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遼的皇后都姓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遼皇后姓蕭 |
為什麼大遼的皇后都姓蕭遼國的皇后,除了遼世宗耶律阮,曾經立了一位漢人皇后甄氏外,其餘的皇后都行蕭。原因就是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有遺言,皇族只與蕭氏通婚,所以就導致遼國只有皇族耶律氏,和後族蕭氏兩大家族的假象。[1]
在所有的蕭太后中,名氣最大的當屬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聖宗耶律隆緒的母親,大名蕭綽,小字蕭燕燕的蕭太后。演義《楊家將》中,那個叱咤風雲的蕭太后就是她。
遼國後族為何都姓蕭
歷史上遼國共九帝,除了遼世宗耶律阮隨太宗耶律德光滅後晉時,從後晉皇宮虜得一宮女甄氏,即位後立為皇后外,其餘的皇后都姓蕭。即便耶律阮,後來也頂不住大臣們的反對,又立了一位蕭姓皇后,形成倆皇后並列的格局。
有人可能會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即開國皇后述律平,她不是姓述律嗎?述律氏就是蕭氏!
關於遼國的後族蕭氏的起源很複雜,將主流說法簡單概括為以下幾點:
1.契丹的姓氏文化受中原影響
契丹是北方遊牧民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的姓氏文化並不發達,甚至到遼國滅亡,很多平民都沒有姓氏,貴族的姓氏也不固定,受漢文化影響很深。
唐朝初年,契丹處於大賀氏執政時期,唐太宗賜當時的首領大賀窟哥國姓「李」。唐中期,大賀氏失去可汗位,進入遙輦氏執政時期,遙輦氏又被唐玄宗賜姓「李」。 耶律氏是遙輦氏八部(迭剌、乙室、品、楮特、烏隗、突呂不、涅槃、突舉)之一,迭剌部的一個分支,隨着耶律氏的崛起,自耶律阿保機起,他個人壟斷了可涵的位置。 從以上資料看,契丹種姓並非有人認為的,只有耶律和蕭兩個,而是契丹的姓氏文化不像中原那樣發達,受漢文化影響很大,經常變化,大賀、遙輦、迭剌都曾經是他們的國姓,只是後來消亡了。
2.契丹蕭姓的由來
蕭,一看就不是契丹姓氏,而是漢姓。那麼它怎麼成了契丹後族的主用姓氏了呢?
主流說法是,耶律阿保機登基後,為了表彰皇后述律平,及其家族的貢獻,賜述律家族姓「蕭」,並留下一道聖旨,今後皇族只能與蕭氏通婚。這就是為何遼國的皇后,一律姓蕭的原因。
這裡有兩個問題:耶律阿保機為何賜述律氏姓「蕭」?蕭氏就等於述律氏嗎?
按《遼史》記載,耶律阿保機稱帝後,自比漢高祖劉邦,認為述律平就是他的蕭何,所以賜述律氏為「蕭」姓,很有討彩頭的意思。不過,即便《遼史》,對這個說法也有點含糊,於是又有另一種說法:
「有謂述律皇后兄子名蕭翰,為宣武節度使,其妹復為皇后,故後族皆以蕭為姓。」
說述律平的外甥本名叫「蕭翰」,也就是說,述律平早就姓蕭了,說述律家族自稱是蘭陵蕭氏後人。這話恐怕也有貼金的成分,述律氏本是回鶻人,怎麼跟蘭陵蕭氏結上親的,空口無憑吶。那都是學術界的事,我們暫時還是以主流說法,耶律阿保機賜姓為準吧。
述律氏被賜「蕭」姓,不是說蕭氏等於述律氏,因為除了述律氏,還有其他被賜姓蕭的家族,包括拔里、乙室:「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 拔里和乙室都是原契丹遙輦部落的一個分支,可以簡單理解為漢人的某郡望、家族聯盟。他們與耶律氏所在的迭剌部一起,共同構成契丹遙輦氏。
本來遙輦部八大部落,都有機會輪流享有做可汗的資格,但是自從被耶律阿保機壟斷後,原始的選舉制度被強權的世襲取代了。為了籠絡人心,阿保機登基後,賜乙室、拔里氏為國舅姓蕭氏。
也就是說,契丹的蕭氏,不能簡單看做中原的蕭氏,它是一個多氏族的混雜,包括了述律氏、乙室氏和拔里氏等多個氏族。
3.契丹為何給人印象只有耶律和蕭兩姓
契丹的種姓其實也很多,但是給我們的感覺,像是只有兩個姓。導致這個現象的,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①一是契丹姓氏文化不強,很多人沒有姓氏。
在中原漢人意識中,姓比名重要,姓代表了個人的身份認同,乃至社會地位,是個人的歸屬感所在,名才代表個人,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社會屬性大於個體屬性,所以姓氏很重要。 契丹則沒有這個概念,他們的對姓氏文化的發展,大致還處於商朝部落聯盟時期,只有貴族才有姓。
②二是皇族與蕭氏通婚的規定,隱沒了其它種姓
姓氏最本源的概念就是代表身份,當然是代表身份和社會地位的高貴,耶律阿保機的「耶律」和「蕭氏」通婚令,等於事實上將契丹的貴族群體,限制在了這兩大種姓。遼國的政治,也就成了皇族與後族的「家務事」。在這個環境下,原本姓氏概念不強的契丹人,為何還要守着並不高貴的姓氏?
