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乌梅的鉴别方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梅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

乌梅

【生境分布】

原产于我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但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

【药材来源鉴定】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Armeniaca mume Sieb.[PrUFI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因其药材经加工后外表呈乌黑色,故名乌梅。

【药材历史考证】

乌梅原名梅实。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谓梅实云:“此亦是今乌梅也。用当去核,微熬之。”《本草纲目》载:“按陆玑诗疏云:梅,杏类也。树、叶皆略似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其实酢,……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青者盐淹暴干为白梅。惟乌梅、白梅可入药。”根据以上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乌梅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4~10m;小枝绿色,无毛,枝端呈尖刺状。叶互生;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8cm,宽2.5~5cm,顶端尾尖,边缘常具小锯齿,幼时两面被短柔毛,老时渐脱落或仅下面脉腋间具短柔毛;叶柄长1~2cm。花单生或2朵簇生,先叶开放,芳香,直径2~2.5cm;花梗长1~3mm,常无毛;萼片5;花瓣5或多数,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雄蕊多数;子房密生柔毛,花柱丝状。核果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核椭圆形,顶端圆形而有小突尖,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华北果期延至7~8月。

【药材性状鉴定】

本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1]

【药材显微鉴定】

粉末特征:果肉粉末棕黑色。①非腺毛大多为单细胞,少数2~5个细胞,平直或弯曲作镰刀状,浅黄棕色,长32~400(~720)um,直径16~49um,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有时可见螺纹交错的纹理,基部稍圆或平直,胞腔常含棕色物。②中果皮薄壁细胞皱缩,有时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6~35gm。③纤维单个或数个成束散列于薄壁组织中,长梭形,直径6~29um,壁厚3~9um,非木化或微木化。④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胞腔含黑棕色物,有时可见毛茸脱落后的疤痕。⑤石细胞少见,长方形、类圆形或类多角形,直径20~36um,胞腔含红棕色物。

【药材理化鉴定】

取干燥果肉1.5g,加乙醇15ml,研磨后滤过,取滤液2ml,于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配制的吡啶-醋酐(3:1)液约3ml,显紫檀色。

【采集加工】

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将梅子分为大、小两级,分别用低温烘焙,焙干后闷2~3日,至其色变黑。

【饮片炮制】

1.乌梅: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乌梅肉:取净乌梅,水润使软或蒸软,去核。

3.乌梅炭:取净乌梅,照炒炭法炒至皮肉鼓起。

【性能功用】

酸、涩,平。归肝经、脾经、肺经、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内服:6~12g,水煎服。本品酸涩收敛,故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用。

【附注】

1.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防潮。

2.乌梅的伪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蔷薇科植物杏Armeniaca vulgaris LalTl.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药材性状特征:果实近球形,有细柔毛,核扁球形,表面平滑,沿腹缝线有深沟;种子扁球形。理化鉴别:取干燥果肉1.5g,加乙醇15ml,研磨后滤过,取滤液2ml,于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配制的吡啶一醋酐(3:1)液约3ml,显橙红色。

②蔷薇科植物野杏Armeniaca vulgaris LaFII.var.ansu(Maxim.)Yu et Lu.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药材性状特征:果实类圆形或扁球形,灰棕色、黑棕色或棕褐色,果肉质硬而薄,与核易剥离或不易剥离。味酸、。果核扁圆形,表面较光滑或为细网状。腹缝线较宽,边缘锋利而有深沟。理化鉴别:取干燥果肉l.5g,加乙醇15ml,研磨后滤过,取滤液2ml,于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配制的吡啶一醋酐(3:1)液约3ml,显橙红色。

③蔷薇科植物李PrLIIlUS salicina Lindl.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药材性状特征:果实类圆形或椭圆形,灰黑色至红黑色,果肉薄而皱缩,质硬,紧贴果核,味酸、涩。果核椭圆形,表面可见网状纹理及细圆点状窝孔。基部略偏斜,不对称。理化鉴别:取干燥果肉1.5g,加乙醇15ml,研磨后滤过,取滤液2ml,于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配制的吡啶一醋酐(3:1)液约3ml,显淡黄色。

④蔷薇科植物桃Amygdalus persica L.干燥近成熟果实或果肉。其药材性状特征:果肉呈不规则团块状,略呈长方块状,厚约1mm,灰黑色,表面皱缩,有毛茸。残存的果核椭圆形,较大,基部对称,表面具纵沟,窝孔较深。理化鉴别:取干燥果肉1.5g,加乙醇15ml,研磨后滤过,取滤液2ml;于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配制的吡啶-醋酐(3:1)液约3ml,显淡黄色。[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