全区计划实现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600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2000人。

此外,乌达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4年内将完成棚户区五期工程和西八连瑞德小区公租房、廉租房项目,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品质。2014年内将完成搬迁3100户棚户区居民的目标,切实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

基础设施

2007年以来给水改造、污水处理一期、集中供热三大基础工程有序推进。乌达区给水改造工程于2002年4月开工建设,2005年底投入试运行。工程共完成投资约3518万元。总投资6569万元的污水处理一期工程于2004年9月开工建设,2007年,巴音赛大街、解放路、公园南路、团结南路的管网铺设工程已全部完成,南环路、胜利街、先锋街等街道的管网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污水主截流干管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集中供热工程计划总投资4122万元,2007年,四个新建热力站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设备安装工程主体部分已基本结束并临时投入使用。此外,区里在新城区北侧规划建设100万平方米的热源厂,2007年,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2007年计划开工建设22栋,984户,2007年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滨海经济适用住房小区B区硬化、绿化工程已全部完工,A区及C区外网配套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

历史文化

乌达区仅有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乌达区马宝店遗址。该遗址位于乌兰淖尔镇东北2公里处,北接乌兰布和沙漠,东临黄河,与甘德尔山隔河相望,于2009年7月被发现,经过一个月的考古发掘,研究确定该遗址为清代早期遗址。遗址分布范围以佛塔为中心,东侧为一“甲”字型墓,西侧为一小型砖室墓。马宝店遗址东西长73米,南北宽56米,面积为4088平方米。因考虑到乌达区要对遗址进行保护性规划,仅将发掘资料移交给乌达区文化局,实物资料由乌海市文物站(博物馆)保存,未移交。

风景名胜

胡杨岛

胡杨岛位于乌海市乌达区境内,属于黄河滩岛景区的一部分。

黄河在此段地形复杂,呈现与其它地段异然不同的风貌。此处上游贺兰山与桌子山两山对峙,水流湍急,河中三岛并列,其中最大的岛上遍生胡杨树,故名胡杨岛。

胡杨,别名异叶杨、梧桐,是世界珍奇树种之一,为国家二类二级保护植物。胡杨上中下各部分树叶各异,生命力顽强,被称为“活着的植物化石”。胡杨岛上现已初步建起了各种旅游设施,以供游者观光、食宿、娱乐等。[1]

城市荣誉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视频

乌海市乌达区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