創下太后親臨戰場記錄的蕭綽
遼國的太后大多很「兇悍」,也流行給太后加尊號,而且是「天字號」,除了第一為太后述律平,稱「地皇后」,此後加號一律稱「天」,蕭綽就是第一位「天字號」皇太后,史稱「承天皇太后」。
歷史上有名的「醉王」遼穆宗耶律璟,在行獵途中被近侍殺害。時任南京留守的蕭思溫,立刻封鎖消息,並與南院樞密使高勛、飛龍使女里等人,秘密擁立耶律賢為皇帝,耶律賢就是遼景宗。
因為擁立之功,蕭思溫被遼景宗任命為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尚書令、魏王,並冊立其女為貴妃,其女就是大名鼎鼎的蕭綽蕭燕燕:「保寧初,為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仍命世預其選。上冊思溫女為後,加尚書令,封魏王。」
1.歷史上唯一稱「朕」的皇后
蕭綽政治上的才能,在遼景宗時期就已經展現無遺。遼景宗晚年由於健康問題,不能親臨朝政,將政務大多交給蕭綽打理。蕭綽主持朝政期間,遼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迅速,軍事實力大增,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對這位女政治家欽佩不已。
遼景宗對蕭綽的信任也是無以復加,他多次提升蕭綽的政治地位,幾乎將她與自己並列:「二月壬寅,諭史館學士,書皇后言亦稱「朕」暨「予」,著為定式。」 由此,蕭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可以自稱「朕」的皇后,比武則天還要牛!遼景宗駕崩前,留下遺詔,所有軍國大事,一律聽命於皇后。
2.政治才能卓著的皇太后
遼景宗駕崩後,蕭綽敏銳地意識到,自己能力再強,失去了遼景宗的庇護,各派政治勢力有可能會出現反彈,自己能不能獲得他們的支持非常重要。這種清醒的認知,讓她度過了主少國疑的危險期。
蕭綽首先看中了手握重權的兩位大臣,漢臣韓德讓,契丹貴族耶律斜軫:「後泣曰:『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耶律斜軫、韓德讓進曰:『信任臣等,何慮之有!』於是後與斜軫、德讓參決大政,委于越休哥以南邊事。」通過這兩個人,蕭綽很快穩定了局勢。又通過聯姻,軍事改革,解除了宗室的軍權,從而大權獨攬,穩固了皇權。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在波瀾不驚的情況下達成,讓人驚嘆。
3.數次親臨戰場的巾幗皇太后
蕭綽還創造了皇太后兩次親臨戰場的歷史。
北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宋太宗錯誤判斷形式,發動了旨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雍熙北伐。宋軍兵分三路,其中楊繼業作為副將,雖潘美從雁門出發。蕭綽得到消息,立刻宣布,與遼聖宗一起御駕親征:「詔宣徽使蒲領馳赴燕南,與休哥議軍事;分遣使者征諸部兵益休哥以擊之;復遣東京留守耶律抹只以大軍繼進,賜劍專殺。乙亥,以親征告陵廟、山川。」 這次規模浩大的戰爭結果,以宋軍的慘敗告終,宋太宗趙光義自己屁股上都挨了一箭,差點死在戰場,趙匡胤積累的軍事家地幾乎敗壞一空!名將楊繼業就是在這一戰中,身負重傷被俘,絕食三天後殉國。
蕭綽第二次親征,發生在北宋咸平六年,遼統和二十一年。這一次是遼國主動進攻,意圖收復關南十縣。
不過,這一次遼軍遭遇了北宋的頑強抵抗,遼國大將蕭撻凜在巡城中,被宋軍的弩子床意外射殺,重創了遼軍氣勢。蕭綽得到蕭撻凜的死訊嚎啕大哭。
在宋軍主和派的堅持下,宋遼達成了著名的「澶淵之盟」,遼國以「不勝而勝」,掐着一紙合約撤軍。
就在澶淵之盟全面達成後的第二年,五十六歲的「承天太后」蕭綽病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