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人民網 的圖片

在篆文中是會意字,由四個止組成。止指腳,四隻腳相對,頂在一起,表示哪只腳也不動的意思。澀的本意是不滑,引申指使舌頭感到麻木、不滑潤滋味。又引申指說話遲緩困難、不順暢,再引申指文字詰屈聱牙,令人無法順利地讀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澀 [1]

外文名稱 astringent;harsh;uneven;rough

拼音 sè [2]

字級 一級次常用

五筆86&98 IVYH

倉頡 ESIM

部首 氵

鄭碼 VYSI

造字法 形聲

四角號碼 37111

結構 左右結構

統一漢字 U+6DA9

繁體字 澀澀(異體字:渋濇瀒歮)

詞性 形容詞

筆順編號 4415342121

筆順讀寫 捺捺橫折撇捺豎橫豎橫

漢字釋義=

(1)[形] 味道不爽滑、使舌頭感到麻木的[unsmooth]

濇,不滑也――東漢·許慎《說文》 字源字形 字源字形

短而濇――《素問·至真要大論》

濇,文歰,今作澀,不滑也――《一切經音義》

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澀不可拔――劉禹錫《砥石賦·序》

又如:澀噎(因不滑潤而梗噎);澀道(刻有花紋的傾斜石砌);澀巴巴(形容不滑潤);澀浪(古代宮牆基壘石凹入,作文紋狀);澀脈(脈動往來不流利,虛細而遲)。

(2)[形] 味不甘滑 [puckery;astringent]

酸澀如棠梨。――杜甫《病桔》

又如:澀苦(又澀又苦);澀赤(乾澀發紅);澀重(乾澀沉重)。

(3)[形] 說話、寫文章遲鈍艱難、生硬、不流暢 [obscure]

生而舌短,澀於言論。――《宋書·南郡王(劉)義宣傳》

又如:生澀(言詞、文字等不流暢);文句艱澀;澀筆(看似擬古不流利,實則莊茂而沉着有力的筆法);澀僻(文詞生澀冷僻);澀辭(言語遲鈍);澀體(艱澀難讀、自成一格的文章體式)。

(4)〈文〉[形] 道路險阻;不通暢的 [difficult]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

又如:澀難(險阻);澀道(無級次的石砌陡斜小路);澀滯(險阻;不通暢)。

(5)〈文〉[形] 急 [fast]

如:澀奈(澀耐。心意不安,羞漸差澀) 。

中醫解釋

①藥、食性味的阻滯或收斂作用。《靈樞·五味論》:"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 ②尺膚診象之一。指尺部皮膚粗糙,撫之不滑潤。屬於陽盛陰液不足之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③脈象名:指脈動往來很難,不滑利。多見於氣滯血瘀等證。《靈樞·脹論》:"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④阻滯不暢、流通困難。《素問·痹論》:"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

不滑也。從水嗇聲。色立切

說文解字注

(濇)不滑也。止部曰。歰、不滑也。然則二字雙聲同義。七發。邪氣襲逆。中若結轖。此假轖為濇也。從水。嗇聲。色立切。按當依職韻所力切。一部。

康熙字典

《唐韻》《韻會》色立切《集韻》《正韻》色入切,音濇。與歰同。《說文》不滑也。《風俗通·十反篇》冷澀比干寒蜒。

又牆疊石作水文為澀浪。《溫庭筠詩》澀浪浮瓊砌。

又竹名。《范成大·桂海草木志》澀竹,膚粗澀如砂紙。《集韻》或作瀒㥒澀。㥒字原作刃下止。

詞語

【澀剌剌】 sèlàlà

[astringent] 形容很澀

他眼睛~的,看不了幾行字,直打瞌睡。

這柿子~的真難吃。

也作"澀拉拉"

【澀滯】 sèzhì

[unsmooth] [形] 滯澀;不流暢;聲音澀滯。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