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临水而居(叶青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临水而居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临水而居》中国当代作家叶青才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临水而居

我再次与水磨合出一片切肤之亲,是在离开家乡五年之后。这是一条不大的河,河水不急不慢地流向下一个山峡,流向大别山的出口,一直到长江。此时,婉曲的老鸭涧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在堆满稻草垛的那块场地的西角突然转了个弯,然后扬开岔口,如一弯新月,灿亮且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踅来。

这栋小屋是一颗不太显眼的纽扣,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而潜水河暴涨时,不啻一条引人注目的红色领带,就从我的小屋披挂下来。

我不止一次临水而居,先是在一条只能叫做“溪”的河边住了三十几年。我后来把它叫做西溪,因为东面还有一条干沟,夏季山洪暴发的时候,干沟里同样有水,有冲突的轰鸣声,有送上堤岸的浪渣浮滓。而且这条溪由于我天天直面的缘故,它似乎已经深深地植根在我的记忆中了。西溪的水也只有水桶那般粗细,却从没有断过流,附近几户人家的饮用和洗刷,全靠了它。冬天,白冰封死了河道,水流在冰层下汩汩地发声,只有一个潭一直冒着热气,四周长着绿的青苔,红的浮藻,里面游动着数不清的米虾。潭其实是被大半圈山岩抱着的,避风,低凹,阳光却能早早地照临。黑褐色的岩石,在冷光下泛着清幽,毫无遮拦的,是晒衣被晾冬菜的好去处。潭子以下便转了一个弯,西溪就一直流向村外。我不知道河流为什么总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拐个弯,而略显深澈的河潭也大多分布在弯子里。事实上,它的选择一定比我们人类智慧,它破坏了人们的既定设置又让人们重新来筑起拦水坝,它掠走了放在河边的什物又再次将人们一回回引向河潭,它干得要死了却在三伏天里使人听见淙淙的水声……

临水而居的人是幸福的,我们常常用责怨或诅咒那水的枯荣来表达这种感情,一如爱自己的孩子太过分了,往往就给他取个小狗小崽之类的名字,据说是为了让他好顺顺溜溜地长大。村人对于这条小河的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样粗细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细了,而且上流一旦阻滞,河潭几乎死寂,半潭水被几家人搅得浑黄,一瓢水里总有三五只活蹦蹦的米虾。我离开西溪的时候,我的弟兄姐妹离开西溪的时候,水流也许仅有手腕粗细,或者在夏季索性完全断流了。那是,我正读着轮椅上的我的偶像史铁生描写地坛古柏“愈见苍幽”的文字,就想起了那石岩的色泽,溪涧的幽邃,它的青幽里是否也同样蕴蓄着隐忍、洞明和一种更为久远的期待呢?

一条河的寿命竟然是有限的,而且摆在眼前比一个人的寿命还要短促,这是河流自己迷惘的理由。我还能经常回来看看,看看记忆中的河流或九曲回肠似的河岸,然而已经流到大海或者在中途就被渗入或蒸发了的那部分,从此就看不见了,这是多么不堪设想的事实。那一天,我给我的一个邻居的小孩画了一只米虾,再给它涂上青青的颜料,小孩说,你错了,米虾从来都是红色的。我告诉他,那是捞出水面已经死了好久的米虾,活的米虾就是这样的青色——青青的虾,穿行在青青的藻荇里,隐没在青青的树荫中,就是这样的。小孩抬起头来,眼里闪着新奇而渴望的光芒问:活的米虾在哪里?

在哪里?现在我的确是不知道了。 [1]

作者简介

叶青才,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高中教师。

参考资料