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临清清真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临清清真寺原有3座,位于古运河东岸的顺河清真寺。

中文名 临清清真寺

外文名 Linqing Mosque

别 名 礼拜寺

所属地区 山东

地理位置 古运河东岸,羊头锅街,临清市区

气候条件 温带

著名景点 望月楼,东寺,北寺

地理位置

该寺位于临清市区西北部,距临清宾馆约2公里,乘公交车可达。

建筑风格

临清清真寺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既具有伊斯兰宗教建筑特点,又更多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风貌。在鲁西北地区可称寺庙之冠,充分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体现出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优良传统。整组建筑除个别建筑形式透露着外来气息外,基本上属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保护单位。整个清真寺建筑,是由两排左右对立、中高两低的木牌坊与歇山重檐楼阁合为—体。建筑形式以我国传统为主调,流露着外来气息,布局精巧,结构紧严,舒展大方,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佳构。院内古柏参天,幽深静雅,名人佳句、先贤哲语跃然匾额楹联之上,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1.自康永徽二年(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1500多年来,伊斯兰教建筑由域堡式逐渐嬗变为中国传统的殿堂式,由于尊崇麦加,所以建筑中轴线俱为东西向。但临清清真东寺去是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垂直交叉,这种建筑格局在全国伊斯兰教建筑中是唯一的个例。这一独特的建筑个性,是汉文化南北向为尊与伊斯兰文化西向为尊的融合,体现了临清几百年间两种文化碰撞融合的丰富文化内涵,在我国宗教文化发展史上极具个性,极具研究价值[1] 。 2.临清清真寺气势宏伟,几近宫殿。山门、东讲堂雕梁,挂落上平雕、圆雕、透雕颇具徽派风格;建筑构件吻、走兽、仙人、套兽脊块、瓦当等又尊伊斯兰教无偶像崇拜全部嬗变为花卉纹饰。壁画、圆光、匾额、瓦联等既有《古兰经》、《圣经》箴言,又融汉文化《论语》、《中庸》、《易经》精髓,书体既有汉文化的楷体、行书,又有穆斯林库法体、波斯体,质朴相融,相得益彰。与周边安阳、邯郸、济南、济宁、青州、台儿庄等县市相较,临清清真寺规格高,建筑宏阔,影响深远,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文化在临清迁徙、安居、繁衍、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体现了临清的文化多元性、包容性、亲和性。这种民族团结和睦、共生平和的历史经验及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研究价值。 3.临清清真寺绵地壁画与中国传统建筑中麻刀灰抹墙不同,而是采用羊毛闷灰抹墙,然后在其上创作壁画,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壁画与其他寺庙单线平涂技法明显不同,具有宣纸洇润的艺术效果。几百年色彩不褪,墨分五色,栩栩如生,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贡献,极具研究价值。

人文历史

建于明初,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临清信教群众进行宗教活的重要场所。“清真”表示宗教的“清高真切”,经学家用“清净无染 ”,“真乃独一”等语,称颂所崇奉的真主,将崇奉真主之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元代,大运河开通,漕运兴起,临清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会,侨居或占籍临清的伊斯兰教徒在临清建了十几处清真寺。城区内现存有北寺、东寺、女寺等三座清真寺,其中北寺规模最大,保存也较完整,已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有资料称其为“江北五大寺”之一。建筑形式为中国古典宫殿式,正殿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规格的庑殿式,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望月楼,殿、堂毗连,后门两侧有角亭、经堂、沐浴房,共有86间,8000多平方米。寺中多悬挂匾额和楹联,承袭了汉文化传统,建筑整体风格是阿拉伯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结合。寺院内古柏参天,肃穆幽雅,宏伟秀丽,不愧为一组完美的建筑佳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此寺为明初大将常遇春所建。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汉族。善射,有勇力。元末参加朱元璋军,为前锋渡江取采石。朱元璋攻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做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共同领兵。累建战功,军中号常十万。洪武二年(1369年),与李文忠攻克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还师至柳河川暴病身死,追封开平王。《明史》卷125《徐达传》:“捷闻,太祖幸汴梁,召达诣行在所,置酒劳之,且谋北伐……达顿首受命,遂与副将军(常遇春)会师河阴,遣裨将分道循河北地,连下卫辉、彰德、广平,师次临清。使傅友德开陆路通步骑,顾时俊浚河通舟师,遂引西北。”此事在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卷10,兵制中记载得更为详细:“明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命徐达等于闰七月分布士马,规取河北。遂自中滦渡河。庚子取卫辉、彰明德,甲辰下磁州,进取广平,元平章周昱弃城遁。并克赵州。己酉进次临清。庚戌,傅友德游骑获元将李宝臣、都事张处仁以为乡导。达因遣友德开通步骑,都督副使顾时俊浚闸通舟师。时诸将驻临清。久,知府方克勤筹应刍粮无匮之。朱亮祖勒民夫五千浚河,克勤不忍劳民,泣祷于天。天大雨,水涨,舟遂行。癸丑,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俱以师会临清。于是大将军徐达率马步舟师北发,命韩政守东昌,并镇抚临清。”后徐达等又回师驻于临清。《临清县志》(大事记)也记载:(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戊申秋七月,明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分道渡河,徇河北地,师次临清”。临清今仍有名为“帅府街”、“更道街”的街巷,即因徐、常驻军而名。老礼拜寺由隆起大殿、望月楼、寺门内阁楼、讲堂、浴室等组成,于1968年修浚卫河时拆除 。

清真寺风俗

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也是穆斯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礼拜”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包括每日五次礼拜,每周一次聚礼,每年两次会礼。同时清真寺还担负着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和学问的使命,又是穆斯林排解纠纷、评判曲直的场所和为穆斯林群众主办婚丧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的服务场所[2] 。清真寺一般设男、女沐浴室,专供穆斯林群众大“净”、小“净” (“大净”即洗周身,“小净”即洗面部及四肢)之用,人们礼拜前或平时,都可来此沐浴洁身。每逢“主麻”(聚集)日(星期五),很多穆斯林男女来到清真寺参加“聚礼”。穆斯林有意义的活动也多选择此日举行。有“吉祥日”、“尊贵日”之称。每年的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为穆斯林三大节日(开斋、古尔邦、圣纪)之一的“圣纪”日。穆斯林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天举行集会,届时,穆斯林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诵念《古兰经》,赞颂圣辞,纪念穆圣。

历史沿革

山东临清清真寺,因疏浚卫运河,于1968年拆除无存;位于羊头锅街北端的东礼拜寺,建筑规模较小;规模较大、保存完整者当数北礼拜寺,亦称洪家寺,为全国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北礼拜寺,始建年代无考。据该寺的石刻碑文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清真寺,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临清俗称“礼拜寺”。临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现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东寺,均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北礼拜寺,是一座保存教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现存更楼、 月台、正殿、传屏、北讲堂等大小房屋80余间。正殿前半部为四阿庑殿顶,正脊两装有鸱尾, 后部为重檐,结顶呈山字形。中为八角攒尖顶,后出抱厦,两侧各掩一四角攒尖顶。坡度比较大, 森然耸峙,错落有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